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閱讀題命題型別及解題思路分析

2023-02-03 07:12:06 字數 4410 閱讀 5930

一.高考散文閱讀題設定問題的基本型別

類:就結構形式設問1.開頭;2.結尾;3.標題。

第二類:就內容表達設問1.理解;2.賞析。

第三類:就構思和主旨設問1.思路;2.情感;3.意象。

二.高考散文閱讀題答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例析

類:就結構形式設問

問「開頭」。

例:08年天津卷《敦煌》

第18題:本文對敦煌的哪些描寫再現了「最鮮活的歷史」?

答案:繞樓穿窗而過的飛天;邁著舞步的馬;美麗的菩薩;童子嬉戲圖一筆一劃抄出的經書頂天立地的佛像;

【解題思路】

開頭「一段最鮮活的歷史」是統領全文的句子,答案為以下各自然段的段首概括句。「鮮活」即對歷史遺跡的生動解讀,一語貫穿全篇。

例:08年福建卷《吟風》

題:為什麼作者在開頭寫了一盆銀杏?

答案:寫銀杏是為了引出風,從而以有形寫無形,以銀杏狀風,突出風的形象。

【解題思路】

1.考查對思路的理解。可改為「開頭寫銀杏有什麼作用」。

2.對內容的把握:開頭寫「銀杏」,引出「主體形象」風,具有真實感,增強可讀性。

3.備選思考角度:由實到虛,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日常生活到文化歷史,由敘事描寫到抒情議論;由娓娓而談到激情澎湃。

問「結尾」。

例:08年北京卷《碧雲寺的秋天》

第20題:結尾說:「『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

它們又有著一脈相聯的源流。」結合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作者通過對古代詩人讚美秋色的詩句的引用,說明了古人與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處的。因此,「過去」與「現在」並不是割裂的,兩者之間是一種辨證統一的關係。

【解題思路】

.把形象的句子所寓含的抽象的道理說出來。

.涉及第7.8.9自然段的內容的把握:作者的認識與向來對古人悲秋傾向的理解的區別;古人還有愛秋、樂秋、贊秋的另一面。

例:08重慶卷《時間怎樣地行走》

第17題:寫到「不朽」的「時間」「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引領著我們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請根據文意簡要分析作者對「人」和「時間」關係的觀點和態度。

答案:作者認為時間並不是無情地拋棄我們,而是我們的情侶,伴隨我們走過一生。因此我們應該熱愛、珍惜時間,讓生命在時間裡充滿意義。

【解題思路】

1.難度高,抽象性強。要關注「表達作者感悟」的句子,即「說理句」,提取「寓意精闢」的句子;

.是「作者」的認識,分析的角度要正確;

.「卒章顯志」,散文慣用的章法。結尾句的特點。

例:08全國卷之二《馬纓花》

第17題:文中所說的「光與影的對比」具體指什麼?寫馬纓花有什麼寓意?

答案:①「光與影的對比」是指新舊時代馬纓花的對比②「光」中的馬纓花在陽光下,充滿生機和活力;③「影」中的馬纓花長在陰森淒苦的深院裡,給苦悶寂寞的作者以心靈的慰藉。

①馬纓花是作者在新舊時代情感寄託的載體;②作者通過寫對馬纓花感情的變化,表現出心情和生活態度的變化。

【解題思路】

.提煉作品主旨:年代,社會變遷;

.文中句子:深院、夜雨、黃昏、孤寂、綠雲紅霧、生機勃勃、含笑怒放。

.比喻修辭:光、影。

.標題:《馬纓花》,托物言志。

例:08福建卷《吟風》

第2題:結合全文,談談你對「季風雖有四時之變,而惟有其風骨不變」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風從外在看,有溫暖的春風,涼爽的夏風,氣爽的秋風,寒冷的冬風。它是隨著四時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時時在重新塑造著乙個新的世界。

風從本質上看,不變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蕩,敢愛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氣豪,義無反顧,頗有英雄氣度。

【解題思路】

.考查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要關注句子本身的內容:「四時之變」與「風骨不變」,兩點所涉及的採答區段:第1、2段;第7段。

.概括提取。抓關鍵詞語。

問「標題」

例:08遼寧卷《雨韻》

第17題:怎樣理解「雨韻」的內涵?依次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來呈現「雨韻」這一主旨的?

答案:問①雨韻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韻是增強生命記憶的媒介;③雨韻是大自然美麗的樂意。第二問①先議論,談四季之雨與人生四季;②再敘事,講老人與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後抒情,表達作者對雨中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解題思路】

1.問「標題」,答「結構」。

2.從標題發文,從主旨感悟。實際是考查對結構的認識及對表達方式「術語」的理解。

3.抒情散文的行文風格。

第二類:就內容表達設問

.「理解」類:考查對某些句子的理解。

例:08天津卷《敦煌》

第19題:綜觀全文,如何理解「這是歷史的另一種寫法」。

答案:用實物來記錄歷史,再現了千年前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

【解題思路】

1.考查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要善於解析句子內容:「這」——「最鮮活的歷史」所指的內容;「歷史」——古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另一種寫法」——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實物來「寫」歷史。

2.本題關聯上段和所有下文,與題角度相同,但上一題是分述具體的段落中心,本題是概述,更抽象,也提高了難度。

例:08年重慶卷《時間怎樣地行走》

第14題:怎樣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麗的雪線一樣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梳下來的白髮讓我感嘆時光飛逝,人生苦短。

【解題思路】

.修辭手法:比喻、通感。

.上下文;以有形寫無形。

.思路:作者思維轉換處。

例:08年北京卷《馬纓花》

第15題: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即使是在黃昏時候,在深夜裡,我看到它們,它們也彷彿是生氣勃勃,同浴在陽光裡一樣。

答案:①孤獨的腳步聲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處。②暗示了環境的幽深。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環境中,馬纓花無論何時都充滿生機;②就像作者喜悅幸福的心情。

【解題思路】

.理解重要句子:「空谷足音」取字面意;今昔對比,第9、10段顯示語意轉折,聯絡時代背景;

.本文是歌頌新社會新生活的文學作品。

例:08遼寧卷《雨韻》

第14題:根據文意,四季之雨分別象徵了人生哪幾個階段?為什麼說「秋天的雨聲,歡樂的音符裡摻雜進一些憂傷的詠歎」?

答案:問:①春雨象徵著人生的童年;②夏雨象徵著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徵的人生的壯年;④冬雨象徵著人生的晚年。每答對兩點給1分。答對一點不給分,依此類推。意思答對即可。

第二問:秋天的成熟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也是蕭條的季節、悲涼的季節,所以「秋天的雨聲」中有「歡樂」,也有「憂傷」。每答對一點給1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題思路】

.議論語段的觀點歸納與領悟,考查文字上的簡縮整理功夫。

.問:句子意思的簡縮或主幹化;第二問:解實悟虛,由顯推隱,實際是文化底蘊的檢測。

.「賞析」類:賞析「中間」的某些句子

例:08天津卷《敦煌》

第20題:賞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畫線的文字。

答案:採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將靜態畫面賦予動態美,表現了對生命的張揚和自由的渴望。

【解題思路】

1.從形式和內容兩個角度來回答。形式:修辭。內容:關注「畫中人」:靜的形象,「動」的神韻;生命,自由;舞女,民族。

.參照上下文,融匯段落主旨。

例:08北京卷《碧雲寺的秋色》

第18題:請仔細體會第三段結屬畫線的一句話:「它來得是那麼神速,將我那模

糊的季節感驚醒了。」回答下面問題。

①這句話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②作者使用了「驚醒」一詞,好在**?

答案:①直接觸發了作者對秋色的集中描寫,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結構作用。②彰顯了秋色的突如其來,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驚嘆。

【解題思路】

.問區域性,看全文;

.善於把握思路轉換之處,峰迴路轉之處:上文,「綠色的統治基本上還沒有動搖」;下文,對秋意的幾種描寫、古人的秋思、作者的感悟與評論。

.訣竅:大視野通覽,關鍵處立足;粗點看,細點想。

例:08湖北卷《霧》

第18題:「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根據第⑥自然段的內

容,談談作者這樣說的理由。

答案:①因為朦朧模糊的東西有時反而更美。②因為模糊的東西比清晰的東西更能激發觀賞者自由地想像,從而增強審美情趣。

【解題思路】

1.著眼本段文字的理解,談「大自然」中的「審美理念」;

2.看上下文句,了解句間關係;

3.依據思路,定位區域性觀點。

例:08安徽卷《我與地壇》

第16題: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上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

答案:運用擬人手法,通過「走下「」爬上「等詞語將太陽人格化,生動形象。

運用對比的手法,使日出與日落情景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深刻印象。

運用前後對稱的語言形式寫景,給人以整齊的美感。

【解題思路】

1.特定句子的內容的分析,關注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

2.分點解答,分角度分析;

3.鑑賞術語的積累和運用。

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

2011年高考散文閱讀題的解題技巧 一 瀏覽全文整體感知 三步 1 為段落標序號 2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線索 為分析文章結構和把握文章的主旨作準備 一般情況 緣起 描述 物件 聯想 感悟 1 注意時間 空間詞語 2 注意文中表示作者觀點 對事 物的評價的詞句 和感情的詞 句 段 尤其關注首尾 3 初步...

高考散文閱讀中表達作用題的型別及解法

一 人稱表達類 可以針對某一人稱的運用命題,也可以針對行文中人稱的變化命題,或者針對稱謂的變化命題。例子1 2000年 長城 第22題 這篇散文中,1 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2 第六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 它 原因是什麼?例子2 1993年第28題 起始句中,作者稱青菜為 土...

散文閱讀中表達作用題的型別及解法

一 人稱表達類 可以針對某一人稱的運用命題,也可以針對行文中人稱的變化命題,或者針對稱謂的變化命題。例子1 2000年 長城 第22題 這篇散文中,1 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2 第六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 它 原因是什麼?例子2 1993年第28題 起始句中,作者稱青菜為 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