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選修 第二冊 培訓

2023-01-29 22:48:05 字數 3528 閱讀 3234

培訓資料目錄

內容頁碼

第一單元中國的區域差異

浙江省回浦中學李小冬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是我國的乙個基本國情。本單元從總體上介紹我國的區域差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我國國土的基本特徵,為後面講述我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專題提供背景知識。

本冊教材的知識編排體系為:總—分—總。教材首先安排總述部分,即中國的區域差異,概述三大自然區和三個經濟地帶,然後是分述部分,介紹分割槽案例,涉及農業、生態和基礎設施三大方面,最後是總述部分,介紹地理區域研究的意義、方法以及鄉土地理研究等知識。

可見,本單元知識作為理解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鋪墊,在此基礎上,可以挖掘、分析、綜合區域特徵與國土整治之間的內在聯絡,為確立協調人地關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奠定基礎。

高二選修教材第一冊內容,由人口與環境、城市的地域結構、文化景觀、旅遊活動與環境、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等五大部分人文地理構成,拓寬了高一必修人文地理的知識。本冊教材內容包括中國的區域差異和國土整治、中國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案例研究兩大部分,它摒棄傳統八股式的區域地理模式,構建了從區域地理——問題式為主的區域地理——應用地理(理論與案例結合)的新體系。

與舊教材比,新教材在知識方面不再是簡單的重複初中區域地理知識,而是構築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以人文地理為重點,以中國國情與國土整治為案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完整高中地理知識新體系。

(二)知識結構體系

(三)教育目標

1、能夠閱讀和使用專題地圖,學會認識和分析中國自然和經濟區域差異的方法。

2、聯絡初中階段所學的中國區域地理相關知識,進一步了解我國地理要素的分布特點。

3、從我國的三大自然區特點到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從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特徵到三個經濟地帶內部差異,認識整體與區域性的從屬關係。

4、通過中國區域差異的學習,認識中國疆域遼闊、區域差異顯著的國情。懂得中國的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既要總體規劃,又要因地制宜。

5、通過區域比較,認識中國不同經濟地帶的自然、人文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發展方向,理解發揮區域優勢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6、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我國的自然差異和經濟差異上,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的水平不同。為了加快各區域發展的步伐,應研究各自區域發展的優勢條件是什麼,人地關係中存在哪些問題,從差異中尋找制約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因素。

(五)教學難點本單元教學的難點在於造成我國自然差異和經濟差異的原因,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涉及到初中地理的有關知識,需要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閱讀、分析地圖和圖表概括區域特徵也是難點,高中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還比較薄弱,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缺乏。

二、教學過程分析

§1.1 我國的三大自然區

教學建議

1、讀圖指導法。地圖和許多專題地理圖表對於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運用地圖和其他地理影象進行教學,是發展地理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地圖歸納區域地理特徵,概括地理演變過程,既有利於發展地理形象思維,又有利於發展地理邏輯思維。

圖1.1 《中國三大自然區》,通過讀三大自然區分布圖和三幅要素圖,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區域地理知識。如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我國地勢**階梯分界線、0c等溫線和800mm、400mm年降水量線經過的地區,便於加深對三大自然區劃分界線的理解。

圖1.2 《我國的外流區和內流區》,通過讀圖引導學生複習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特點、分界線等相關知識,並分析內、外流區與三大自然區之間的關係。

2、橫向比較法。三大自然區域間的差異從地形地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及人類活動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本課的「活動」題可結合課堂教學來完成。

3、分組討論法。本課內容中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依據及界線,三大自然區的特點等均是比較形象的知識,可指導學生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對區域差異的認識。

4、學法指導:運用初中社會課中學到的區域地理知識,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絡比較,用初中社會地圖冊幫助找出幾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做到溫故而知新。

5、活動建議:指導學生製作簡易中國地形模型圖,讓學生從動手製作過程中獲得感性認識,增強學習興趣,充分認識我國地貌的基本輪廓以及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氣候對我國地貌形成的影響),從而加深對三大自然區特點的理解。

§1.2 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

教學建議

1、地理比較法。地理比較法就是對地理事物的異同點和原因加以比較。許多複雜的地理事物只有借助於比較,才能區別一般和特殊的屬性並突出特徵,明確其相似性和差異性。

如在學習了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特點後,再學習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就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徹底地理解區域內部的差異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

2、地理推理法。地理推理法就是在對某些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礎上,推理得出另一些類似的地理事物。它需要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分析、綜合,確定地理特徵,解釋地理成因,是對地理資訊加工,使資訊增值的過程。

例如,當掌握了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由緯度高低不同造成的這一原理後,再分析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距離海洋遠近不同),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海拔高度不同)時,就能推理出來。

3、讀圖指導法。本課的地圖較多,有區域分布圖、景觀圖等。教學中指導學生由讀懂地圖到熟悉地圖(在頭腦中形成地圖表象),由熟悉地圖到能分析、運用地圖,逐步做到「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4、學法指導。抓「共性」重「個性」。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上節課分析了三大自然區的特點,本節課學生可在總結每個自然區中存在共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各個自然區的內部差異,即它們的個性。具體表現在:

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

5、活動建議。組織學生通過閱讀《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和《中國土地資源分布圖》等,找出秦嶺—淮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比較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和大興安嶺東西兩側的自然地理差異。從已知知識推求未知知識,鍛鍊歸納推理的能力。

§1.3 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教學建議

1、讀圖指導法:①啟發學生讀課文圖1.9,找出三個經濟地帶所屬範圍。得出結論: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是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

②啟發學生讀課文圖1.10,比較三個地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情況,得出結論:三個地帶經濟發展速度差異大。

③啟發學生讀課文表1.1、1.2,比較三個地帶的發展水平和國內生產總值所佔比重的變化,得出結論:東部發展水平高,且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呈上公升趨勢,中部和西部則在減少。

④啟發學生讀課文圖1.11,比較三個地帶的產業結構,得出結論:東部地帶產業結構比較合理,中西部地帶產業結構不合理。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圖析文,然後展開小組討論,最後把代表性意見帶給全班同學討論,教師進行總結點評。擬設計的問題有:

①我國為何要劃分為三個經濟地帶?②三個經濟地帶之間有何差異?③造成地帶性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④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你認為應採取怎樣的發展戰略?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的重點應是三個經濟地帶之間的差異,教師可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比較,抓住經濟水平和發展速度這兩個最顯著的差異。難點是地帶性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可通過總結、歸納、推理,由感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認識,把固有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

高中地理 第二冊 概念及知識框架總概括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 指某一特定時期內,某一地區人口的出生率與人口的死亡率之差成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人口遷移 所謂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環境人口容量 乙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 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

第二冊練習

第一課新學期 一 次 漢字 振 仮名 付 暇會議 番號 靴 何號館 新學期 予習 入口 壁 棚 二 次 言葉 振 仮名 中國語 意味 書 久 振 仮名 意味 滑 振 仮名 意味 割 振 仮名 意味 構 振 仮名 意味 恐 入 振 仮名 意味 三 次 外來語 中國語 意味 書 四 以下 中國語 意味 ...

高中地理選修五樣題

北京市地理學科新課標選修模組五測試樣題 一 單項選擇題 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 1 下列地理事件屬於自然災害的是 2008年汶川特大 2006年3月重慶開縣天然氣洩漏 太平洋海底火山爆發2005年吉林化工廠 導致松花江汙染 2 下列災害中屬於地質災害的是 鼠害 滑坡 颱風 泥石流 風暴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