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2021-03-04 02:06:23 字數 5517 閱讀 8539

剛才看了符老師上課的錄影片斷,也看了海南中學備課組跟符老師一起備課的過程的錄影片斷,我們還是先看課程標準對這個內容的要求。這是地理三第二部分內容裡面的乙個課例。這部分的要求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注入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符老師這課實際上是必修三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第乙個案例,也是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的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所以我們討論他這課例先圍繞著課程標準和案例教學這方面,看看有哪些重要問題我們一起交流一下意見。

先從課程標準看,課程標準這條的最核心的東西是要學生通過案例分析這個過程來了解乙個地區環境與發展問題的產生的原因,它的危害,還有治理的措施,這是課程標準核心的東西。它跟以前或者舊課程講區域的時候,也是有很大區別,它不是以講具體區域為目的,比如符老師上課用的是西北地區,講課的目的不是要講西北地區,最後不是要讓學生記住或者是北下來很多關於西北地區一些具體的地理事實,而是通過分析西北地區這個案例來學習有關區域環境發展問題,這樣的過程。

這套課程標準實際上從構成來看,它是由乙個環境的主題,比方說這個環境的主題,可能是荒漠化,也可能是水土流失,還有乙個是區域的主題,那麼選取的區域,圍繞著這個環境發展問題,全是乙個典型的區域。感覺從課標來講,它是乙個主題加典型區域的構成。

因為符老師這課是這部分內容的第乙個案例,所以符老師這個課的處理我覺得也是很好的,他首先是概述了,就是簡單介紹了一下乙個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存在的多種現象,他用**的方式,展示了一些水土流失,荒漠化,還有濕地等等存在的問題,後面的課再講其中的荒漠化問題,這個先給學生乙個巨集觀上的,整體的認識。

這節課,我覺得能夠把學生從廣泛的地理環境的問題中慢慢的把特寫鏡頭集中到荒漠化問題上,不管是巨集觀上到微觀上,他都慢慢拉近距離,著重到荒漠化問題,這個有乙個全面的到區域性的關係處理。因為我們不可能把課標列出來的所有問題一一都講到,所以這點是很重要的。另外他從方法來說,也給出了乙個方法的思路,在 *** 上列出了這麼乙個簡單的三步:

第一步是問題,第二步是成因,第三步是策略,給學生很清晰分析案例的思路,這點也是對課標把握非常好的乙個地方。

因為這個案例教學本身就是對一些研究的方法的歸納以後,怎麼去運用的問題,不管是西北哪個地區比較典型,就把這個地方作為乙個案例,符老師根據目標的要求,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定這個目標,是限定在西北地區的沙漠化問題,而且在這個荒漠化問題就鎖定在成因的分析上面。

因為它是案例教學,可能案例這件事情就顯得格外的重要。那這裡面是選的主要案例是西北地區,這個是教材上的案例。拓展案例選擇兩個,乙個是海南島案例,另外乙個就是非洲的撒哈拉。

這兩個案例,作為拓展案例。

一般人會想,海南島這地方怎麼會有荒漠化?

在很多人眼裡頭,怎麼可能海南島荒漠化呢,天方夜譚,你講撒哈拉差不多,就在沙漠的邊緣上,沙漠不斷的擴大,不斷的荒漠化,講到海南島的荒漠化,有一些是抱懷疑的態度,但是偏偏就是讓他報懷疑態度以後,來研討這些案例,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海南島的學生,他們對海南島荒漠化原來不了解。

這是哪,西北?這是我們文昌的,那是我們昌江的,那是我們什麼地方的,一打出去,那麼新鮮,沒見過。那麼他們就有點感悟了,現在荒漠化不光是在西北內陸乾旱的地區,連我們海南島這樣的地方都有荒漠化,那可見人為的破壞作用是非常之高。

當然在規模上,海南島的荒漠化還是很小。

過去曾經有乙個教授提出過海南的人造沙荒的問題,就馬上引來爭論。海南島不可能有沙化,那是自然形成的,海灘的沙灘,而不是荒漠。但是乙個荒漠化和荒漠這個概念呢,就有所差別了。

這是一種發展的趨向,所以符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很強調這個概念,什麼是荒漠化。他處理還是比較得當的。

強調乙個區域自然環境的乙個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就是我們海南島本來在這種氣候條件下,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自然的景觀或者是什麼。

他選擇案例,乙個經典的案例和乙個生動的案例,兩者可以起到乙個互相彌補的作用。如果光講西北地區的荒漠,很多學生很多都想到,那是自然的事,無所謂;但是說到海南的荒漠化,他就問怎麼可能呢,怎麼形成的?就必須要去思考。

我覺得把海南島這個案例加入,很有作用。而且這裡面突出了人跟地的關係,人類活動影響。

無論是它這個本身的案例,還是拓展案例,選的都是比較典型的。有的老師在備課當中也提到了,一開始是不是就可以引入海南的案例,後來他說海南畢竟荒漠化不如西北地區典型。選擇案例的時候,大的案例應該是比較典型的,而海南不如西北地區荒漠化典型,所以用教材上的西北地區的案例是非常典型的。

然後再拓展到海南,甚至再拓展到國外,世界上其他地區,符老師這種思路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案例教學,案例的選取一定要典型。

另外符老師在上課中,也特別強調了人的影響,因為在這個形成過程中,比如荒漠化過程中,它有自然原因,也有人類活動原因,其實我們更看重的應該是後乙個,就是人類活動的影響。

他匯入也很有意思,用了乙個月牙泉的**,給學生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而且他中間在分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的時候,讓學生注意到了月牙泉的原因是什麼,最後又以月牙泉這種生態環境的恢復,呼應開始的匯入,這個設計是很好的。

另外在座談裡面,還有乙個老師他提出的實驗問題,他建議符老師在講課中,加一些小實驗,當然也引起了乙個小小的爭論,有的老師也同意他的看法,但是符老師可能有他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實驗的問題應該看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是時間的問題,二是這個實驗對這一課本身的作用大不大,如果是這個問題比如說水土流失問題,荒漠化的問題,在過去必修一講過這個問題,也做過這個實驗的時候,我們就沒必要再做了。儘管是沒有做,你現在要做乙個實驗,考慮你現在的重心,是研究它的形成過程呢?還是歸納它的成因,如果我光是理論上歸納它的成因,就沒必要做這個實驗,這要看實際的情況定,看看它的必要性。

我們覺得實驗不是不能做,但是到必修三這個階段以後,可能它要求的重心已經不在你這個過程的東西了,而是一些歸納結論的問題。

在前面討論過實驗的問題,當時是提出來在必修一的時候,以自然地理為主的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加一些實驗。那麼到了案例研究的時候加實驗是不是合適,得看這個內容的要求,我覺得符老師他的回應還是很有道理的。他首先提出來說這個老師設計的那個實驗,對高中學生來說,他認為有點淺,他認為有些東西不用做實驗,學生是能夠理解的。

我覺得他考慮到這一點,那具體說,是不是這學生真的就不需要做實驗,我們可以再去研究,但是他能夠從這個角度想問題,我覺得是很好的。不能為了追求做乙個實驗,就不考慮學生年齡的特點,畢竟是高中學生,已經有了生活經驗,這一點是一定要考慮。那麼關於實驗本身的這個問題呢,其實我們可以借鑑上一講我們談到的問題,就是這個實驗的安排,有沒有可能淡化我們對案例教學研究的這個主題,就像剛才孫老師說的,我們對原理性的一些東西,用實驗來做比較好。

那麼我們在區域案例研究中,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做個實驗,或者說實驗不是很多,它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可能沖淡案例的主體。

他們這個討論還是很有意義的。

他們提出來分組怎麼合理的問題。符老師這裡就講兩個問題,比如說除了西北地區之外,還有哪些地方值得**的荒漠化的問題,他提出非洲的薩哈拉地區,又把海南典型一些地方的問題提出來,根據兩個問題分組討論。不過在分組討論的問題上,有一些老師就提出來,你這樣分組合不合理?

當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那邊那個學生會不會對這個問題有所忽略,或者是淡化?我覺得,他這兩個問題是平行的,可以互補的,這個分組討論還是可以的。

就是撒哈拉和海南島,這兩個沒有問題,這肯定是可以平行來做的。他們還提到了另外乙個問題,就是在影響荒漠化的因素裡面,可能分成不同小組……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裡面,每個組討論其中的乙個因素。

有的組討論地理位置,有的討論氣候,有的討論地形。

有的老師就對這種分法有異議,這個其實我們也是在前面討論過了,小組劃分的問題,當時說的是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需要分組和怎麼分組,當時我談的,就是要看討論問題的教育價值,在價值上是不是等值的。比如剛才撒哈拉和海南島,那我們就說它在教育上是等值的,研究哪個都可以,那在影響因素上,好象跟區域稍微有點不同。研究乙個影響因素對這個區域的影響,跟研究幾個因素共同對這個區域的影響,還是有些差別的。

這個好象也可以分,問題是他們分組討論結果的利用的問題。比如說考慮第乙個問題,你考慮到另外乙個問題是氣候,好象是我沒有精力去研究你那個氣候。到時候我對氣候的理解可能會淡漠,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應該承認,這個問題會存在,但是老師必須要考慮怎麼彌補這個問題。

加強組與組之間的交流、置疑,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這個置疑真不是太多,就是我們一般的小組學習匯報的時候,比較習慣於跟老師交流。我是在給老師匯報我討論的結果,組跟組之間的置疑很少發生,就是很少來做這件事情,這可能是小組學習過程中可以再**的乙個問題。剛才孫老師說的這個,我想,按要素學習,就是每個組研究乙個因素,考慮到時間的問題,可能時間不夠,他沒有辦法把所有的問題都討論透,怎麼辦?

我倒想可以通過拓展案例,比如說在主案例裡邊,我們是按照乙個因素,分組去討論,這樣他討論得比較深一些。那怎麼樣有綜合的機會呢,我們可以讓他把學會分析的方法,拓展到小一點的案例,比如說海南的案例,或者是其他的案例。拓展案例的時候,就讓他用到全部的,或者是大部分的要素,就是綜合考慮到大部分的影響因素。

還有乙個就是老師需要在各個小組匯報以後,做出乙個統一的總結,或者說讓學生有乙個整體的認識。也是一種方式,就是幫助學生給他歸納起來。

想到乙個類似的例子,前一段時間我們學校的乙個青年老師,她在備課的時候,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她設計了乙個什麼樣的教學環節呢?她讓學生分組合作來寫出全球變暖的因果鏈,不同方面的因果鏈,但是每個小組是寫乙個因果鏈還是寫多方面的,有些困惑,我們在交流的時候,感覺到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寫多方面的因果鏈,她的認識雖然全面,但是思維是膚淺的,我給他建議只寫乙個,因為你要是讓學生體會到她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她也可以去分析其他的影響,因為在很短的時間內,你想把所有的知識,都讓學生獲得,可能不太現實。

就是兩種思路各有利弊,還是要看時間,教學目的等等,綜合考慮。

還有乙個討論的價值。

還有乙個在上課的時候,為了說明乙個問題,往往都需要我們老師提供資料,或者是學生提供資料,但是對提供資料的問題,我就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有一些資料是同學們腦中庫存的東西,一問大家只要回憶一下,就可以把它提供出來。另外有一些資料是必須要去做社會調查,蒐集歸納總結以後才能提供上來的,各個區域所冒出來的,所反映出來荒漠化的問題,從面積,強度,它的危害,各方面都要統計。所以我就覺得,課堂上所要的東西,要麼你就事先準備,要麼你就不要去問,但是一些現象的東西,可以問的。

你說海南主要是在東部還是在西部,你就可以用一些直觀的,一些比較巨集觀的語言可以概括出來,但是資料的使用,這個還是要提倡,往往老師們,可以布置給學生,就是為了調查研究這個問題,你必須要了解當地的,或者是學校附近的一些實際的例子。可以做一些資料方面的統計。

資料的問題是這樣,因為是案例教學,考慮所說的資料應該是包括在案例裡面的,是不是還需要他在案例之外,再額外的提供或者蒐集資料,一定要看教學是不是需要。核心問題就是把現有這個案例分析透,這就達到案例教學的目標了,那麼現在有些老師,可能是在教學或者新課程的不同層次上,或者自己的學生也有不同的層次。對有些學校的學生來說,老師可能拓展的比較多一些,比如說讓學生課外,自己去蒐集資料,編寫乙個小案例。

在 07 版的課程中,也請江蘇的老師介紹了他們的經驗,他們就是有這種做法,請學生編。我覺得這已經是個很高層次的了,也可以分成不同層次:比如說在開始階段,用好課本裡的案例,或者是補充自己家鄉的案例,比如說海南的案例,這些案例,可以不讓學生去蒐集,他們的目的就是把這案例分析好,提出方法就可以了。

最好是在上課以前,都納入到這個案例裡面,它就直接分析這些資料就行了。第二層次,就可以老師去蒐集資料,編寫案例補充。最高層次就是讓學生自己去編案例。

這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但是我想有一點基本的,就是沒有必要補充太多的資料。

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一.概況 位置 地形區 人口 民族 1 位置範圍 大興安嶺以西 長城和崑崙山 阿爾金山 祁連山一線以北 2 地形區 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 內蒙古高原 河西走廊 呼倫貝爾草原 天山 阿爾泰山 陰山 3 面積 人口 民族 面積佔全國30 人口佔全國4 主要是漢族。二 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 ...

西北地區青藏地區教案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第三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一 課標與教學分析 1 課程標準 運用地圖指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範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2 課標與教材的聯絡 3 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標與教材分析,確定教學重點 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西北地區乾旱和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徵 教學難點 分析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教學反思

本學期青年教師競賽課,我講的是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三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學習 交流,本節課教學目標順利達成。這節課教學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新理念,把義務階段的學生培養成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本節教材對應 地理課程標準 中以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