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受眾心理談教師「育人」形象

2023-01-27 00:03:03 字數 877 閱讀 2589

作者:秦初生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23年第01期「受眾」是傳播學的乙個術語,資訊的發出者稱為傳播者,資訊的接受者即為受眾。一般來說,資訊的傳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符合受眾心理的特點和滿足需要。

我國在改革開放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學生受眾的心理特點較之過去有了較大的改變,這些改變,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別是「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擬**面對學生出現的新的受眾心理特點,教師「育人」形象的轉變。

一、受眾的「求新求異」心理與教師的「創新」形象1.受眾「求新求異」心理

從傳播學角度看,學生(受眾)接受、消化、吸收教育資訊的效果「決定於」也「決定著」教育資訊的傳送效果。從接受心理學角度看,求新求變是人的一種本能慾望,反覆、單調、一成不變的資訊傳送易使受眾產生麻木不仁和厭倦心理。而且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受眾——青少年學生正處在生命發展的旺盛時期,他們充滿生氣和活力,渴望新奇、鮮活的學習**活動。

學生受眾的這一「求新求異」心理特徵,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特別是道德教育中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革去過去一些教條、僵化的模式,盡可能引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他們的主體能力和創新能力。

2.教師「創新」形象的呼喚

由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為達到教育的目的,教師應具有善於「創新」的形象,道德教育的方式,即教育資訊傳播方法和形式上應有所創新。道德教育中形式方法要多樣化。如在要求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既可以是老師介紹,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調查、訪談去發現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和典型人物的點點滴滴,會使英雄的形象更加鮮活,更有說服力,對學生的影響力會更大。

如與其對生活條件較好的城市學生進行憶苦思甜教育,不如讓他們與生活條件艱苦的農村學生進行「手拉手」活動,效果反而更好些。與其「談網色變」,還不如教會學生正確認識網路,並利用網路進行道德教育,如通過班級部落格進行道德教育。

從心理社團建設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潘偉國石記章 文藝生活 文藝理論 2013年第11期 摘要 新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勢下,要進一步探索心理社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發揮,需要進一步明確心理社團的重要性,找到並解決心理社團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優化心理社團建設,提高心理社團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新的思考。關...

從具體事例談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事例 開學不久發現有兩位學生逃避值日。我找到兩位同學,了解他們不值日的原因,知道是因為家長來接不讓值日。仔細分析知道原因是這兩位同學是被老人嬌寵著的留守兒童。據統計,我班四十四位同學有五名屬於留守兒童,雖然其它同學不至於不值日,但卻有大部分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賴性較強,性格比較倔,同...

從心理學視角談傳媒院校培養大學生創造力的方法

摘要 在傳媒產業迅速發展,創新日益成為傳媒業發展動力的今天,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創造力,是時代給傳媒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課題。本文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闡述並分析創造力的概念和相關心理學理論,並從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 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人格 建立適宜於創造的外部環境 創新思維策略訓練和通過課程促進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