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禮儀文化

2021-03-04 09:28:16 字數 4887 閱讀 8059

主講:彭林教授

彭林教授於202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清華大學經學研究中心主任等;主編《中國經學》。 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研究。

已在海內外發表學術**100餘篇,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禮樂人生》、《中華傳統禮儀概要》等;點校的經典與文獻有《儀禮注疏》、《禮經釋例》、《觀堂集林》等。 在清華大學主講的課程有「先秦史」、「青銅器研究初階」、「先秦兩漢經典研讀」、「中國古代禮學思想研究」、「甲骨文與古代中國文明」、「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等。開設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課程影響巨大,曾應邀在數十家**、高等學校、機關團體等作中華傳統禮儀的講座。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被教育部評為首批「國家精品課」,並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曾榮獲教育部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等稱號。

時間:2023年5月31日 (星期日) 15:00—17:00

位址: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

公益免費,敬請提前入場

《國學與禮儀文化》講座文字**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

《國學與禮儀文化》****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

**報道

「禮」體現濃厚人文精神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彭林做客大講堂,講《國學與禮儀文化》

**《深圳商報》2023年6月2日c3版

5月31日下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彭林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主講《國學與禮儀文化》。這位被清華大學學生評為「我最喜愛的教師」的教授,在近3個小時的講座上暢談了禮儀與東西方文化的內在聯絡,並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對現代生活的啟示,為大講堂5月「禮儀文化」系列講座畫上了乙個圓滿的句號。

「東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西方人的靈魂由上帝來管,而中國人的靈魂要靠自己來管,靠道德來管。」彭林認為,道德之所以能融入人的身體,就是因為它可以轉換成乙個個可以操作的體系,於是就成為了「禮儀」。「乙個人每天都按照『禮』的要求去生活,每天都在實踐『禮』,那麼道德也慢慢地就在他身上內化、昇華,最後他靠自己的修為,成為乙個有君子風範的人。

」彭林介紹,歸結起來,「禮」在中國文化中佔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國文化裡,「禮」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誌,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規範。

「『禮』是根據道德理性制定的東西,而乙個人有道德、有愛心,是可以通過『禮』體現出來的。荀子說「國無禮則不正」,『禮』也是可以用來正國的。聖賢是怎麼說話的?

聖賢是怎麼與人相處的?聖賢又是怎麼生活的?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編成了一套規矩,使人們都期望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就是『禮』的意義。

」彭林說,西方人判斷乙個人的價值是看你有多少錢,中國人是按照道德、德行,最高的是聖賢。「成聖成賢要修身。怎麼修身呢?

要靠禮。沒有禮義就沒有道德。『禮』者,所以正身也。

這個『禮』不是講人心純粹外在的東西,而是要修身踐言,做善事。」

彭林介紹,「禮」體現出了濃厚的人文精神。首先,「禮」就是博愛大眾,《禮記》裡講孔子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而世界上最早提出「博愛」這個詞是在《孝經》裡。「《**規》也說『凡是人,皆須愛』,《孟子》還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中國的讀書人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一生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國的『禮』都是把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把別人放在尊敬的位置上。」彭林介紹,「禮」主要在於「敬」,「『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講的是肩負擔子做小生意的人也有做人的尊嚴,我們千萬不能輕視這些弱勢群體。

光喊不做是標語,所以《禮記》說『禮者,履也』,乙個人如果天天踐行『禮』,君子風範也就形成了。人人踐行『禮』,文明的世風才會逐步養成。」彭林說,學習「禮」、實踐「禮」的機會實際上有很多,「我們可以學習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學習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尊老愛幼、禮尚往來、彼此尊重。

」清華教授彭林大講堂談「國學與禮儀文化」

**《深圳特區報》2023年6月1日b5版

昨天下午,被清華大學學生評為「我最喜愛的教師」的彭林教授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以「國學與禮儀文化」為題暢談禮儀與中國人文精神的關係。

彭林說,東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西方人的靈魂由上帝來管,而中國人的靈魂要靠自己來管,是拿道德來管。「而道德怎麼樣融入我們的身體呢?就是要把這個東西轉換成乙個個可以操作的體系,這就叫禮儀。

」他表示,中國文化歸結起來就是乙個「禮」字,在中國文化裡,禮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誌,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規範。《禮記》說「禮也者,理也」,禮是根據道德理性制定的東西,而乙個人有道德有愛心,要通過禮體現出來。荀子說:

「國無禮則不正」,禮是用來正國的。聖賢是怎麼說話、聖賢是怎麼與人相處,聖賢是怎麼生活的,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編成了一套規矩,人們都期望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西方人判斷乙個人的價值看你有多少錢,中國人是按照道德、德行,最高的是聖賢。

「成聖成賢要修身。怎麼修身呢?要靠禮。

沒有禮義就沒有道德。禮者,所以正身也。」

在分析「禮」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時,彭林談到,禮首先就是博愛大眾,《禮記》有一篇叫做《禮運》,講孔子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而世界上最早提出博愛這個詞也是在《孝經》裡,《**規》也說「凡是人,皆須愛」,《孟子》還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彭林告訴大家,禮主於敬,《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中國的禮都是把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把別人放在尊敬的位置上。「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講的是肩負擔子做小生意的人也有做人的尊嚴,我們千萬不能輕視這些弱勢群體。

「光喊不做是標語,所以《禮記》說:『禮者,履也』,你天天踐行禮,君子風範就形成了,人人踐行禮,文明的世風才會逐步養成。」

彭林教授相關摘錄

彭教授認為,推行中華禮儀僅有敬語是不夠的,還需要形體語言的配合,例如鞠躬、作揖、握手等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許多學校裡還可以見到鞠躬禮這種場面。」對禮學深有研究的彭教授說,上課時學生行禮鞠躬老師鞠躬回禮,學生再鞠躬感謝,這種禮節在古代教學中早已有之。

鞠躬,也是中國傳統的禮節,晚輩見到尊長是一定要行鞠躬禮的,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許多學校還可以見到這種場面。鞠躬也是表達內心恭敬的形式之一,諸葛亮就曾經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乙個連躬都不願意鞠的人,很難想象他對大眾會有多少熱情。

「文革」以後,隨著師道尊嚴的徹底破除,鞠躬禮儀就從社會中消失了。同在東亞文化圈,南韓、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通行鞠躬禮,人們習慣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他人的尊敬。乙個不會鞠躬的人,或者鞠躬時心不在焉的人,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人,會被大家所鄙視。

韓、日電視的臺播音員在節目的開始和結束時,都深深地向觀眾鞠躬。惟獨中國不然,播音員乙個個端坐不阿,一副俯視著芸芸眾生的樣子。何者知禮,何者尊重觀眾;或者說**的觀眾受到禮遇,一望便知。

鞠躬原本是中國民間最常用的禮節,是一種表達恭敬的形體語言。諸葛亮《出師表》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對恭敬為國者的生動描述。

鞠躬禮傳到日本、朝鮮後,為當地全面接受,流行至今。日本的鞠躬禮很講究,依據物件的不同,分之為三等:最高的一等是90度鞠躬,用於拜見身份很高的尊者或長輩,稱為「楷禮」;中間的一等約45度鞠躬,是正式場合中比較多見的一種,稱「章禮」;最低的一等相當於我們說的欠身,或者比點頭鄭重一些,用於不太正式的場合,稱「草禮」。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楷禮、章禮、草禮,禮是一定要有的,否則就是失禮。

「禮」的核心是尊重。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只有互相依存才能生活下去。儒家認為,為了走向世界大同,人與人必須互相尊重和關愛。

從孝敬父母開始,然後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孝經》裡已經有了「博愛」一詞,《**規》更是明確地說:「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

對父母的孝敬不是虛言,而是要通過「禮」來朝夕侍奉,每天踐行的。「文革」是從批判傳統文化開始的,中國歷史被說得一團漆黑。四十多年過去,我們並沒有徹底清算文革造成的文化混亂,因而不少人的思想還停留在「四人幫」時期,認為禮是反動的、腐朽的,真是可悲。

實際上,許多美德是超越時空的,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孝敬父母、恭敬禮讓、守信真誠等,永遠也不會過時。

古代童蒙教育的成功,表現之一,是有許多優秀的教材,《禮記》中的《曲禮》、《少儀》、《內則》,《大戴禮記》中的《保傅》和《曾子事父母》,以及《顏氏家訓》、《三字經》、《千字文》、《童蒙須知》、《**規》等,都是名揚四海的童學教材。其中,朱熹對童蒙教育傾注的心血尤多,建樹也最大。他認為,南宋之所以朝綱不振,是因為朝廷缺乏棟樑之才;而朝廷之所以缺乏棟樑之才,是因為童蒙時代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從國家的前途考慮,必須下大力氣抓好童蒙教育。而童蒙教育的核心,是「培其根」、「固其本」,使之「正」,樹立正直的品性。兒童思想單純,身上壞習氣比較少,只要引導得法,好的品行不僅與日俱增,而且根植於心田,正如孔子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如果全社會都同步進行,那麼社會風氣的轉變,就指日可待了。朱熹「童蒙養正」的理念非常正確,得到許多學者的響應。

儒家非常智慧型,為了使道德理念不至於流於空喊,便把它們分解成許多具體的德目,比如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等,再把它們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規範,讓大家照著做。這樣,儒家的理想就一步一步地得以實現。例如孝,這是儒家思想中乙個非常核心的理念。

儒家把它具體化為許多不同層次的行為要求,比如《禮記·曲禮》說的「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要關心老人的生活起居。再比如《**規》裡說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要恭敬地聽從雙親的教誨,這就又高了乙個層次。再比如《孟子》裡說到有五種不孝的行為,「惰其四支(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慾,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孝也。」把自己的行為與孝敬父母處處聯絡。

而《禮記》裡面曾子說的「**孝」,則把孝行提高到居處、事君、為官、交友、作戰等方面,認為只要是讓父母蒙羞的行為都是不孝:「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

」這就將孝行從單純的奉養父母提公升到道德的層面了,真是非常的高明。其它的禮儀無不是如此。

國學經典與班級文化建設

大浪淘沙,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歷史悠悠長河中閃爍晶亮光芒的思想留存。在班中倡導國學經典誦讀,使傳統的班級德育教育煥然一新。尤其是將此運用於處理班級偶發事件,從原先紛繁複雜的班主任工作中解脫出來,為班級德育教育開啟另一扇天窗。人際交往趨於和諧 和諧 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和諧的社會 這是我們國家奮鬥的目標...

禮儀與中國傳統文化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它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發生過一些變化或改進 但它始終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生活產生著深刻影響。做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樣式 禮儀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自然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我們對此應保持清醒的認識 進行揚棄 使它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中...

簡述禮儀的起源與發展,論述學習中國禮儀文化的現實意義

鄭州大學現代遠端教育 畢業 題目 簡述禮儀的起源與發展,論述學習中國禮儀文化的現實意義 入學年月 2010年秋 姓名李偉明 學號10088204029 專業工商管理 138 學習中心石家莊學習中心 指導教師李文雅 完成時間2012年8月26日 目錄摘要1 1.人們進行社交的目的2 1.1交流資訊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