2023年野外實習總結

2021-03-04 09:29:49 字數 3568 閱讀 2333

第二階段:2023年9月20日——2023年10月20日,到霍各乞礦區進行取樣工作,編錄、採集岩芯,對已做過的高精磁測進行高值檢測。本階段主要對礦區進行了一系列的野外勘察工作,同時在彭老師指導下我們練習編錄、採集岩芯。

二、關於區域地質背景的認識

內蒙古哈拉幹拉烏蘇地區地處華北陸塊北緣西段,區內地層屬於華北地層區,因受後期多期次構造擠壓、改造和岩漿侵入的破壞,出露不全,有缺失。由老至新,區內出露的主要地層有新太古界烏拉山群、中元古界渣爾泰山群、白堊系、二疊系、侏羅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出露的岩體以海西期中-酸性花崗岩和閃長岩為主。此外,有元古宙加里東期和燕山期的小型侵入岩體。

烏拉山群是區內變質最深的一套區域變質岩系,主要由灰色、灰黑色含石榴石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及混合巖化的各類片麻岩組成。

渣爾泰山群是一套淺變質-熱變質地層,經歷了多次構造變動和多期次岩體侵入改造,岩石普遍變質,形成了片岩、板岩、石英岩及區域性混合巖化的片麻岩,其中含硫、磷等沉積變質礦產及鐵、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產,是狼山-渣爾泰山多金屬找礦帶的最重要含礦岩係。主要由碎屑岩、碳質頁岩、粉砂岩及碳酸鹽岩組成,主要岩性有板岩、變質砂岩、石英岩、結晶灰岩、千枚岩、白雲岩以及少量糜稜岩,原岩屬陸源碎屑岩與碳酸鹽岩建造,夾有少量基性火山岩和次火山岩。

侏羅系零星出露於工作區西南端,下岩段主要為一套內陸盆地礫岩、砂礫岩及砂岩為主的粗碎屑沉積,上岩段為砂岩、泥岩的湖相沉積。

本區第四系較為發育,主要為一套不等粒灰色粗礫岩,黑灰色鬆散狀細中砂及粘土夾少量粉砂。此外,還有風積砂,河床沖積物及洪積物等。

三、實習實際工作及心得

1、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

本次實習主要為哈拉幹拉烏蘇一帶1:2.5萬高精磁測和1:5萬地質調查,時間近兩個月。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通過野外地質考察,大致查明了研究區內地表出露地層、岩性及岩性組合特徵,觀察了地表小型構造的發育及分布特徵,並量測了地層、構造的產狀及其變化,大致分析構造運動的期次,對研究區的地質情況有了基本的感性認識。

地質路線調查是區域地質填圖的主要手段。一般以穿越法為主,追索法為輔,工作中布置的路線均為地質調查與找礦相結合的綜合路線。調查區中-低山丘陵荒漠區,相對高差較小、地形條件較易通行。

所以在地質礦產調查路線布置上以相對平行的穿越路線為主,為了了解地質體、構造的空間特徵,盡量布置翻越山脊或山溝的路線。地質礦產調查路線不平均使用工作量。根據地質複雜程度、殘積層覆蓋程度、地形地貌條件及磁法解譯效果的不同,劃分的不同級別工作區分別對待,合理布置,重點突出。

點距按1∶5萬填圖精度要求定點,如沒有地質界線可定岩性控制點。

查區變質岩地層發育,在變質岩地層分布區,垂直地質體走向布設,路線間距500—600公尺;對於火山岩體及大理岩等,以穿越路線為主;對於區內規模較大的褶皺構造,布置弧形轉彎路線,力求路線與各處地層走向間保持較大夾角;第四系地層分布區路線間距放稀為1000公尺。對穿越路線調查過程中發現的重要礦化地質體、大型斷裂破碎帶、重要標誌層等,輔以必要的追索法路線進行控制。

路線調查時,地質觀測點全部採用***三維定位,所有地質界線均要有觀測點控制。野外地質路線必須連續記錄所觀察的地質體、礦化線索、礦化體、接觸變質、圍岩蝕變以及各種有意義的地質礦產、構造形跡等內容。地質點記錄內容翔實,測量資料準備齊全,重要地質現象進行必要的素描、照像,並採集相應的岩礦鑑定測試樣品和實物標本。

路線調查過程中發現的礦化線索應及時取樣,並追索控制其出露的大致形態和規模,對具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化線索及時通報礦產組開展進一步的專門性礦點檢查工作。

工作區每個填圖單位都必須有地質路線控制。地質觀察點要定在地質界線、重要地質構造、礦化現象等有地質意義處。觀察點的標定要以***、地形圖結合進行,力求準確,標定誤差不超過50m。

野外手圖採用1∶2.5萬地形圖。對發現的蝕變帶及礦化要及時採採樣品、追索,並進行記錄。

記錄格式:

①填圖路線的開始,要記錄日期、天氣、起點座標、預期目的、人員及分工等。

②地質點記錄內容:首先是點號,然後分行依次記錄點位、點性(地層界線點、侵入體界線點、構造點、礦化點、化石點、巖相點、岩性點等)。

再另起一段為「地質描述」,其內容主要是地質點前後或左右附近的地質情況。

最後接著另起一段為本點到下點間的「路線(點間)地質」,要求依次描述先後觀察到的這段路線地質剖面的地質情況。

③填圖路線除在各種界線、礦化點等上定點外,定點距離不能大於500m。

2、高精度磁測

野外物探主要是進行1:25000地面高精度磁測。按照線距250m、點距40m布網,測線布設遵循垂直構造和探測物件的走向,為北東向135°。

在地質成礦背景的研究基礎上,結合高精度磁測,建立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綜合找礦標誌,達到成礦遠景**的目的。

詳細研究技術路線如下:

①室內蒐集華北陸塊北緣西段相關礦床資料,對比分析該區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條件、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等特點,著重研究內蒙古哈拉幹拉烏蘇地區基本地質特徵,分析開展磁法勘探的地質前提條件;

②通過野外地質調查,掌握研究區基本的地質情況,建立起相應的地質—地球物理找礦標誌;

③根據研究區地質特徵和工作任務,合理有效進行磁法勘探的測網布置,其中包括:確定主測線布置方向,比例尺大小,線距及點距等;需要注意的是測線應盡量垂直勘查目標體(岩體)主要走向布置;

④按進度如期開展磁法測量及資料採集工作:啟動地磁日變觀測→野外磁力儀在基點處進行早基點磁場值觀測→開展工區磁測工作(同點連續兩次觀測誤差小於1nt,方可儲存觀測磁場值)→測區磁測結束→在基點處進行晚基點磁場值觀測(早晚基點磁場量值誤差要求≤5nt,則全部野外觀測結果才有效)→結束地磁場日變觀測。測量過程中要盡量避開鐵磁性物質,避免外場的干擾,確保儀器正常工作及讀數的準確性;

⑤野外工作結束後,進行資料整理、分析處理和異常解釋,研究區內基性巖體的分布範圍、形態產狀等,並初步判斷岩體內是否存在銅鎳鐵礦化相關磁異常,為下一步工作部署提供直接依據;

⑥綜合地質、物探、化探研究成果,建立綜合找礦標誌,優選找礦靶區。

野外對磁異常進行處理和轉換,並對磁異常進行簡單的定性、定量和地質解釋。根據磁異常延拓前後的平剖圖及平面等值線圖等成果圖件,研究區內基性巖體的分布範圍,形態產狀等,初步判斷含礦基性巖體內是否存在銅鎳礦化相關磁異常。

3、岩芯取樣工作

實習期間我們還到霍各乞進行了乙個星期的實習,主要進行取樣工作,同時利用本次機會熟悉霍各乞的各種資料,編錄岩芯、磁法檢測等野外工作。本階段主要對礦區進行了一系列的野外勘察工作,同時在彭老師指導下我們練習編錄岩芯,以下是我的一些心的體會。

岩芯取樣時,要先查閱相關的勘探線,了解礦化情況、位置、深度等,以便取樣時方便快捷。取樣前要對所選的巖芯箱進行清理,並找出好的礦化、構造現象。然後進行拍照,拍照要細緻、全面,很好的顯示出礦化和構造現象,並在相應的記錄本上進行記錄、描述。

其中分層時需進行分層描述,依次描述岩石顏色、岩性、結構、構造、成分比例、蝕變、深度範圍及再細分等。

四、結束語

本次的野外實習,讓我們在書本之外得到很好的實踐,並在實踐中進行總結、學習!不僅使我們能在實踐中鞏固書本並接受新技術新理論,而且還能在學習書本的同時學著聯絡實踐。

在野外頭的日子裡,我們漸漸體會到了作為乙個地質工作者的快樂與艱辛;漸漸意識到了作為乙個準地質工作者,我們肩上任務與責任的分量;我們得到了大量實際工作地機會、經驗和老師們的寶貴交流…….這一切都讓我們欣喜不已!

通過這次實習,我們掃清了當初對地質工作地迷茫,更加認清了前途,堅定了方向!在此感謝老師給予我們的這次寶貴的實習機會,並感謝大所有可愛的師兄們!再次感謝!

2023年秦嶺野外實習總結

2011年8月13號,我院組織了第二批秦嶺野外實習,此次實習為期兩周,人員包括三個班級一百多名同學,另外還有二十幾名研究生及十幾位專業指導老師。這些老師均是生科院多年來參加生物學野外實習的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習經驗。此次實習從進入寧陝縣正式拉開帷幕。寧陝縣旬陽壩鎮位於秦嶺中段南麓,處於月河梁...

野外實習總結報告

4.低山丘陵區 該地區土壤母質為風成黃土,觀察到的知識植物有鐵桿蒿 艾草 達烏里胡枝子 酸棗 荊條。土壤型別為碳酸鹽褐土。由於地形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後面幾個剖面我們沒有辦法親自觀察記錄,所以只是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基本情況。二 20號至30號清西陵地區實習 20號入住878實習基地。21 22兩天在老師...

土壤野外實習

洛陽土壤資源概況 洛陽地處豫西山區,丘陵 山地佔全市總面積的80 以上,平原川區佔全市總面積的10 左右,可利用耕地較少,1990年人均僅有1.2畝 境內大小河流2萬餘條,其中常年有水的7600條,而且多屬季節性河流,河道徑流豐枯懸殊 年均降雨600餘公釐,且分布不均,土壤水分蒸發量大,因而以乾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