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戀」現象分析

2021-03-04 09:24:15 字數 5345 閱讀 3813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乙個與現實社會相對的網路中的「虛擬社會」出現了。現實社會的情感需求也在這個「虛擬社會」中得以折射,並顯示出其獨特的面貌和邏輯。網路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婚姻戀愛方式。

「網戀」,就是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戀愛方式。在各種社會群體中,大學生的「網戀」現象尤為突出。「網戀」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而且影響著大學生的整個社會化程序。

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是將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成長關係著整個國家的未來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科學地掌握和認識大學生「網戀」的現狀、影響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加以適當的規範和引導。這一點,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題。具體來說,本文將要集中研究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描述大學生「網戀」的現狀,即它現在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它有些什麼基本特徵?

第二,揭示大學生「網戀」的形成機制,即大學生為什麼會「網戀」?有哪些因素對大學生「網戀」構成了影響?構成了什麼影響?又是怎樣影響的?

二、回顧相關資料(有相關資料就回顧,沒有就沒有必要了,這一步的工作主要跟前人的研究對比,在借鑑的基礎上,突出自己研究的價值所在)

「網戀」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有關的研究尚不多見。從主題上看,以往的研究多側重於「網戀」的心理感情層面,多採取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視角。它們關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網戀」的社會心理特徵和社會心理過程;二是 「網戀」過程中存在的認識誤區;三是網路對人類婚姻戀愛方式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與傳統的婚戀方式相比,「網戀」所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有關研究**了通過「網戀」締結婚姻的可能性和現實性,以及對「網戀」進行引導和規範的建議和措施。從方法上看,以往的研究幾乎都只是對「網戀」進行定性描述,在研究的規範性和科學性尚存在諸多不足。

與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將從社會學角度來研究「網戀」。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擴大了研究的視野。本文不僅關注「網戀」的心理情感層面,而且關注「網戀」的社會層面和生理層面,以及這三個層面之間的相互影響。

也就是說,本文關於「網戀」的研究是一項綜合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社會學研究。其次,本文採用的是規範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將個案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整個研究以調查資料說話,力圖使研究更科學,更有說服力。

綜上所述,大學生「網戀」是乙個新鮮的研究課題,相關的研究尚處於萌芽階段。但大學生「網戀」又是乙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研究大學生的「網戀」行為,不僅有助於推進網路社會學的研究,從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有助於了解大學生在網路時代的成長歷程、感情生活,進而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理論假設(可以假設乙個,也可以多個)

針對本文的研究主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設:

影響大學生「網戀」的因素可以分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等三個方面;相應地,關於大學生「網戀」的現狀也可以從這個三個角度去描述。

假設1:生理因素:

假設1.(1):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理發育越成熟,「網戀」的可能性越大。

假設1.(2):性別因素。女生由於生性羞澀,「網戀」的可能性比男生小。

假設2:心理因素:

假設2.(1):性格因素。性格越是「前衛」,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

假設2. (2):情感經歷。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網上的受騙經

曆會降低「網戀」的發生率。

假設3:社會因素:

假設3.(1):「觸網」時間。「網齡」越長,上網頻率越高,越容易「網戀」。

假設3.(2):同齡群體。同齡群體的行為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因此,同齡群體中「網戀」

的人越多,對「網戀」的贊同度越高,則身處該群體中的大學生越容易「網

戀」。假設3.(3):城鄉差別。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由於經濟條件較好、思想更為開放、「觸網」

時間更長等原因,比來自鄉村的大學生更容易「網戀」。

四、研究設計

(一)基本思路

在研究過程中,本文綜合運用了個案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兩種社會學方法。

第一步,採取個案訪談的方式進行探索性研究。通過對身邊有過「網戀」經歷的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首先取得大學生「網戀」現象的第一手資料,建立起對大學生「網戀」現象的初步認識。隨著個案訪談的深入,逐漸建立起對大學生「網戀」現象進行社會學分析的理論假設和框架。

第二步,根據這些理論假設和框架設計出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

第三步,運用個案訪談所取得的定性資料和問卷調查所取得的定量資料對大學生「網戀」現象進行綜合分析。

(二)抽樣方案

本文選取了廣州市五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這五所高校分別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商學院、暨南大學。

選取大學時,注意大學的學科性質、水平、規模等多種因素的平衡。調查以本科生為物件。在調查過程中,隨機進入學生宿舍用偶遇抽樣方式確定調查物件。

調查時間為2023年8月。

(三)、描述與分析

樣本概況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平均每個學校100份,**551份,**率為91.8%,其中有效問卷516份,有效率為93.7%。

在516份有效問卷中,男生佔51.9%,女生佔48.1%;年齡最大者25歲,最小者17歲;大

一、大二、大

三、大四學生分別佔20.3%、30.2%、26.

2%、23.3%,其中,來自城市、城鎮和鄉村的分別佔62.4%、27.

1%、10.5%。資料分析採用spss 軟體。

大學生「網戀」的基本狀況

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的戀愛方式有很多種,傳統的「熟人介紹」、「同學共事」等仍然是佔主流的戀愛方式,採取「網戀」方式的僅佔被調查者的8.8%。但這8.

8%的「網戀」者,受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有其獨特的統計分布。

1、生理因素的影響

如前面假設1.1和假設1.2所指出的,本文認為,生理因素對大學生「網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年齡因素和性別因素等兩個方面。

年齡越大,生理發育越成熟,「網戀」的可能性越大;女生由於生性羞澀,「網戀」的可能性比男生小。

我們首先來看年齡因素的影響。表1展示的是「網戀」大學生在各個年齡組上的分布。從表中資料可以看出中,「網戀」大學生集中出生於1981、1982和2023年,年齡在20—22歲之間,分別佔21.

1%、34.2%和34.2%。

而在我們的調查樣本中,1978和2023年,以及2023年和2023年出生的大學生中則沒有「網戀」的。這說明,「網戀」並不是單純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的。這與我們最初的假設有所不同。

表1 「網戀」的年齡分布

為進一步考察年齡因素的影響,我們再來看「網戀」大學生的年級分布。

接下來,再來看生理因素中的性別因素。我們原來假設,女生由於生性羞澀,因此她們涉入「網戀」的可能性應該比男生小。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根據調查的結果,「網戀」大學生中男、女比例剛好相等,恰為1:1。這說明兩性「網戀」的概率是相等的。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根據我們的推測,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大學階段男女在戀愛方面存在同樣的需求;另一方面,女生雖然生性羞澀,但是和男生一樣有相等的機會接觸網路,並且網路的匿名性質使得在網上沒有性別差異,也沒有「男尊女卑」等傳統觀念,思想上相對於現實生活更加開放、平等。當然,這個理論推測尚需進一步驗證。

2、心理因素的影響

如前面假設2、1和假設2、2所指出,本文認為心理因素對大學生「網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性格因素和情感經歷兩個方面。性格越是「前衛」,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網上的受騙經歷會降低「網戀」的發生率。

首先考察性格因素。為了考察大學生的性格傾向,我們設計了這樣乙個題目:「當有新事物出現時,您會:

」,我們將選擇「勇於嘗試,敢為人先」的性格歸為「前衛」型;選擇「等其發展成熟,再做決斷」的歸為「有主見」型;選擇「別人怎樣做,我就怎樣做」的歸為「從眾」型。從下面的表2中可以看到,「前衛」型和「理性」型的「網戀」者比重最大,分別佔到44.7%和52.

6%,「從眾」型的比例最小,僅佔2.6%。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和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使得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網際網路的出現正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心態,他們很快加入了網民大軍,並成為了主要力量。

表2 「網戀」大學生的性格分布

考察情感經歷對「網戀」的影響時,我們設計了兩道題。一道是失戀與否對「網戀」造成的影響;一道是在網上受騙與否對「網戀」的影響。從表3中可以看出,「網戀」大學生曾有失戀經歷的佔55.

3%,高於沒有失戀經歷的「網戀」者比例(44.7%)。也就是說,那些曾經在感情方面受過創傷的或是失戀過的大學生更容易嘗試「網戀」。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將人的發展從低到高分為五個需求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張春興,1994)大學生恰恰處於「愛與隸屬」需求層次,這一需求層次包括別人的接納、愛護、關注、欣賞、鼓勵、支援、理解等等方面。

當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這種「愛與隸屬」的需求或是在這方面遭受挫折和創傷時,他們就會將這種需求轉移,尋找其他途徑補償。網路的適時出現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需求,他們將現實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轉移到網路空間,在網路中尋求補償。所以「網戀」的出現也是無可厚非的了。

表3 「網戀」大學生的情感經歷

3、社會因素的影響

如前面假設3、1、假設3、2和假設3、3所指出的,本文認為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網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觸網」時間、同齡群體和城鄉差別這幾個方面。「網齡」越長,上網頻率越高,越容易「網戀」;同齡群體中「網戀」的人越多,對「網戀」的贊同度越高,則身處該群體中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由於經濟條件較好、思想更為開放、「觸網」時間更長等原因,比來自鄉村的大學生更容易「網戀」。

我們先看「觸網」時間因素的影響。圖4展示的是「網戀」大學生的網齡分布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網戀」大學生的網齡主要是2—5年,所佔比例為65.

8%,超過半數。網齡為兩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僅佔21.2%和13.

2%。這與假設中的網齡越長越容易「網戀」並不相同,「網戀」大學生的網齡分布不是呈線性上公升的趨勢,而是一種中間多兩邊少的狀態。

為了進一步驗證「觸網」時間因素的影響,我們來看「網戀」大學生平均每週上網的時間情況。從表5的資料可以看出,平均每週上網時間在兩小時以下、2—10小時和10小時以上的「網戀」大學生分別佔26.3%、39.

5%和34.2%。上網時間在兩小時以下的「網戀」大學生比例最低,而比例最高的是上網時間在2—10小時的「網戀」大學生,並不是上網時間在10小時以上的,這說明「網戀」學生比例與上網時間並不呈正比例。

所以,我們的假設3、1與事實並不相符,「觸網」時間越長,「網戀」並不是越易發生的。

表5 「網戀」大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

接下來,我們看同齡群體的影響。表6中展示的是「網戀」大學生中同齡群體的「網戀」情況。由表中資料可以看出,「網戀」大學生中絕大多數人,佔92.

1%,表示周圍人有過「網戀」,僅有極少部分人是在周圍人沒有「網戀」的情況下選取這種戀愛方式的。這與我們的假設3、2符合,同齡群體中「網戀」的人越多,則身處該群體中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新事物比較快,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不但不排斥,不保守,而且勇於實踐。

大學生「網戀」社會學研究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乙個與現實社會相對的網路中的 虛擬社會 出現了。現實社會的情感需求也在這個 虛擬社會 中得以折射,並顯示出其獨特的面貌和邏輯。網路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婚姻戀愛方式。網戀 就是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戀愛...

大學生網路德育的特徵分析

作者 馬碧俠等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下旬刊 2013年第04期 摘要 本文對網路德育 大學生網路德育內涵和大學生網路德育必要性進行了簡要論述,對大學生網路德育的特徵進行了分析,指出大學生網路德育的基本特徵為 教育主客體互動作用性強,教育物件的不固定性 多層次性和身份的隱匿性,施教範圍超時空,教育情景...

大學生網上消費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 運用文獻回顧和因子分析法,對大學生網上消費行為進行研究。認為影響大學生網上消費的主要因素為 流行及便利性因子 質量及安全因子 品種及 因子 服務及搜尋因子。並對各影響因素的實際表現進行分析,建議電子商務企業在質量及安全性 描述的真實性和售後服務的完善方面進行改進。關鍵詞 大學生 網上消費 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