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

2021-03-04 06:39:46 字數 5475 閱讀 8592

ⅰ.命題指導思想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由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2023年福建省語文科命題以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23年版)》,以及福建省教育廳頒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試行)》(語文)為指導,以本《考試說明》為依據,要反映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實際。命題應有利於高校科學公正地選拔人才,有利於推進普通高中實施素質教育。

命題應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課程目標的要求,力求穩步推進,適度創新。命題應遵循以下原則:

l.以能力測試為主導,關注考生的發展潛能。在考查考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注重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能力的考查。

2.關注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試題要貼近現實生活,貼近考生實際,具有時代氣息。

3.關注考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需求和個性發展潛能。設定的選考內容中。不同選考模組試題之間應有相近的難度值,體現公平性。

4.試卷結構合理、規範,試題內容科學、嚴謹,適度體現**性與開放性。試卷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試卷命制應控制恰當的閱讀量、思維量和答題量。試題答案科學、準確,評分標準合理、公正。

ⅱ.考試內容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高考語文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表達應用和**六種能力,這六種能力表現為六個層級。

a.識記:指識別和記憶,是最基本的能力層級。

b.理解:指領會並能作簡單的解釋,是在識記基礎上高一級的能力層級。

c.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理,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

d.鑑賞評價:指對閱讀材料的鑑別、賞析和評說,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e.表達應用:指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運用,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表達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f.**: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是在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對a、b、c、d、e、f六個能力層級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試範圍與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23年版)》,以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試行)》(語文),確定語文學科考試內容。

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組,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和選考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內容

必考內容及相應的能力層級如下: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了解論述類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徵和主要內容。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重要概念」指的是準確把握文意時必須理解的概念,通常為一些非指代性的詞語或短語。要求能夠理解這些概念在論述類文字中特定的含義。

【例題1】(2023年天津卷)

人類衣食住行這類維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沒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沒有根本的意義。比方,用筷子還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飯,對於人類的命運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主張義先利後還是義後利先,主張人是目的還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與自己同屬乙個整體還是與己無關的物件,卻足可影響人類甚至整個地球的命運。

因此,這裡不考慮作為物質現象的中國文化,而考慮這些現象中所滲透的中國的思想原則和精神原則,或者說,中國之道。

中國文化從產生的時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這是我們祖先的信念。我們的先人推崇的那些開天闢地的聖賢,其共同的特點就是捨己為人,克己讓人,給人類造福,他們都有博大的胸懷,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犧牲自己,成全眾人。被我們中國人奉為文明始祖的人,無論盤古、女媧、還是伏羲、神農、或黃帝、堯、舜,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創造文明,與民興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國文化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也有種種不足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總體而言是高尚的,是不會過時的,只要人類希冀在和平與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話。中國精神或中國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項: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則和思想原則、義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與己達達人的淑世情懷、四海一家與天下太平的世界願景等。

這些中國之道並非中國文化所獨有,但卻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和中國文化能夠復興的根據。這些理念與西方現代性的許多原則是不相容的,卻是人類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現代中國文化要有不同於現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這些普適的理念基礎上,而不能以已證明是有根本問題的某些西方現代性原則為基礎。

當然,中國文化的復興絕不是說只是將這些理念單純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將它們予以現代的闡發,因為文化復興實際是文化重建,這就需要我們不是把西方文化作為敵對的東西或對立的東西,而是要把它最為助緣。中國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適的,它就能吸納其他文化的優秀成果,就一定會有相容性。重建中國文化不是恢復傳統文化,而是發展中國文化。

下列有關本文中的「中國之道」的說法,不準確的一項是

a.中國之道是指滲透這中國思想原則和精神原則的現象。

b.中國之道並不存在於所有中國文化現象之中。

c.中國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國之道建立在普適理論基礎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答案]a

【考查目標】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b要求注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判斷選項對概念的解說是否與原文一致。

【試題型別】單項選擇題。

【試題特點】圍繞重要概念設題,體現該文字的特點。此題為中等難度題。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內涵較為豐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要能理解這些句子在文中特定的含意。

【例題2】(2023年浙江卷)

日本這次大災難讓所有人對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體驗。現代人看上去很強大,他能建核電站,能建規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電站,因為他有許多關於這方面的科技知識,但僅僅這些知識對人類的存在就是真理嗎?顯然不是,只有當這種技術的後果呈現在人類面前,被人類充分意識到,人類才看到自然向我們敞開的完整真理,黑格爾說:

「真理是整體的」就有這個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乙個基本觀念,但它卻蘊含著摧毀我們生存根基的各種危機。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而是人類適應與協調自己與自然的關係。

「改造自然」的本質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願望為目標,讓自然服從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間不可逆轉的規律之內,爭取人與自然的共濟。結果,人類強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盤全部都被自然以諸如洪水、海嘯等各種方式搶回去了。每每談到這點,我都要對中國先人曾經的睿智心生敬意。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創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嘆為觀止。它是乙個體現人類與自然天人合一的規則。堰意味著對水的因勢利導,在達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時,並不違背水的自然本性。

而壩則意味著對水的強硬抗衡,對水流方向的強力阻遏,是人與自然的迎面撞擊。哲學家指出,這才是現代技術的本質。

但從哲學角度看,對我們生存性命攸關的根本自由是我們對真理開放的自由,行動的自由乃是後發於它的。如果我們看不清我們的真實處境,我們的思想還被各種偏見、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動對我們造成的後果就可能是災難性的。對真理開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擺脫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識的侷限所造成的視野的偏狹,也許,退後一步,放棄(至少是暫時放棄)那種瘋狂的自我表現,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為,傾聽自然,還事物以本來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們敞開。

其實,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生活中正在發生許多我們在思想上尚未做好準備的變革。以遺傳工程為例,難道我們已經想好我們打算排列出何種遺傳基因組合嗎?我們完全可以掌握遺傳工程的手段,但並沒有產生出把這種手段用於造福人類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型。

哲學家在這裡是想提醒我們這樣乙個事實:除了技術性思維外,我們還必須進行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以洞察到我們真實的存在,明了這項新技術對我們的存在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次的核災難是自然向人類的又一次敞開:人怎樣對已主宰人類的技術施加影響?

聯絡全文,指出最後一段畫線句中「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的具體內涵。

[參***] 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後果,在連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學技術,達到與自然共濟(適應、協調與自然的關係)。

【考查目標】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b。要求注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判斷選項對概念的解說是否與原文一致。

【試題型別】簡答題。

【試題特點】設問切入點精準小巧,關涉全文。此題為較難題。

2.分析綜合 c

(1)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

篩選並整合資訊,是獲取所需資訊、達到閱讀目的的重要手段。

要求理解各種資訊的內涵,並根據需要加以篩選、整合。

【例題3】(2023年全國課標卷)

《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準確的。但在封建社會裡,詩三百篇卻被尊為「經「,統治階段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於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於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

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麼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於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過詩來發洩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簪獻曲」或者「瞍賦」、「蒙誦」並提。

在人民群眾的生活裡,詩歌也常用於表情達意,例如《詩經·邶風·新颱》和《詩經·秦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實問題而發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將軍華元被鄭國人提了去,後來逃回來,人民譏笑這位敗軍之將,做了乙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性質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麼分別。

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採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治階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願望和態度。「賦詩」時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願望寄託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晉侯為了衛國乙個叛臣的緣故,把衛侯羈押起來,齊侯和鄭伯到晉國去說情,鄭國的子晨就賦《詩經·鄭風·將仲子》一詩。《將仲子》本來是一首愛情詩歌,這當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話,是說女的愛著男的,又怕旁人說閒話;子晨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乙個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時代,由於新聲代替古樂,造成了詩與樂的分家,詩也就由樂歌逐漸變為純粹的語言藝術了,「賦詩」、「獻曲」也不大見到了。詩三百篇在社會上的實際用途縮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漸把詩的意義和封建教化的原則聯絡起來。比如公孫丑問《伐檀》詩中,為什麼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國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榮;子弟信從他,就學會孝悌忠信。君子不勞而食,還有誰比他功勞更大呢?

」封建統治階級就是這樣「以意逆志」,最後把詩尊為「經」。直到五四運動以後,這部偉大的詩集才沖開了各種烏煙瘴氣,在思想和藝術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2023年福建省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

作者 暫無 發布時間 2008 03 30 2008年福建省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已出台。總體上,它與全國語文考試大綱大體相同。總的來說今年有三個變化 第乙個變化是,今年作文評分實行新規定,錯別字乙個字扣一分,去年是兩個字扣一分,錯別字不重複計算,封頂3分。不過考生們不必對新規過度驚慌,去年我省的高考作文...

高考必看2023年福建省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

2008年福建省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 作者 暫無 發布時間 2008 03 30 2008年福建省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已出台。總體上,它與全國語文考試大綱大體相同。總的來說今年有三個變化 第乙個變化是,今年作文評分實行新規定,錯別字乙個字扣一分,去年是兩個字扣一分,錯別字不重複計算,封頂3分。不過考生們不...

2023年福建省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 考試說明 的寫作要求做了較大的修改,突出對考生的高考寫作的 寫論述類 實用類和文學類等文章應嚴格遵循相應的文體要求 並在 參考試卷 的 參 中第一次把兩篇文體不同 記敘文和議 的高考作文作為附錄。這無疑是給廣大考生發出了高考寫作必須注意文體規範的強烈訊號。上世紀末,為了給考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