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與對話 哲學解釋學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

2023-02-02 06:57:02 字數 4180 閱讀 9566

[摘要] 理解和對話的問題作為解釋學的中心話語,是人存在的一種方式,個體在理解和對話中實現思想、精神和心理的溝通交流。在現代高職院校管理建設中,學生管理是一項重要工作,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走向環節中的關鍵。尊重差異、彰顯個性是新時期以人為本的發展的內在要求,大學所倡導的民主平等、自由包容等方面的理念,是人們的普遍價值訴求。

大學教育應以實現教育的對話本質為目標,在今後的學生管理環節中,創新大學生管理機制,從而形成教育管理的新視界,達成雙方的視域融合。

[關鍵詞] 哲學解釋學;理解;高職院校;對話;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 b0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6-0036-04

一、理解與對話:哲學解釋學的關鍵詞語

解釋學 (hermeneutics),又稱詮釋學,起源於古希臘。哲學解釋學認為,「理解」無處不在,理解滲透在人們生活各個層面。「離開了理解,人生頓時成為一片思想的荒原,沒有任何的人生意義會在這片荒原上生成起來」[1]。

理解是一種意義創造和不斷生成的過程,在理解環節中,理解者的視界與被理解者的視界進行交流,生成、發展並不斷豐富,以達到不同視界的融合。「任何視界都是流動生成的,任何理解都是敞開的過程,是乙個歷史參與和對我們視界的超越」[2]。「理解」是西方新的哲學思潮——哲學解釋學的核心,把它作為核心問題進行研究,其實就是把人作為哲學的核心進行**,只有在人的世界中才會提到「理解」這個關鍵詞語。

因此,理解就意味著人去理解,起於對人的理解,目的是為了人的理解。

相對而言,理解的過程就是理解者與理解物件雙方之間的對話,對話的實質是雙方在平等信任的基礎上,通過彼此真誠的交流溝通、分享真知,所達成的一種共識、彼此理解、內心融合的實踐活動。對話是理解的渠道,也是對話者「視界融合」的途徑。「對話不僅指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進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與自我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交流。

總之,對話是一種滲透於人類一切行為與一切生產和消費方式的意識或哲學」[3]。理解是對話的前提,對話是理解的渠道。沒有理解,對話就無從提及,個體之間需要在理解過程中開展對話,在理解和對話活動中達成精神的碰撞、建構意義,實現視域的融合。

理解和對話的問題作為哲學解釋學的關鍵性話語,擺脫了傳統二元論對立思維模式的束縛,從理解的角度出發,闡述了人與歷史、傳統、的關係,凸顯了理解的開放性和實踐精神,注重理解所具備的多元性和多樣化差異,體現了豐富的人文精神,也給學生管理者重新審視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乙個全新的視角。

二、對話哲學理論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啟示

對話哲學家馬丁布伯等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剖析了對話的深刻哲學精髓。對話哲學所闡述的關於對話、理解、「我—你」關係、視域融合等理念拓寬了教育管理的新視野,為我們**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境界。在後現代教育中,同樣也談及理解、對話等一系列新的話語體系,而對話作為關鍵性詞語,是教育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民主精神的張揚,這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對當前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顯著的啟迪借鑑意義。

(一)大學生群體具備對話特性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成長的關鍵期,具有「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求高峰、特殊行為高峰、成就高峰;最積極、最有生氣、最肯學習;敢想、敢說、敢幹」 [4]的特點。青年期的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和理解的需要等,他們往往爭強好勝,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尊重、支援和關心,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命令、控制。同時,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渴望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希望擺脫他人的束縛和干涉,達成與他人平等對話,並自主地處理各種事務。

大學生是走在時代前沿的群體,最容易接受各種思想理念、價值模式和多樣化的人文環境生態,這種多元價值觀念的交織、碰撞、交匯和加工,構成了大學生對話的良好氛圍和土壤,為大學生提供了對話的根基。開放、民主、自由、包容的性格特徵,符合馬丁·布伯所闡述的「我—你」對話關係特性,為大學生的多元對話活動提供了前提條件,並使之成為可能。

(二)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應從「單一」走向「平等對話」

傳統大學生管理思維模式,強調統一性。高校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標、管理方法和手段、管理過程等方面大致相同。在這種模式下,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是一種「我—它」關係,二者是一種主從關係。

這實際上是將學生作為一種由管理者規範、塑造的物件。在管理過程中,被動遵照管理者所制定的,完成各種學習任務,使得兩者無意中站在了對立面,失去了作為主觀能動的個人所應有的主動參與的機會。在新形勢下,應該確立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的「互動主體」地位,使管理者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出現在管理中,從而揭開管理的真正奧秘,發現管理的價值和意義,回歸教育的本真。

三、對話管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新思路

(一)構建「我—你」 式對話關係

當代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引入對話理念和人文精神,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內在心理需求,才能促進青年大學生人格品質的養成與發展。「我——你」式的對話關係是一種本真的相互關係,這種關係是相對民主平等的關係,在這樣的關係語境中,彼此都會把對方作為完整的個體,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存在,彼此尊重對方的個性需求。「每乙個教育管理主體作為完整的人在參加教育管理活動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首先是以具有主體性的人的身份參與到教育管理活動中的……所以教育管理活動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交往首先是完整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此基礎上,教育管理活動才能構成有意義的活動。

」[5]只有彼此的接納和理解,才能使雙方處於平等和諧的關係網中,使學生與管理者之間確立「互動主體」地位,使大學生群體從管理的客體變為管理的主體,體現主人翁的角色地位。

(二)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對話理性

高職院校學生學制較短,在校期間需要從多方面培養其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尤其是作為幼師類學校,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在個體發展層面,大學生在家庭背景、社會經歷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使得他們在態度、性格、氣質、能力、價值觀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更應該立足於這些差異, 尊重個性的差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大學生管理中應著重培養學生對話的能力。對話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人格修養。

在對話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認知,同時懂得如何與人交往、理解和尊重他人。這種思維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意識和合作互助的精神,在心與心的融合溝通中,達成理解和感情的碰撞。而正如弗萊雷所說:

「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6];在對話能力方面,主要是指交往、溝通和理解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會生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只有在這種對話精神引領下和長期浸潤中,學生才能做到知行統

一、言行一致,品格才會得以不斷地提公升。

(三)構築全方位、多層次的對話網路空間

對話是一種全新的管理情境,有效的對話管理,必須構築全方位、多層次的對話網路空間。開放、自由的對話式大學生管理模式,需要學校各級各部門管理者與學生之間構築暢通的溝通渠道。專職學生管理者(如輔導員、班主任)是學生管理中的核心力量,但是,各部門與學生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產生的無形影響力也是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這種面對面的對話具有直接性、即時性等特徵,是大學生對話管理的核心環節,是對話管理得以全面實施的重要保證。另外,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資訊化速度的加快,網路資訊傳播的路徑不斷拓寬,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微信***、微博平台等溝通交流模式,也是達成大學生對話管理的新路徑。在虛擬溝通空間中,人們交流較隨意、自由,往往可以吐露心聲。

作為管理者,應該抓住教育契機,開展實質意義上的心與心的交流,這樣更容易引領學生發展。構築和拓展對話網路體系,讓網路成為對話管理的重要載體,是達成對話管理的重要方面。

(四)尊重個性差異,倡導多元化管理模式

尊重差異、彰顯個性是新時期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教育旨在發展人的個性,但是由於大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元思維模式,導致一種單一化的管理模式,遮掩了個性差異,使學生的思維和行為受到統一標準的控制,缺失了一種自由發展的方向。然而,世界是多樣化的存在,只有多樣化才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別具風格。

通過彼此的理解和對話,達成心與心的碰撞,在多元世界中達成精神的真正統一,實現大學生管理工作的雙贏。在精神碰撞、共享創生中融合差異、尊重差異,消解傳統觀念中的單一思維,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者關注學生多樣化的豐富內心世界,並根據需要不斷適時、適度調整具體的工作方式和策略,因材施教,因需施管,不斷建構學生獨特的個性空間。

對話哲學詮釋了當代管理理論的對話本質和特徵,是時代精神的精髓,對話需要以理解為前提,沒有理解,對話便無從談及。大學所倡導的民主平等、自由包容等方面的理念,是人們的普遍價值訴求。大學教育應以實現教育的對話本質為目標,在今後的學生管理環節中,創新大學生管理機制,從而形成教育管理的新視界,達成雙方的視域融合。

[1]殷鼎.理解的命運[m].北京:三聯書店,1988.

[2]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騰守堯.對話理論[m].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1995.

[4]孟東方.論當代大學生思想特徵[j].青年探索, 2002,(5).

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綜述

作者 李賀玲施立平 知識文庫 2014年第06期 摘 要 以往的歐洲哲學往往偏重乃至偏執乙個方面,或存在或認識,或主體或客體,或西方或東方,以至於它們處在一種對抗的狀態 而h.g.伽達默爾對話哲學的出現,使得哲學的基本傾向由對抗轉向對話。他用對話去理解邏格斯,並將理解與其歷史性相結合,認為歷史性才是...

哲學解釋學視野下的道德教育

德青透褫 彭紅科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摘要 本文從哲學解釋學的視野 了理解和道德教育的關係,認為道德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理解活動,並從四個方面 提出道德教育應實現人對人的理解 扎根生活世界 生成道德智慧型 尊重價值多元的構想。關鍵詞 哲學解釋學 理解 道德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理...

經典哲學名言與解釋

盧梭 愛彌兒 教育思想 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其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人性本善,教育應順應兒童的內在慾望而行動,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到社會的干涉,兒童極易產生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認為最自然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認為人類的最高理想是自然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為自然人。盧梭教育思想被稱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