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考試複習重點總結

2021-03-04 04:17:18 字數 4352 閱讀 9304

1、溫病名稱的最早記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2、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認為溫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厲氣」

3、明末吳有性編著了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溫疫病專著——《溫疫論》

4、清代溫病四大家:葉桂(葉天士),薛雪(薛生白),吳瑭(吳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葉天士蓍《溫熱論》,被譽為「溫熱大師」,提出了「衛氣營血」的辨證論治理論和「辨舌驗齒、」「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濕熱病篇》,對濕熱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證和**進行了系統論述。

7、吳鞠通蓍《溫病條辨》,形成以「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論治體系。

8、王孟英著《溫熱經緯》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論篇?詳論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溫病的概念

溫病——是由感受溫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症,多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

溫病特點:

1、有特異的致**素——溫邪2、多具傳染性、滸性、季節性、地域性

3、病程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4、臨床表現具有特殊性

溫熱性質溫病包括 ①風溫 ②春溫 ③暑溫 ④秋燥 ⑤大頭瘟 ⑥爛喉痧

濕熱性質溫病包括 ①濕溫 ②暑濕 ③伏暑

根據發病特點分:新感溫病和伏邪溫病

第二章、致病特點: 共性:從外感受;性質屬熱;致病迅速;季節相關;病位有別。

風熱病邪:1.多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傷陰 3.變化迅速

暑熱病邪:1.傷人急速,先犯陽明氣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氣傷津

3.易直中心包,閉竅動風 4.易於兼夾溼邪,鬱阻氣分

濕熱病邪:1.病變以中焦脾胃為主 2.易困阻清陽,阻滯氣機 3.傳變較慢,病勢纏綿

燥熱病邪:1.病變以肺為主 2.易致津液乾燥 3.易從火化

溫熱病邪:1.邪氣內伏,熱自里發 2.裡熱內迫特性顯著 3.易耗傷陰液

溫毒病邪:1.攻竄流走 2.蘊結壅滯

癘氣:1.致病力強 2.傳染性強 3.多從口鼻而入侵襲人體 4.有特異的病變定位。

溫病發病型別新感溫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無裡熱證,以發熱,惡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苔薄白,脈浮數等衛表證候為主。(風溫,秋燥,暑溫,濕溫,大頭瘟,爛喉痧)

伏邪溫病:一般無表證。初起以灼熱,煩躁,口渴,尿赤,舌紅等裡熱亢盛證為主。(春溫,伏暑第三章衛氣營血辨證表:

三焦辨證表

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寒熱往來病機:1.濕熱痰濁鬱阻少陽,樞機不利 2.邪留三焦,氣化失司 3.濕熱穢濁鬱閉膜原

身熱不揚:溫病初起,邪在衛氣,溼中蘊熱,熱為溼遏。

斑診的形態:順證──松浮洋溢,如灑於皮表,多為邪熱外達

逆證──緊束有根,如履透針,如矢貫的,為熱毒錮結

舌苔黃膩或黃濁:皆為濕熱病溼漸化熱,蘊蒸氣分的徵象,多見於溼溫病濫熱流連氣分的邪熱偏盛或濕熱俱盛證。

第五章溫病的**

衛氣營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一、洩衛透表法:——開洩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達,用於溫病初起,邪在衛表

1、疏風洩熱(銀翹散,桑菊飲)——風溫初起,風熱病邪襲於肺衛

2、透表清暑化溼(新加香薷飲)——夏用感受暑濕,復受寒邪侵犯肌表

3、宣表化溼(藿樸夏苓湯)——濕溫初起,濕熱病邪侵於衛表

4、疏表潤燥(桑杏湯)——秋燥初起,燥熱病邪傷於肺衛

二、清解氣熱法:——清熱保津,止渴除熾,使氣分無形邪熱或從外洩或從裡解

1、輕清宣氣(梔子豉湯加瓜蔞、杏仁、蘆根)——邪在氣分,熱郁胸肺,熱勢不甚而氣失宣暢

2、辛寒清氣(白虎湯)——邪熱熾盛於陽明氣分

3、清熱瀉火(黃芩湯、黃連解毒湯)——邪熱內蘊,鬱而化火

三、和解表理法:——透解邪熱,疏洩分消,宣通氣機

1、清洩少陽(蒿芩清膽湯)——邪熱夾痰溼鬱於少陽,柩機不利,胃失和降

2、分消走洩(溫膽湯加減或杏樸苓之類)——溫病邪熱與痰溼阻遏於三焦

3、開達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濕熱穢濁之邪鬱伏膜原

4、和解截瘧(小柴胡加減)——瘧疾病

四、祛濕清熱法:——宣通氣機,運脾和胃,通利水道

1、宣氣化溼(三仁湯)——濕溫初起,濕蘊生熱,鬱遏氣機

2、燥濕洩熱(王氏連朴飲)——溼漸化熱,濕熱俱盛而蘊伏中焦

3、分利濕邪(茯苓皮湯)——濕熱鬱阻下焦

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洩熱,蕩滌積滯,通瘀破結

1、通腑洩熱(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熱結陽明,內結腸腑

2、導滯通便(枳實導滯湯)

3、增液通下(增液承氣湯)

4、通瘀破結(桃仁承氣湯)

六、清營涼血法:

1、清營洩熱(清營湯)——邪熱入營分而未有明顯動血者

2、涼血散血(犀角地黃湯)——血熱熾盛,熱瘀交結迫血妄行

3、氣營兩清(玉女煎,化斑湯,清瘟敗毒飲)

七、開竅息風法:

1、清心開竅(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紫雪丹)

2、豁痰開竅(菖薄鬱金湯)

3、涼肝息風(羚角鉤藤湯)

4、滋陰息風(大定風珠,三甲復脈湯)

八、滋陰生津法:

1、滋養肺胃(沙參麥冬湯,益胃湯)

2、增液潤腸(增液湯)

3、填補真陰(加減復脈湯)

九、固脫救逆法:

1、益氣斂陰(生脈散)

2、回陽固脫(參附龍牡湯)

十、溫病瘥後調理:餘邪未盡的分類和代表方

1.清解餘熱,益氣養陰──竹葉石膏湯

2.芳化濕邪,醒胃和中──薛氏五葉蘆根湯

3.理氣化溼,健脾和中──參苓白朮散加藿香、佩蘭、荷葉、砂仁等

4.化濕利水,溫補腎陽──真武湯

第七章濕熱類溫病

風溫診斷要點:1.多發於春、冬兩季。2.發病較急,初起以肺衛見證為特徵

3.傳變較速,易見逆傳心包證候 4.病程中以肺經病變為主,也有陽明胃腸病變之證

春溫診斷要點:1.多見於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際。

2.發病急驟,熱象偏盛,初起即見裡熱證候,有於氣分、發於營分之別。

3.素體陰虛,病程中傷陰突出,後期尤以肝腎陰虧為著。

4.易出現神氏痙厥証候。

暑溫診斷要點:1.病發於夏季暑熱當令之時(夏至~立秋)。

2.起病急,變化快,初起以陽明氣分熱盛為主要證候,可由氣分迅速深入營血分。

3.病程中暑熱傷津耗氣,易見津氣欲脫、神昏、痙厥、出血等危重證候。

4.後期多表現氣陰虧虛、正虛邪戀的證候;部分病程中閉竅、動風持續時間較長者,常有痰、熱、瘀留滯的後遺證。

秋燥診斷要點:1.病發於早秋燥熱偏盛時節。

2.初起除具有肺衛表熱證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等乾燥的見症。

3.病程中以燥幹陰液為主要病理變化,病變重心在肺,影響到胃腸;病情較輕,傳變較少,極少出現邪入營血或下焦肝腎的病變。

4.後期多見肺胃陰傷之證

:一、 :

1. 風熱犯衛——辛涼解表,宣肺洩熱——發熱、微惡風寒、口微渴、咽喉紅痛,苔薄脈浮數──銀翹散、桑菊飲

2. 燥熱犯衛——辛涼甘潤,輕透肺衛——發熱、微惡風寒、乾咳、咽乾鼻燥、苔薄而燥──桑杏湯

二、 :

(一) 邪熱在肺:

1.肺熱壅盛——清熱宣肺平喘——身熱、咳喘、口渴、苔黃、脈數──麻杏石甘湯

2.燥熱傷肺——清洩肺熱,養陰潤燥——身熱、乾咳無痰或少痰、氣逆而喘、鼻咽乾燥、脈數苔燥──清燥救肺湯(生石膏冬桑葉甘草人參胡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

3.肺熱腑實──宣肺化痰,洩熱攻下──痰喘、潮熱、便秘──宣白承氣湯(生石膏生大黃杏仁粉瓜蔞皮)* 本方為清熱宣肺、洩熱通腑、肺腸合治之劑(臟腑合治法)

4.肺熱發疹:肌膚紅疹、發熱、咳嗽──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玄參方

(二) 熱在胸隔──清宣鬱熱或清洩膈熱──身熱不甚、心煩懊憹,或熱甚、煩燥、胸膈灼熱如焚──梔子豉湯(梔子豆豉)

涼膈散(酒大黃芒硝甘草山梔子薄荷連翹竹葉酒黃芩白蜜)

(三) 邪熱犯胃——清熱保津——壯熱、多汗、渴飲、脈洪大──白虎湯

(四) 邪熱在腸:

1.熱結腸腑——軟堅功下瀉熱——日晡潮熱、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腹滿硬痛、舌苔焦燥、脈沉實有力──調胃承氣湯

2.腸熱下利——苦寒清熱止利——身熱下利、苔黃脈數──葛根芩連湯

(五) 熱郁少陽——苦寒清熱,養陰透邪——身熱、口苦、心煩、脈弦數──黃芩湯加豆豉玄參方

(六) 熱盛動風——涼肝息風,增液舒筋——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羚角鉤藤湯

三、 :

1.熱灼營陰——清營洩熱——身熱夜甚、心煩不寐,時有譫語、舌紅絳──清營湯

2.熱陷心包——清心涼營,洩熱開竅——身熱肢厥、神昏譫語,舌色鮮絳──清宮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紫雪丹

3.內閉外脫——清心開竅,固脫救逆——身熱、神昏、汗多、肢厥、脈微──生脈散或參附湯合溫病「三寶」

溫病學心得

用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 麻疹 肺炎等肺胃熱盛之見症。在學 習溫病的治法當中,剛好我出現了胸悶,舌苔白膩,小便短小,我辨證為溼重於 熱的濕熱病。我自己開了五付三仁湯,吃了三付,症狀減輕了很多。服完後完全 好了,通過溫病治法在臨床上所取得的良好成效,讓我更加相信中醫。這學期由何老師教我們溫...

溫病學試卷C

一 名詞解釋 每小題3分,共15分 1 戾氣 2 暑瘵 3 分消走洩 4 兩陽相劫 5 大頭瘟 二 a型題 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乙個正確答案,請把你認為正確答案的題號填入題幹後的 內。錯選 多選該題無分。每題1分,共15分 1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語出a a 內經b 難經c 傷...

學習溫病學的體會

開學已經三月有餘,這學期接觸了有一門經典學科 溫病學。學的並不是很好,但還是有些小小的體會,也希望老師同學能指出不足,給予幫助。其實溫病我是第一次接觸,當初想的是既然發了書,安排了科目那就學吧。所以從拿到課本,老師的第一次上課開始,就機械的接受著書中的知識。可是從第二節課開始,一切都變了,呵呵,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