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初三能走親戚嗎

2021-03-04 01:14:30 字數 2297 閱讀 5967

在我國傳統民俗中,春節走親戚是一項很重要的禮儀活動,每年過罷正月初一,從初二起人們就開始走親串友了,無論城市或鄉村,在通往各個集鎮、村莊的道路上,帶著各色禮物、穿戴一新的男女老幼來往穿梭、熙熙攘攘,就像趕年集一樣,非常熱鬧。

親戚是因婚姻而引起的,自從人類擺脫群婚制,開始進入固定的一夫一妻制以後,就有了親戚的淵源和來往,男方有血緣關係的叫近族,和女方有血緣的就叫親戚了,如舅家、姨家、姑家、等,姻親後代之間相互稱呼都帶個表字,如表叔、表姑、表舅、表姨、表兄弟、表姊妹等等。所謂走親戚走的就是這一類。

千百年來,我國各地都形成了節日期間親戚來往的習俗。在我們豫西南唐河一帶,就有一年「三節」(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走親戚的規矩,切「三節」禮物各不相同,端午節拿雞蛋,中秋節拿月餅,春節以禮條或點心為主。「三節」當中最隆重的就是春節了,這大概緣於歷史上的農耕時代,平時大家一家一戶在田裡耕作都比較忙,趁春節期間沒啥農活比較清閒,親戚們之間相互走動、瞧瞧看看,聊聊話敘敘舊,以增加感情親情。

在上世紀

六、七十年代及其之前,由於當時經濟條件落後和交通的不便,道路也都是土路,人們走親戚都靠步行,遇到下雨下雪天也要穿著膠鞋、球鞋蹅泥巴路走,遠的親戚要步行20多里地。

七、八十年代以後不少人家有了自行車、架子車、手扶拖拉機,走親戚就方便多了,即使自家沒有也能在鄰居家借的來。那時經常見到男的開著拖拉機,女的抱著小孩,圍著被子坐在車斗裡走親戚,同村順路的還可以順便搭車。有的親戚多的人家能走到初

八、初九才能走完。

文革開始的那一年春節,全國上下開展「破舊舊、立四新」運動,把走親戚當成「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批判,禁止人們走親戚,每個大隊派出造反派紅衛兵在主要交通路口站崗攔截,凡發現有走親戚的,所帶禮物統統沒收,人們為了躲避攔截往往要選背路小路走。後來這陣風頭過去,也就不再禁止了,走親戚的習俗就有流行開來了。

這幾年,隨著我縣城鄉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村村通」工程的實施,農村主要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交通狀況比以前有了根本改變,雖然修的水泥路面窄了一點,但必然平坦了,下雨下雪天也不再走泥巴路了。如今人們走親戚都是騎電單車、電動車或老年機動三輪車,私家小汽車也進入了農村尋常百姓家,比以前方便多了,也有些人家為了省事或節後有其他事要辦,春節前就把親戚走過了。

在傳統習俗中,春節走親戚是有規矩的,一般先去舅家 、舅爺家 ,這些親戚去的時候相對禮物要重一些,必須拿禮條(一條4斤左右的豬肋肉),再配把粉條或點心,返回時娘家不能稍別的禮物,一定要給老姑娘帶回幾個臘月二十三炕的火燒饃,也算是讓吃了娘家的飯。其次才是走姑家、姨家及其他親戚,禮物一般兩包點心(一種油炸的甜食品,也叫果子)就行了,下午返回時,親戚家會給帶點炸的麻葉(油炸的菱形面葉)、點心、餅乾等。如果大人帶著小孩去,親戚家還要給孩子壓歲錢,體現出節日的喜慶和對孩子的關愛,

在我國這個人情社會裡,走親戚主要體現個「禮」字,正像常言說的:「千里送鵝毛,禮輕仁義重」,大家看重的是個禮節、情意和相互來往,而不在乎物的多少。因為在以前那個經濟匱乏的年代裡,絕大部分家庭都比較貧寒,實在沒有多少禮物可拿,有不少農戶親戚來了拿個禮條也不捨得吃,又用來去走別的親戚了,有的禮條、果子包能巡迴走幾家親戚,以至於禮條因時間長有外味了還在拿著走,但也都不在乎,已經習以為常了。

小孩們眼巴巴的盼著想吃頓肉,也只能等親戚走完了,到正月十五煮幹禮條時解解饞。

以前,在過罷大年初一後的幾天裡,還是當年結婚的姑娘帶著新婚郎君回娘家認親的日子,娘家要在春節期間喜迎新婿,並宴請姑娘出嫁時前來添箱賀喜的族人和親朋賓客。那時候姑娘第一趟回門是很隆重的,小夫妻倆要選一位能喝酒,會說話的近門平輩族人或朋友陪同,也稱作「酒瓶」,主要是在東家來給新客敬酒時,能出面打個圓場或替新客喝酒,怕新客第一次去岳父家喝醉而出醜。去時要帶「四色禮」,一般是乙個禮條和連方(並在一起的兩個禮條)、兩條魚、乙個山羊腿、兩包果子點心等,若不帶羊腿,娘家嫂子和鄰居會笑話說:

這新客不是走來的,是爬來的。

宴會期間新娘的娘家嫂子們或近族兄弟會偷偷的給新客姑爺抹花臉,鬧出不少笑話。到正月十五的時候,還要把新婚姑爺和姑娘叫回來過燈節,有的娘家嫂子會用羅蔔或紅薯削成個猴子的樣子,下邊挖個窩,裡邊加入香油,裝個棉花捻點著,像盞燈一樣,晚上放在新客的面前,戲謔:「猴看燈」,以此調侃新婚姑爺,為節日增添了喜慶色彩。

時代在發展,觀念在更新,傳統走親戚的習俗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演變,現在的姑娘們結婚一般三天就回府省親了,回門禮也不再拿「四色禮」什麼的,而用現金代替了。在省親宴會儀式上,為增添熱鬧氣氛,原本給新郎抹花臉也變成了給姑娘的父母親抹花臉、戴喜帽,有的喜宴主持人還特意納入了酒宴議程,名曰「畫喜裝」。同時春節走親戚的禮物也從以前的乙個小禮條、兩盒果子包換成了現在整箱的雞蛋、牛奶、水果、白酒;壓歲錢也由以前的五角、一元、五元,變成了如今的50元、100元。

但無論如何更新、演變,每年春節親戚還是一定要走的,儘管是你來我家、我去你家,換換禮物而已,但走親戚習俗所承載的精神文化內涵以及親戚們之間相互來往所體現出的親情是無法替代的。

甘肅春節習俗

樂在甘肅 蘭州春節特色民俗 甘肅春節習俗經過世代相襲 發展演變,並融入時代風貌,越來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人情味,熱烈的喜慶氣氛。老蘭州人過年有很多講究,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五一直到年三十,蘭州人採購各色年貨,製作食品。此時正是主婦們展示烹飪技藝的時候 花卷翻出花邊,綻現...

北方春節習俗

我們中國人傳統的習俗裡面,從臘月二十三起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講究的,比如祭灶 比如打酒 比如剃頭 就如這首兒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四的傳統是掃房子,按早年民間的傳說,...

家鄉春節習俗

在我們家鄉,前些年貼窗花的人家還挺多的,但是最近幾年鐵窗花的人家越來越少了 逛廟會廟會,又稱 廟市 或 節場 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 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乙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 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