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期中複習知識點整理

2023-01-26 10:33:05 字數 3131 閱讀 1902

七年級歷史(上)期中考點歸納

考點1:知道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1)分封的目的:為了管理國家,鞏固統治。

2)分封內容:周王對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授民授疆土」,分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承擔拱衛王室的責任。

3)分封原則:西周實行依據血緣關係親疏來確定權位和財產繼承權的宗法制

4)主要封國:魯、齊、燕、衛、宋、晉等。

5)分封的作用: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絡,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6)對西周分封制的評價

分封制因互相牽制有利於國家的安定並方便管理。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疆域,成為乙個強盛的國家。。

考點2:知道商鞅變法的主要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根本原因: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目的:新興地主階級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富國強兵)

3)措施:

a、經濟方面: 獎勵生產(免勞役); 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統一度量衡(秦國範圍內);

b、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分爵),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政治方面: 編制戶口,加強刑罰(體現法家思想); 推行縣製。

4)歷史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以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5)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順應了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

指導思想正確,提供了一系列具體而行之有效的措施;

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

商鞅敢於和舊勢力作鬥爭。

6)對商鞅變法及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認識

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礙,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會使變法者付出生命的代價;

改革是實現社會變革的途徑之一,符合時代要求的變法,必定能推動社會進步;

改革者不僅僅要具有改革的意識和創新精神,同時要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

7)商鞅變法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

今天我們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深化改革、勇於創新的精神。作為青少年要學習商鞅勇於創新、不畏艱難的精神,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發憤讀書的信念,樹立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考點3:了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集權史實,**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1) 秦兼併六國

a、原因: 春秋戰國的紛爭使人民渴望安定與和平;

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基礎;

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經濟發展,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b、秦兼併六國: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

c、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首次大一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2) **主義**集權制度的建立

a、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b、**:**主義**集權制度

由上圖可以看出:從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體系。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這就是**集權;又通過**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裡,就是君主**。

這樣就形成了封建君主**的**集權制度。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權是權力的中心。

3)秦始皇加強**集權的措施

a、政治方面: 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和地方的各級官吏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b、經濟方面: 統一車輛形制、修馳道; 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最典型的是秦半兩錢。成為中國兩千多年貨幣的基本形制); 統一度量衡。

c、軍事、民族關係方面: 修長城、御匈奴; 統一百越,設定南海郡,興修靈渠。

d、思想文化方面: 統一文字(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後又推行一種新的字型—隸書); 控制思想:焚書坑儒。

4)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乙個**主義**集權國家; 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擴大了中國疆域,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長城和澤被後世的靈渠,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

5)評價秦始皇

a、功績: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兼併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集權制度;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築長城,修靈渠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b、過失: 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的方式鞏固政權,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他統治期間實施**、刑法殘酷等,這些都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終導致秦王朝的滅亡。

考點4: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主要史實。

1)孔子:

a:孔子是春秋末年魯國人,記載孔子言論的著作是《論語》。

b:評價孔子:

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是「仁」和「禮」兩部分。「仁」就是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應強加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就是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範。在政治方面,他主張「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

偉大的教育家。a.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b.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當仁不讓於師);c.教學時主張因材施教等。

c:孔子主張的現實性:孔子「仁」和「禮」的主張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2)「百家爭鳴」

a:時間:戰國時期。

b:背景: 經濟因素: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了猛烈衝擊。 在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遊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眼界,促使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探索。

c:諸子百家簡表(略)

3)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認識

a:百家爭鳴與和諧社會:

孔子主張「仁」和「禮」的思想,有利於構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主張「為政以德」的思想,有利於構建社會與個人的和諧關係。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的思想,有利於構建和諧世界。

道家學派主張順因自然的思想,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韓非子強調用「刑罰」統治,這種「法治」的精神值得借鑑,但要強調法治與民主並存。

b:對百家爭鳴的認識:

在當今社會變革時代,應學習諸子百家等學術大師敢於獨立思考、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於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個人素質,鼓勵自己努力學習、積累知識,在改革與創新的時代中大展巨集圖。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整理

第13課六王畢四海一 1.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人民渴望統一,統一是大勢所趨 民族融合加強,為統一提供了社會基礎 兼併戰爭使得諸侯國減少,有利於形成全國統一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為富強的諸侯國,為其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策略 遠交近攻 得當。2.完成統一的時間 西元前221年...

七年級歷史上冊期中試題

七年級歷史上冊期中試題 附答案 滿分100分,時間60分鐘 一 單項選擇題 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請把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 內。1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a 元謀人 b 北京人 c 山頂洞人 d 半坡人 2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 a 有無語言 b 會不會製造工具 c 會不會使用火 d ...

七年級歷史上冊期中試題

歷史試題 一 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1分,共20分 1 五一長假,小聰實現了到元謀人遺址去參加 的願望。元謀人遺址在我國 a.雲南省 b.貴州省 c.浙江省 d.陝西省 2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共同點有 都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 都使用打製石器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