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論總結

2021-03-04 09:28:21 字數 4750 閱讀 3666

緒論★1、自然辨證法基本概念(p1)

自然辨證法以科學技術為中介,研究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係,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方**是自然辨證法的基石。其研究內容主要是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的關係。

2、馬、恩關於自然辨證法的基本觀點:

1、整個世界史可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世界史是自然史和人類史的交融;

2、近代的科技革命將人類推向工業社會;

3、科學技術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形成與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4、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是生產力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

5、科學社會主義是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協調,是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一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3、自然觀(p3):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總的觀點,它既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方**。它經歷了古代樸素辯證法自然觀、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三個階段。

★★(簡答:幾種自然觀的基本觀點)

★4、古代樸素辯證法自然觀的基本特點和歷史地位(p27):

1、古代樸素辯證法自然觀把自然界當做乙個統一的有機體,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帶有直觀性、思辨性和猜測性的特點。

2、古代樸素辯證法自然觀的產生衝破了原始神話和宗教的藩籬,開始運用理性思維探索自然的本質和規律,時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學上成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思想淵源,另一方面在科學上孕育了許多在以後得到發展和證實的天才預見,如日心說、原子論、演化論等。

★5、機械論自然觀的基本觀點(p31):世界是一部機器,由惰性物體組成,與思維存在物--人沒有關係,物體運動是由於外力的推動,遵循嚴格的機械決定的因果關係。機械的自然圖景和嚴格的機械決定論,是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命題,其侷限性是機械性、形上學性和不徹底性,其科學基礎是牛頓力學。

6、系統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是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

★7、系統定義(p52):是由若干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結構與功能的有機整體。四個要義:

1、若干要素而不是乙個要素組成;2、系統內諸要素、系統要素與系統整體的相互聯絡、相互作用;3、要素之間彼此聯絡成乙個統一的有機整體;4、作為乙個整體對環境表現特定的功能。

★(簡答)8、生態自然觀的基本思想(p72):生態自然觀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在人類反思全球性生態危機的過程中和總結現代生態科學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主張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共同進化。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系統是生命系統,是生物系統和環境系統共同組成的自然整體,生態系統的平衡、破壞和演化,都是圍繞生命物質來進行的,生態系統的活力是生態系統本身所固有的;2、生態系統具有顯著的整體性,生態系統是各個相互聯絡的部分有機構成的一張生命之網,無論哪乙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生存;3、生態系統是自組織的開放系統,生物系統和環境系統的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由外來能量的輸入維持,具有自我控制、保持平衡的能力;4、生態系統是動態平衡系統;5、生態系統是穩定性和變化性相統一的平衡。

★9、生態危機(p76):所謂生態危機主要是指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在全球規模或區域性區域導致生態過程即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損害、生命維持系統瓦解,從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人口激增、自然資源消耗、短缺、環境汙染等幾方面。

反思:生態危機首先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危機;生態危機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是社會異化的產物;全球性生態危機是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是由於傳統的發展觀把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所致。

★10、可持續發展(p84):2023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1、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原則;2、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持續原則;3、人類根本利益和行動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則;人與人關係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則。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第二篇科學觀與科學方**

★11、科學的涵義:包括科學的本質、性質和特徵

★12、科學的本質:其一,科學和工業是「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係和實踐關係」,揭示了科學和工業是人對自然的能動的認識和改造的關係;其二,科學是一種社會的精神生成領域的勞動;其三,科學是生產力,科學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因;其四,科學既是觀念的財富又是實際的財富。

★13、科學的本質屬性(p94):客觀真理性、可檢驗性、系統性、主體際性。

14、科學、偽科學和非科學的區別:科學可證實,偽科學可證偽,非科學不可證偽。

15、科學理論評價是判斷科學理論優劣的過程;科學理論的檢驗是判斷科學理論真偽的過程;科學理論的選擇是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科學理論中挑選出更加的理論的過程。(p148)科學理論的邏輯評價主要是科學共同體對科學理論的邏輯結構作出評價,屬於理性的考察,又稱為理性檢驗,主要包括相容性評價、自洽性評價和簡單性評價。科學理論的實驗驗證是通過觀察和實驗對假說的推論進行經驗的驗證。

16、正規化與共同體的關係(p176):所謂正規化是指從事同乙個特殊領域的研究的學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傳統、理性和方法。科學共同體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領域中持有共同觀點、理論和方法的科學家的集團。

一種正規化是、也僅僅是乙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東西。反過來說,也正是由於他們掌握了共有的正規化才組成了這個科學共同體。

★17、科學價值(p104):是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來考察和評價科學對個人與社會的作用和意義,是指現實的人同滿足其某種需要的科學的屬性之間的一種關係。

★18、科學精神(p107):是指從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成果中所顯示出來的科學本身所獨有的一種精神氣質,以及與之相應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包括求真務實精神、有條理的懷疑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

第三篇19、技術(p184):技術定義為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在實踐活動中根據實踐經驗或科學原理所創造或發明的各種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總和。 技術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把技術的本質界定為人對自然的能動作用和改造作用,認為技術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發展起來的,勞動的進化史就是技術的進化史。

20、世界觀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的總的、最根本的看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理論體系基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於整個世界的總的、最根本的看法,包含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科學觀和技術觀三部分。技術觀是關於技術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技術觀是基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整體上揭示技術的本質而形成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

21、技術與科學的區別(p184):首先與自然的關係不同,科學是人對自然能動關係的知識形態,是人對自然的理論關係,屬於間接生產力或一般生產力,技術則是人對自然能動關係的現實形態,是人對自然的實踐形態,屬於直接生產力;其次是二者的目的不同,科學屬於認識範疇,主要回答「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並建立起相關的知識體系,技術屬於實踐範疇,主要回答「做什麼」、「如何做」的問題,並建立起相應的操作體系;再次,二者的可預見程度不同,科學是不可預見的,而技術是可預見的;最後,二者的評價體系不同,科學進步的標準在於能否完善科學理論,擴大科學知識的儲備(真理性),技術提高的標準在於能否產出新的和更好的產品(實用性)。簡單地說:

科學是精神生產力,科學是現實生產力。

22、創立理論的思維過程(p129):準備階段—問題的提出;醞釀階段—問題的求解;豁朗階段—問題的突破;驗證階段—問題成果的證明和檢驗。

23、創立理論的思維方法(p136):演繹方法和非演繹方法。非演繹方法又分為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概括、模擬與聯想。

24、創立理論的思維形態(p141):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收斂思維和發散思維、頓悟—直覺與靈感、創新思維。

25、技術構成的基本要素(p188):經驗形態(經驗技能等主觀性的技術要素)、實體形態(以工具、機器等生產工具為標誌的客觀性技術要素)、知識形態(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知識)。

26、技術分類(p191):按人類活動的領域分為自然技術、社會技術和人類自身的技術;按基本運動形式分為機械技術、物理技術、化學技術和生物技術;按生產要素在生產部門集中地程度分為勞動密集型技術、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技術。

27、技術方**:關於各種技術方法及其相互聯絡的一般規律的理論體系。

28、日本技術論學者星野芳郎提出的三次技術體系的更迭(p196):第一技術體系形成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主導技術是蒸汽動力技術,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動力時代;第二技術體系建立於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主導技術是電力和內燃機技術;第三技術體系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其發端是二戰期間軍事需要刺激產生的火箭技術、雷達技術、核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六七十年代出現了生物技術、雷射技術材料技術等尖端技術群,其中微電子技術處於核心的主導地位。

29、科學技術一體化的理解:技術為科學提供先進的研究手段;科學為技術提供理論基礎。

30、工程定義(p202):人們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的方法與手段(工程理論),有組織、系統化地去改造客觀世界的具體實踐活動,以及所取得的實際成果(工程實踐)。技術是靜態概念,核心是知識;工程是動態概念,核心是實踐。

科學、技術、工程三者的區別:科學活動的核心是科學發現,技術活動的核心是技術發明,工程活動的核心是工程建造。

31、技術創造(或技術認識)的基本過程:課題規劃、方案構思與設計、試驗與實施三個階段。

32、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r&d)一般經過三個環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

*33、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公升一倍。

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效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資訊科技進步的速度。

34、技術評估的價值觀:評估的標準不僅是技術的合理性,而且是社會的合意性。

35、技術價值(p219):是指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概念來考察和評價技術對個人與社會的作用和有意義,是現實的人同滿足其各種需要的技術的屬性之間的一種關係。技術價值歸根結底**於技術本身的屬性,是技術屬性在與主體發生關係中的體現。

技術屬性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小論科技發展的原因

人類每乙份進步都能夠算作科技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時間漫長,但是科技的進步卻陪伴著人類成長的每一刻!影響科技發展的因素很多,但是人對其影響是最大的,同時也包括來自自然的客觀因素。勞動使人開始獨立行走,頭腦開始開發,同時開始使用工具,這揭開了人類社會科技發展的序幕。人們一旦有了需要才會想到要去創造某種東...

論科技創新與新產品開發

二 轉變方式,產品創新,不斷開發適銷對路新產品是企業求生存,謀發展的保證 由於知識經濟和資訊化的不斷發展,利用新技術的速度大大加快,產品的生命週期大大縮短,加之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變化不斷加快,這就要求企業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產品創新要抓好三個重要環節 1 ...

論現代房屋地基基礎施工科技

關鍵詞 房屋 地基基礎 施工科技 質量 中圖分類號 tu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房屋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特徵 1.1 複雜性 我們國家是乙個土地面積非常廣闊的國家,工程地質狀況較為複雜,譬如,淤泥質土 雜填土 濕陷性黃土 凍土 季節性凍土等。除此之外,溶岩地質主要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在其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