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沈從文的湘西世界

2023-02-02 19:36:03 字數 3906 閱讀 8772

103文二班邢奧敏

《邊城》的詩情畫意是人們所公認的,這詩情和畫意,不知來自於美麗的青山綠水,更來自於邊疆僻地那小小山城的淳厚民風。《邊城》,更準確一點說,應該是一幅描繪人性的風俗畫,一首謳歌人性的讚美詩。

吳立昌《沈從文—建築人性神廟》

內容摘要: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邊城》是其精神神韻的集中體現。他把山水美、風情美,人性美和諧統一起來。在青山綠水映襯下的優美環境中,人們恬靜安適的生活著,從而構成了田園牧歌式的藝術氛圍。

在《邊城》中,沈從文著力描寫翠翠這個勤勞,善良,美麗,心靈純淨得猶如一泓清水的女孩兒。在《邊城》中,看不到**,奸詐,貪欲……以此間接的表達了作者對都市生活中種種醜惡現象的憎惡。

關鍵詞:湘西世界,人生形式

一、《邊城》中的湘西世界

「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的石頭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建築,這種廟裡供奉的是人性。

」沈從文正如沈從文所表達的一樣,人性是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礎。對湘西世界由衷的讚美和歌頌直接體現在沈從文對於人性的追求,也間接地體現了他對都市生活中種種醜惡現象的憎惡。

《邊城》:為我們描繪了乙個真實、純樸的湘西邊城世界。這個故事發生在湘西邊境茶峒的山城裡的小溪旁的一戶以擺渡為生的老人和他的孫女翠翠,以及碼頭掌管順順和他兩個兒子天保18歲(豪放豁達,不拘小節),小兒子儺送16歲(眉清目秀、沉靜多情)之間發生的戀愛故事。

《邊城》世界的美是健康,美好的。邊城人民人人勤勞,為他人作奉獻,這裡雖有貧賤之分,富人卻樂善好施,這裡未經商業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義遠利。這就表現了邊城的人情美。

在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往來的船隻,彎彎的山路,吊腳樓支撐的茶峒小鎮,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一)健康、美好人性的人物

1、翠翠——勤勞、能幹、美麗,心靈純淨得如一泓清水的女孩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乙個青春少女的情懷。

「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她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

同時,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從外表到內心皆美好無比,她恬靜、溫柔、純淨、忠貞,簡單而執著,充滿古樸之美。女性形象的柔美無比,映照了湘西邊城的恬淡自守的生命樣式。

2.外公

他淳樸忠厚、勤勞善良、仁愛慈祥、古道熱腸、忠於職守,以渡口為家幾十年為一日,「五十年來不知把渡船來去渡了若干人」。。爺爺。敦厚樸實,恪盡本分,為了讓過渡人能趕回家吃晚飯,在渡船上忙個不停。

疼愛翠翠,感情上盡力體諒,在她煩心的時候為她講故事、唱歌;操心她的親事,想促成她的愛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生活上無比關心,不讓坐熱石頭。「翠翠,莫坐熱石頭,免得生坐板瘡」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的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擔心翠翠走她母親的老路,就不告訴翠翠晚上唱歌的事實,也不告訴她天保兄弟的選擇。

翠翠是這個老船伕生活的精神依託。他擔憂著翠翠在自己離開人世後的生活,想把她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一些,有乙個好的歸宿。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孫女的深厚的愛,同時也感覺到他的身上有乙份擺不脫的沉重、孤獨和寂寞。

他十分珍視祖孫倆在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默契關係,而又為翠翠的將來擔憂,這種擔憂中夾雜著太多的小心,以至於原來好端端的一件事搞得異常複雜。這相依為命的祖孫倆是我們看到了人世間至純至美的祖孫之愛。

天保——豪放豁達,不拘小節

在《邊城》中,天保個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兩人唱歌「決鬥」,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

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儺送——沈從文縮影

他是船碼頭主順順的二兒子,天保的弟弟。和翠翠相愛,卻因哥哥的死遠走他鄉,在外漂泊。儺送身上所具有的種種美德表現了未被現代文明汙染的鄉村小鎮所特有的淳厚風情。

他與翠翠的愛情是純真健康的,但在傳統觀念的無形束縛下,他只能以逃避現實的方式去著的表達他對翠翠真摯的愛。

二、沈從文筆下的人生形式

當他把這種原生命形態放到「地方的好習慣是消滅了,民族的熱情是下降了。」現代環境中來表現時,有這種生命形態所引發的人生悲喜劇就開始了。

(一)《長河》的人生形式

與邊城等描繪的靜態畫面不同,寫於抗戰時期的《長河》是在動態的現實中展現鄉野素樸的人生形式。它描寫辰河乙個盛產橘柚的鄉鎮,鄉風淳樸,生活如一潭靜水。最初攪動這潭靜水的是傳聞中的「新生活運動」,天真單純的人們把「新生活」與兵荒馬亂相聯絡,心理上罩上了一層陰影。

真正威脅橘鄉寧靜的是駐鎮的保安隊和強買強賣、為非作歹的保安隊隊長。

《長河》寫出了社會歷史之變,以此映襯了鄉間素樸美好的人生形式之「常」。老水手的愚憨、質樸,騰長順的義氣、公正,三黑子的雄強、不屈,夭夭的活潑、樂觀,都表現了美好人性面對生活劇變是的不同應對形勢。作者通過對這個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與「變」,以及在兩相乘除中所有的哀樂的描寫,謳歌了具有樸素道德美的人性,同時也為在時代大壓力下美好人性的行將失落長處了沉痛的輓歌。

(二)《邊城》式的人生形式

在《邊城》中,作者構建出了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湘西世界」:山水相伴、人情淳樸。作者以酉水為經,以酉水邊的種種人物的活動為緯,反映出了一種似「水」樣的緩緩的、靜靜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自然美的構建在沈從文精心構築的湘西世界裡,生命形式的把握是在湘西這塊特定的地域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人性美是湘西世界裡的基石。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所呈現出來的至真至純的人性美與自然美交相輝映。

自然美是沈從文著力表現湘西世界人性美的突出特徵。在沈從文的筆下,他描寫的自然總是與人性相互交錯的。寫自然的同時,他也寫的是人。

用自然來表現人的欲求和性情。在沈從文的湘西世界裡,他著力表現自然美也是突出人性美的手段,形成了沈從文**中獨特的特徵。

在沈從文筆下,湘西人的雄強與溫柔與湘西迤儷的風光疊加在一起,在這片瑰麗的自然山水中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人與自然的和諧,才是湘西這片山水奇異、新鮮的關鍵所在。

三、湘西世界的意義和價值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讚美了邊民善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

《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份哀樂,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

特別是關於端午節風俗的描寫,來展示邊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既是「邊城」鄉土性的詩意揭示,又是撲朔迷離的詩意烘托。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副副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邊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築在夢幻的基礎上。運用的是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一半是「夢」,一半是理想的「現實」,並非對當時社會的寫真。人物與故事是當時社會真實的超脫與超越。

作者在「邊城」世界裡有意識地消解了種種對立因素。作品的結尾採用了比較平和、並非絕望結局,結尾更是有牧歌的情韻。

總之,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中國現代作家論》第二卷 2023年上海大光書局出版

《文學評論》 12023年第六期

世界經濟危險論

姓名徐大山學號 201101040013 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與各國財政收支的可持續性息息相關。巨集觀經濟嚴重失衡是引發當前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機在企業 投資者和消費者中觸發了一場範圍更廣 程度更深的信心危機。銀行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干預措施來確保市場流動性 防止系統性崩潰。為了應對隨後發生的...

關於湘西節 喪 婚文化的調查問卷

關於湘西土家族節 喪 婚文化的調查問卷 問卷說明 湘西土家族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悠久的民族風情。尤其是在節 喪 婚文化方面更具特色。然而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今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優良傳統和一些優秀的東西漸漸地被人們遺忘而慢慢地消失了足跡。民族文化的傳承受到了威脅。民族文化急需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為...

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摘要 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 的根本理念是回歸生活,是為了生活,以生活為本,通過生活進行的。開展新課程的基礎是,以兒童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且經歷有意義的生活教育,目的在於開拓一條兒童通向社會生活的道路。新課程所用的教材是為了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因素,展示出自己的活性因子。要求學生和老師一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