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戀」社會學研究

2021-03-04 09:24:15 字數 6381 閱讀 4360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乙個與現實社會相對的網路中的「虛擬社會」出現了。現實社會的情感需求也在這個「虛擬社會」中得以折射,並顯示出其獨特的面貌和邏輯。網路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婚姻戀愛方式。

「網戀」,就是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戀愛方式。在各種社會群體中,大學生的「網戀」現象尤為突出。「網戀」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而且影響著大學生的整個社會化程序。

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是將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成長關係著整個國家的未來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科學地掌握和認識大學生「網戀」的現狀、影響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加以適當的規範和引導。這一點,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題。具體來說,本文將要集中研究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描述大學生「網戀」的現狀,即它現在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它有些什麼基本特徵?

第二,揭示大學生「網戀」的形成機制,即大學生為什麼會「網戀」?有哪些因素對大學生「網戀」構成了影響?構成了什麼影響?又是怎樣影響的?

「網戀」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有關的研究尚不多見。從主題上看,以往的研究多側重於「網戀」的心理感情層面,多採取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視角。它們關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網戀」的社會心理特徵和社會心理過程1;二是 「網戀」過程中存在的認識誤區;2三是網路對人類婚姻戀愛方式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與傳統的婚戀方式相比,「網戀」所存在的優勢與不足。3在此基礎上,有關研究**了通過「網戀」締結婚姻的可能性和現實性,以及對「網戀」進行引導和規範的建議和措施。從方法上看,以往的研究幾乎都只是對「網戀」進行定性描述,在研究的規範性和科學性尚存在諸多不足。

與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將從社會學角度來研究「網戀」。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擴大了研究的視野。本文不僅關注「網戀」的心理情感層面,而且關注「網戀」的社會層面和生理層面,以及這三個層面之間的相互影響。

也就是說,本文關於「網戀」的研究是一項綜合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社會學研究。其次,本文採用的是規範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將個案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整個研究以調查資料說話,力圖使研究更科學,更有說服力。

綜上所述,大學生「網戀」是乙個新鮮的研究課題,相關的研究尚處於萌芽階段。但大學生「網戀」又是乙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研究大學生的「網戀」行為,不僅有助於推進網路社會學的研究,從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有助於了解大學生在網路時代的成長歷程、感情生活,進而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設計

(一)基本思路

在研究過程中,本文綜合運用了個案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兩種社會學方法。

第一步,採取個案訪談的方式進行探索性研究。通過對身邊有過「網戀」經歷的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首先取得大學生「網戀」現象的第一手資料,建立起對大學生「網戀」現象的初步認識。隨著個案訪談的深入,逐漸建立起對大學生「網戀」現象進行社會學分析的理論假設和框架。

第二步,根據這些理論假設和框架設計出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

第三步,運用個案訪談所取得的定性資料和問卷調查所取得的定量資料對大學生「網戀」現象進行綜合分析。

(二)核心概念

作為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必須對本文所使用的核心概念——「網戀」進行清晰的界定。這裡所說的「網戀」,有人也稱為「網路愛情」、「網路戀愛」或「數位化**」。它指的是網路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的戀愛方式。

對於「戀愛」的定義,我們借用frank koelsch的說法,即 「人際互動中以婚姻為目標的具有親密性的交往方式」(frank koelsch,1995)。據此,本文所說的「網戀」,指的是在現代社會網路化過程中借助網路及其電子媒介物為主要溝通途徑的具有親密性的交往方式,是網路時代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戀愛方式。關於這個概念,這裡需要著重解釋以下幾點:

1、本文所說的「網戀」主要是以網際網路上的各種聊天室或聊天工具(如網路尋呼oicq)以及電子郵件等網路技術為基礎或媒介的戀愛方式,但其中並不排除**、書信、見面等傳統戀愛媒介,只是這些手段在「網戀」中處於次要或輔助地位。

2、廣義的「網戀」既包括異性之間的網路戀愛,也包括同性之間的網路戀愛。但為了研究方便起見,本文所說的「網戀」僅限於狹義的異性之間的戀愛。

3、「網戀通常有兩種形式:一是在網上認識,在網上戀愛,甚至在網上結婚組成網上家庭,但在現實生活中雙方是完全不接觸的,這更多的象一種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二是在網上認識,雙方都有進一步交流了解的願望,這種交流了解慢慢地發展為戀情,有一天他們終於見面了,從網上走下來開始了傳統的戀愛過程。

」(王玲瓏,2001)本文所考察的「網戀」僅限上述兩種形式中的第二種。

4、關於是否「網戀」,本文確定的判別標準是:戀情必須開始於網上接觸和交流,並且將網路中的情感經歷延續到現實生活中來,即從網上走下來,開始現實生活中傳統戀愛生活。至於這種戀愛生活最後是否通向婚姻,不是判別「網戀」的必要條件。

(三)理論假設

針對本文的研究主題,本文在個案訪談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設:

假設1:影響大學生「網戀」的因素可以分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等三個方面;相應地,關於大學生「網戀」的現狀也可以從這個三個角度去描述。

假設2:生理因素:

假設2.1: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理發育越成熟,「網戀」的可能性越大。

假設2.2:性別因素。女生由於生性羞澀,「網戀」的可能性比男生小。

假設3:心理因素:

假設3.1:性格因素。性格越是「前衛」,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

假設3.2:情感經歷。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網上的受騙經歷會降低「網戀」的發生率。

假設4:社會因素:

假設4.1:「觸網」時間。「網齡」越長,上網頻率越高,越容易「網戀」。

假設4.2:同齡群體。同齡群體的行為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因此,同齡群體中「網戀」的人越多,對「網戀」的贊同度越高,則身處該群體中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

假設4.3:城鄉差別。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由於經濟條件較好、思想更為開放、「觸網」時間更長等原因,比來自鄉村的大學生更容易「網戀」。

(四)抽樣方案

本文選取了北京市海淀區六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這六所高校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

選取大學時,注意大學的學科性質、水平、規模等多種因素的平衡。調查以本科生為物件。在調查過程中,隨機進入學生宿舍用偶遇抽樣方式確定調查物件。

調查時間為2023年3月。

三、描述與分析

樣本概況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平均每個學校100份,**551份,**率為91.8%,其中有效問卷516份,有效率為93.7%。

在516份有效問卷中,男生佔51.9%,女生佔48.1%;年齡最大者25歲,最小者17歲;大

一、大二、大

三、大四學生分別佔20.3%、30.2%、26.

2%、23.3%,其中,來自城市、城鎮和鄉村的分別佔62.4%、27.

1%、10.5%。資料分析採用spss 軟體。

大學生「網戀」的基本狀況

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的戀愛方式有很多種,傳統的「熟人介紹」、「同學共事」等仍然是佔主流的戀愛方式,採取「網戀」方式的僅佔被調查者的8.8%。但這8.

8%的「網戀」者,受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有其獨特的統計分布。

1、生理因素的影響

如前面假設2.1和假設2.2所指出的,本文認為,生理因素對大學生「網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年齡因素和性別因素等兩個方面。

年齡越大,生理發育越成熟,「網戀」的可能性越大;女生由於生性羞澀,「網戀」的可能性比男生小。

我們首先來看年齡因素的影響。表1展示的是「網戀」大學生在各個年齡組上的分布。從表中資料可以看出中,「網戀」大學生集中出生於1981、1982和2023年,年齡在20—22歲之間,分別佔21.

1%、34.2%和34.2%。

而在我們的調查樣本中,1978和2023年,以及2023年和2023年出生的大學生中則沒有「網戀」的。這說明,「網戀」並不是單純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的。這與我們最初的假設有所不同。

表1 「網戀」的年齡分布

為進一步考察年齡因素的影響,我們再來看「網戀」大學生的年級分布。從圖1可以看出,「網戀」大學生的年級主要集中在大三,佔「網戀」大學生的44.7%,其次是大四,佔28.9%,大

一、大二的比例相對比較小,分別佔到7.9%和18.4%。

由此看出,並不是年齡越大,年級越高,「網戀」的比例就越大,大三是「網戀」的高發期,大四比例反而下降了。這與我們最初的假設也有所不同。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因為大

一、大二學生剛剛接觸大學生活,還沒有完全適應,再加上很多大學生是上大學之後才接觸網路的,對「網戀」這種新生事物並不是很容易接受。而大四則是大學階段的最後一年,考研、寫畢業**、找工作等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個人感情方面就相對忽視了。相對來說,大三這一年則不但有充裕的時間,而且對個人感情問題也考慮的比較多,會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接下來,再來看生理因素中的性別因素。我們原來假設,女生由於生性羞澀,因此她們涉入「網戀」的可能性應該比男生小。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根據調查的結果,「網戀」大學生中男、女比例剛好相等,恰為1:1。這說明兩性「網戀」的概率是相等的。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根據我們的推測,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大學階段男女在戀愛方面存在同樣的需求;另一方面,女生雖然生性羞澀,但是和男生一樣有相等的機會接觸網路,並且網路的匿名性質使得在網上沒有性別差異,也沒有「男尊女卑」等傳統觀念,思想上相對於現實生活更加開放、平等。當然,這個理論推測尚需進一步驗證。

2、心理因素的影響

如前面假設3.1和假設3.2所指出,本文認為心理因素對大學生「網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性格因素和情感經歷兩個方面。

性格越是「前衛」,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網上的受騙經歷會降低「網戀」的發生率。

首先考察性格因素。為了考察大學生的性格傾向,我們設計了這樣乙個題目:「當有新事物出現時,您會:

」,我們將選擇「勇於嘗試,敢為人先」的性格歸為「前衛」型;選擇「等其發展成熟,再做決斷」的歸為「有主見」型;選擇「別人怎樣做,我就怎樣做」的歸為「從眾」型。從下面的表2中可以看到,「前衛」型和「理性」型的「網戀」者比重最大,分別佔到44.7%和52.

6%,「從眾」型的比例最小,僅佔2.6%。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和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使得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網際網路的出現正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心態,他們很快加入了網民大軍,並成為了主要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表明,網民中大專或本科生是絕對的多數,佔全體網民的77.92%。

4「網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同樣吸引了大學生,但是不是越「前衛」的大學生就越容易「網戀」呢?表2中資料顯示,「理性」型「網戀」者的比重要略高於「前衛」型「網戀」者。這與假設3.

1並不相同,並不是性格越「前衛」就越容易「網戀」。這就是說,大學生不再僅僅將「網戀」看成新事物去競相追逐,而是已經在認真思考「網戀」這個問題。

表2 「網戀」大學生的性格分布

考察情感經歷對「網戀」的影響時,我們設計了兩道題。一道是失戀與否對「網戀」造成的影響;一道是在網上受騙與否對「網戀」的影響。從表3中可以看出,「網戀」大學生曾有失戀經歷的佔55.

3%,高於沒有失戀經歷的「網戀」者比例(44.7%)。也就是說,那些曾經在感情方面受過創傷的或是失戀過的大學生更容易嘗試「網戀」。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將人的發展從低到高分為五個需求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張春興,1994)大學生恰恰處於「愛與隸屬」需求層次,這一需求層次包括別人的接納、愛護、關注、欣賞、鼓勵、支援、理解等等方面。

當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這種「愛與隸屬」的需求或是在這方面遭受挫折和創傷時,他們就會將這種需求轉移,尋找其他途徑補償。網路的適時出現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需求,他們將現實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轉移到網路空間,在網路中尋求補償。所以「網戀」的出現也是無可厚非的了。

表3 「網戀」大學生的情感經歷

表4展示的是「網戀」大學生在網上的受騙經歷。從表中資料可以看出,「網戀」大學生中未曾在網上受騙的是大多數,佔71.1%,只有少數的28.

9%曾經在網上受過騙。這與假設3.2中的「網上的受騙經歷會降低『網戀』的發生率」相符合。

網路的虛擬性質使得不良分子可以在網上任意欺詐,這樣一來,大學生一經遭受這種欺詐經歷,就會對網路失去信心,對網路以及相關的事物拒而遠之,也就不敢嘗試「網戀」,「網戀」的比例就降低了。

表4 「網戀」大學生的受騙經歷

3、社會因素的影響

如前面假設4.1、假設4.2和假設4.

3所指出的,本文認為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網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觸網」時間、同齡群體和城鄉差別這幾個方面。「網齡」越長,上網頻率越高,越容易「網戀」;同齡群體中「網戀」的人越多,對「網戀」的贊同度越高,則身處該群體中的大學生越容易「網戀」;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由於經濟條件較好、思想更為開放、「觸網」時間更長等原因,比來自鄉村的大學生更容易「網戀」。

我們先看「觸網」時間因素的影響。圖2展示的是「網戀」大學生的網齡分布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網戀」大學生的網齡主要是2—5年,所佔比例為65.

8%,超過半數。網齡為兩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僅佔21.2%和13.

2%。這與假設中的網齡越長越容易「網戀」並不相同,「網戀」大學生的網齡分布不是呈線性上公升的趨勢,而是一種中間多兩邊少的狀態。

大學生「網戀」現象分析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乙個與現實社會相對的網路中的 虛擬社會 出現了。現實社會的情感需求也在這個 虛擬社會 中得以折射,並顯示出其獨特的面貌和邏輯。網路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婚姻戀愛方式。網戀 就是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戀愛...

社會學研究報告

部分員工還反映,由於工作單位離家較遠,所以大部分員工選擇住在園區的配套員工公寓裡,生活硬體方面還是可以的,但是軟體方面就不那麼令人滿意了。由於工作環境的單一,人們的冷漠,生活在各自的世界中,公司又不組織一些活動來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於是導致大部分員工覺得生活沒有樂趣,空虛感日益擴大。種種原因導致員工...

814社會學研究方法

湖南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 814考試科目名稱 社會學研究方法 一 考試形式與考試結構 1 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2 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 筆試。3 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佔分值為 社會研究基礎部分約50分 社會研究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