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西蒙的行為主義公共行政管理理論

2021-03-04 07:55:34 字數 4807 閱讀 8970

一、「行政諺語」——對傳統公共行政學理論的批判

1.要點

西蒙認為傳統公共行政學家所提出的每一條行政原則都可以找到另一條看來同樣合理的原則,雖然這兩條原則導致相反的意見,但是在理論上卻不能指出哪一條原則是正確的,因此,這些原則如同一般的諺語,雖然它們相互矛盾,但是它們彼此卻可以並行不悖,所以這些「行政原則」並非真正的科學原則,它們只能被稱為「行政諺語」。

2.西蒙以四項原則為例作了具體闡釋

(1)分工只是群體工作的本質,組織不論效率如何均需分工;

(2)專業分工原則與統一指揮原則也是相衝突的;

(3)控制幅度原則與組織層次應該力求減少的原則相衝突;

(4)按照目標、程式,服務物件、地點劃分組織的原則本身就是相互衝突的,而且也沒有明確的分辨標準,根據目標劃分組織就必須犧牲按照過程、服務物件、地點劃分組織的好處。

3.行政諺語的含義

傳統的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既然只能得到諺語,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則,那麼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需尋求新的途徑,即只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則,這便是西蒙將傳統的行政原則稱為行政諺語的真實含義所在。

二、行政學研究方**

1.事實與價值

社會科學家在傳統研究上不重視事實與價值的區別,而西蒙則強調了這二者的區別並且在這二者區別的基礎上建立起進一步的方法理論。

(1)價值與事實的理論區別

①事實命題是關於客觀世界中可觀察的事物及其運作方式的陳述,價值命題是關於偏好的表達,這兩種命題的區別相當於一般「描述性陳述」與「規範性陳述」或「是然問題」與「應然問題」的區別。

②事實命題可以證明是真是假,即證明在這個世界上是否實際上存在或發生所陳述的情形;價值命題即宣告某種特定的情形是「應該如此」、是「更好的」或者是「所期望的」。

③乙個事實命題是否正確取決於它是否與事實相符,而乙個價值命題是否正確則是基於人的專斷。

④事實命題不能以任何推理從價值命題中引出,價值命題不能直接從經驗(事實)中產生。

⑤科學命題都是事實命題,即科學研究以事實問題為物件;而價值問題則是不能用科學方法進行處理的。

(2)西蒙認為價值與事實的區別即目的與手段的區別

①手段—目的鏈(或系列)或目的層級體系:在層級體系中,每一層級對下一層級來說即為目的,而對上一層級來說則為手段,換言之,每一層級都可以作為手段或目的,亦即所有目的皆可以作為手段,所有手段亦皆可以作為目的。

②要點:手段與目的並無絕對意義,只有相對意義。在這種手段—目的鏈上,價值是指最終目的,即所以求達此目的者在此目的本身,此目的不再為達到另一目的的手段。

對這個最終目的的抉擇便是乙個「價值判斷」,而關於達到這一目的之手段的抉擇均為「事實判斷」,但是,手段與目的的關係並非完全像鏈條一樣一環一環地相互緊扣,二者的關係往往並不十分清楚,一種手段可以達到多種目的,同時層級越高,二者的關係越不清楚。

(3)區分政策問題與事實問題的原則

①乙個決策問題是應該交給立法機關還是應該交給行政機關,這取決於其中所含的事實問題和價值(倫理)問題的相對重要性以及關於事實問題的紛爭程度。

②行政機關的價值判斷必須反映社會價值,當價值判斷有爭議時,行政人員(機關)對這種價值判斷必須向立法機關負完全責任。

2.操作定義

(1)名詞的操作定義

指名詞的定義是與實證觀察的事實或情況相一致的。西蒙認為,凡用於科學研究的名詞定義必須是操作性的,行政行為研究中的名詞當然也不例外。

(2)西蒙給「權威」一詞的操作定義

只要乙個下級人員將自己的行為置於上級決策的指導之下,不對該項決策的是非曲直進行自主審查,即表示那個下級人員接受了權威。權威的兩種型別:①法定的權威;②心理的權威。

3.概念工具

(1)含義

西蒙認為,在一門科學能夠創立原則之前,首先必須具備某些概念。行政學理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建立一系列能夠從理論角度描述行政問題的概念。這種概念不包括有關學科的實質理論,只是用來作為研究這一學科、建立這一學科的理論或原則的工具,所以稱為「概念工具」。

(2)要點

西蒙認為,任何一種整體現象的複雜性都是就其特殊「層次」的現象建立其特殊理論,其層次取決於作為研究目標的某種特殊單位,這種層次現象的理論應該以單位內的行為和單位間的行為來說明。

三、行政決策理論

1.決策研究與公共行政學研究

西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闡述了他提出以決策行為去研究公共行政學的理由:

(1)傳統公共行政學的討論都只注意「執行」,即「行動」或「做」,而不注意行動或做之前的「決策」。

(2)實現行政組織目標的實際工作是由組織最基層,即操作層的操作人員執行的,但是在這些操作人員之上的非操作人員在實現組織目標上顯然並非多餘,而且影響可能更大。

(3)傳統公共行政學者對乙個組織的說明大部分都限於說明組織的職責分配與組織的正式權力結構,他們往往不注意組織中其他影響力量與溝通系統。

(4)好的或正確的行政行為在本質上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為,而決定效率程度最簡單的辦法是看行政組織中每乙個人決策的理性程度。

(5)行政活動必須開發出一種運用組織力量的技術方法,即行政程式,而這種行政程式也即決策程式,是指劃分組織中每乙個人應作哪一部分決策的程式。

2.有限理性與決策準則

(1)理性的概念

指從理性概念討論人的決策行為的理想模式、人的實際決策的理性程度、行政組織與理性決策行為之間的關係等問題。這裡的「理性主義」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理性主義,即「理性」是指非感情的一種計算、思考心智方法。

(2)「經濟人」假設所依據的理性原則包含的先決條件

①存在著數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行為類別;

②每一類行為都能夠產生明確的結果;

③經濟主體行為產生的結果擁有充分的資訊或情報;

④經濟主體擁有一套確定的偏好程式表,以便讓他依據自己的所好來選擇自己認為適當的行為。

(3)有限理性

人類行為所依賴的既不是古典經濟學家所謂的「客觀理性」,也不是弗洛伊德所講的「非理性」,而是介於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只能被視為乙個具有學習及適應能力的體系,而不應被看作是乙個絕對理性的體系。

(4)決策準則

用「令人滿意的」準則取代「最優化」準則。不應該把建立在「絕對理性」基礎之上的「最優化準則」作為決策的準則,在決策時由於沒有求得「最優化」的才智和條件而只能滿足於「令人滿意的」這一準則。

令人滿意的決策準則:指在決策時決定一套標準,用來說明什麼是令人滿意的最低限度的備選方案,如果擬採用的備選方案滿足了或者超過了所有這些標準,那麼這個備選方案就是令人滿意的。

3.行政決策過程

(1)「情報活動」,其任務是探查環境,尋求要求決策的條件;

(2)「設計活動」,其任務是設計、制定和分析可能採取的備選行動方案;

(3)「抉擇活動」,其任務是從可供選擇的各種備選方案中選出乙個適用的行動方案;

(4)「審查活動」,其任務是對已經作出的抉擇進行評價,有時也稱為執行決策任務的階段。

4.行政決策的型別與技術

(1)型別

①依據決策對未來的影響方式

a.決策所決定的現實行為可以限制未來可能出現的事物;

b.現實決策可以對未來決策起到或多或少的指導作用。

②依據組織活動的型別和決策所採用的技術

a.程式化決策:適用於重複出現的例行活動,這類決策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式,當例行活動重複出現時予以應用,不必每次都做新的決策。

b.非程式化決策:適用於不是重複出現的且不能用對待例行公事的辦法來加以處理,但卻往往又比較重要的非例行活動。

(2)不同型別決策的技術

①程式化決策技術

a.傳統技術包括由組織成員的實際知識、習慣性技能和操作規程等集體記憶構成的習慣,與習慣緊密相關的標準操作程式以及在標準操作規程之上的組織結構。

b.現代技術則包括運籌學,如線性規劃、動態規劃、整體規劃、博弈論、決策論、排隊論、概率論等數學工具以及利用電子計算機模擬等電子資料處理技術。

②非程式化決策技術

傳統技術是「判斷」,當進行一項將會產生極為深遠影響的決定性決策時,通常需要決策者發揮創造性。

西蒙並且將決策的這兩種型別及其所使用的技術列表如下(見表ll-1)。

四、行政組織論

1.組織平衡

(1)個人參加組織的基礎

①由於組織目標的實現而直接得到個人報償;

②與組織規模及其增長緊密相關的、由組織提供的個人誘因;

③與組織規模增長無關的、由組織提供的個人誘因。

(2)理論要點

組織的成員們為組織做貢獻,以換取組織提供給他們的誘因。組織中某一類群體的貢獻,是組織提供給其他群體的誘因的**。如果貢獻的總和在數量和種類上都很充分,足以提供必要數量和種類的誘因,那麼組織就會生存和成長;反之,除非能達到某種均衡,否則它就會衰退,乃至消亡。

「貢獻」:包括組織所需要的一切有形和無形的資源,如立法機關的撥款、服務物件團體的支援、組織成員所提供的時間和精力,顧客對其服務所付的代價均屬「貢獻」之列。

「誘因」:包括一切有形和無形的事物,大至有助於世界和平,小至增加一元薪餉,它並非完全自私的,也不是只偏重於物質因素。

組織的「參與者」:不只是指組織機構內部的成員,就行政機關而言,他們不僅包括該機關的工作人員,而且也包括該機關對之負責的上級機關、相互合作的其他機關、立法機關的議員、與其工作有關的服務物件團體以及所有接受其服務的人。

2.組織影響力

(1)含義

個人在參加組織而成為組織的成員之後,在組織成員的地位上所作的有關組織的決定與純粹關係個人的決定不同,前者受組織的影響。這種組織影響力主要表現為權威、溝通、訓練、效率準則和組織認同或組織忠誠等五種,其中,權威與溝通是在決策時的外在影響力,組織認同與效率準則是決策時的內在影響力,訓練則在施行訓練時與溝通性質相同。

(2)組織影響力的構成

①權威。權威對個人的影響,是個人組織行為與組織外行為的主要區別所在。權威的運用對組織有三種值得特別注意的作用,即:使運用權威者負責任、讓專家去作決策以及組織活動的協調。

②溝通。溝通是組織中某一成員將某些決定前提傳達給另一組織成員,沒有溝通就沒有組織,因為無溝通則組織就不能影響組織成員的決定。組織溝通是乙個雙向程式。

第11章的複習

一 定義和性質 平移旋轉旋轉對稱圖形中心對稱的定義和特徵 1 如圖 abc沿著pq的方向平移到 a b c 位置,則aaaa ab aba 在平面內,將乙個圖形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平移,平移不改變圖形的 和 平移後,對應線段平移後,對應角平移後,對應點的連線段平移後,新圖形和原圖形是一對 2 1 將線...

第11章結構

一 單選題 1 下列關於結構的說法錯誤的是 a 結構是由使用者自定義的一種資料型別 b 結構中可設定若干個不同資料型別的成員 c 結構中成員的資料型別可以是另乙個已定義的結構 d 在定義結構時,可以為成員設定預設值 答案 d 2 以下關於結構體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 結構體是一種可由使用者構造的資料...

第11章管理溝通

要點概覽 理解溝通 區分人際溝通與組織溝通.詳述溝通的功能.人際溝通的過程 解釋溝通過程的七個要素.列出管理可以運用的溝通過程.描述非語言溝通以及它如何發生.解釋人際間有效溝通的障礙以及如何克服它們.組織溝通 解釋組織中溝通資訊的流向.描述三種常見的溝通網路.相熟管理者應當如何對待資訊的傳播途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