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複習

2021-03-04 06:38:14 字數 1452 閱讀 3409

總領全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具體描繪仰視:高峰入雲山之高

俯視:清流見底水之淨

平視: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動景的描寫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 「實是欲界之仙都」

主題:表達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的得意之情。

《記承天寺夜遊》

一、作者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

二、寫作背景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2023年),當時,作者正因「烏台詩案」被貶謫到任職。本文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乙個片段。

三、重點字詞解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一詞多義

與:相與步于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為樂者。(和,連詞。)

遂:遂至承天寺。(於是)

遂迷,不復得路(終於)《桃花源記》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極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尋: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五、文章內容理解

前三句敘事:賞月緣由

第四句寫景:庭下月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句解:「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乙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後三句抒情:愉悅苦悶點睛之筆

主旨句:「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句解:寥寥數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主題:表達出作者孤寂淒涼,無所歸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鬱,以及他豁達的人生觀。

六、如何理解文中的「閒人」

「閒人」,即清閒的人,這裡並非是指閒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複雜的意味。首先,「閒人」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

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鬱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意做乙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罷了。

《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

再,最後。二 11.月色美,觸景生情。12.庭下如積水空明 發揮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13.月色皎潔。空靈。14.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15.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閒 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16.敘事 描寫議論。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同步練習

3 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雖有嘉餚 弗食 不知其旨也 不知其善也 然後能自強也 雖有至道 教學相長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反也然後能自強 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4 古今異義。雖有佳餚古義 今義不知其旨也古義今義教然後知困古義今義學學半古義 今義5 翻譯下列句子。1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

《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提綱版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4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境。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以及與謝靈運比肩的自得之感,也飽含了對謝靈運的讚賞與仰慕之情。5 作者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