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整理

2021-03-04 09:43:17 字數 3680 閱讀 3197

第13課六王畢四海一

1. 秦統一的歷史條件:

①人民渴望統一,統一是大勢所趨;

②民族融合加強,為統一提供了社會基礎;

③兼併戰爭使得諸侯國減少,有利於形成全國統一;

④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為富強的諸侯國,為其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⑤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策略(「遠交近攻」)得當。

2. 完成統一的時間:西元前221年

3. 統一六國的經過:韓、趙、魏、楚、燕、齊

4. 統一者:秦王嬴政

5. 建立王朝:秦朝

6. 都城:咸陽

7. 統一的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割據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的局面;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國家,為以後我國的發

展奠定了基礎。

8.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皇帝制

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政治:**主義**集權制**的三公制太尉(掌管軍事)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地方的郡縣制

②經濟:統一貨幣、度量衡,車同軌;

③思想文化:書同文,焚書坑儒;

④ 民族關係:北擊匈奴築長城,南擊越族鑿靈渠。

9. **主義**集權制度:所謂**主義,是相對**的決策方式而言的,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皇權至上;**集權是相對地方分權而言的,就是把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集中於**。

它延續中國歷史兩千多年。

10. 秦始皇統一後規定把簡化的秦字作為通用的標準字型,頒行天下,這種字型稱之為「小篆」。還允許通用民間流行的比小篆更容易書寫的隸書。

下令把原秦國使用的圓形方孔錢作為通行全國的貨幣,錢上刻有「半兩」二字,因此俗稱「秦半兩」。

11. 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間只需收藏秦史、醫藥、占卜、種樹的書,其他書籍一律焚毀。他還把背後指責他的儒生和方士數百人活埋。

「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

12. 秦朝時期,大將蒙恬擊敗匈奴後收復了河套地區,為防止匈奴再度南下,秦始皇下令修建了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的全長一萬多華里的萬里長城。在征伐南越的過程中,派人修建了溝通湘水和離水,連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靈渠,為中原和兩廣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13. 秦朝的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第14課伐無道誅暴秦

1. 秦的**表現:刑法嚴苛、賦稅沉重、兵役徭役繁多。

2. 秦末農民戰爭

第一階段:陳勝吳廣起義

時間:西元前209年

地點:大澤鄉

原因:根本原因:秦的**; 直接原因:大澤鄉遇雨誤期。

政權:張楚(陳)

意義: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第二階段:劉邦、項羽領導

時間:西元前209年——西元前206年

重大戰役:西元前207年項羽

鉅鹿之戰(以少勝多,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消滅秦軍主力)

秦朝滅亡:西元前206年劉邦起義軍

性質:農民戰爭

3. 楚漢之爭

時間:西元前206年——西元前202年

交戰雙方:劉邦項羽

結果:劉邦勝

性質:爭奪帝位的爭霸戰爭

4. 西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5. 西漢建立後,社會極端平困,漢高祖和他的繼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減輕刑罰。社會秩序逐漸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第15課漢武帝「大一統」

1. 漢初,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分封了一些王國,以鞏固統治。這種郡縣與王國並存的

地方行政制度,我們稱之為「郡國並行制」。

2. 為解決王國問題,漢景帝採取削藩的措施,引發了 「七國之亂」。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平定了叛亂,並規定諸侯王在王國內只能收取租稅,其他權力收歸**。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

3. 為了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漢武帝即位後,聽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將王位傳給嫡長子外,還可推「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建立許多侯國。

侯國歸**統轄的郡管理,封號由皇帝制定。影響:諸侯王勢力大為減弱,侯國自然也對皇帝感恩戴德。

解除了王國對**的威脅。

4. 董仲舒吸收法家思想,發展了儒家學說,提出維護君主**和**集權的「大一統」思

想。內容有:皇權神授,全國臣民包括諸侯王都必須服從皇帝的命令。

5.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排斥其他學說,大興儒學教育,任用儒生為官。

6.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①確立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統治地位;

②有利於加強**集權,鞏固國家統一;

③是一種文化**主義,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於學術爭鳴和科學進步。

7.與匈奴的關係:①戰爭形式:西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領導的漠北戰爭。此次漠北大捷,基本解決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②和親形式: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

第16課絲綢之路的開闢

1. 漢朝時,人們把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區,稱為「西域」。

2. 張騫出使西域

時間:第一次:西元前138年目的: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第二次:西元前119年目的:加強與西域各族的聯絡

意義:①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係;

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

為西域都戶的設定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3. 西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對西域進行政治、軍事管理,保護商旅往來。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政權的開始。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進一步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絡。

4. 絲綢之路開通的條件:①政治基礎:擊敗匈奴,解除威脅;

經濟基礎: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物質豐厚;

社會基礎:開拓進取的社會風氣。

5. 絲綢之路的路線:長安河西走廊中亞、西亞、南亞大秦(歐洲

6. 絲綢之路得名原因:這條路上主要運輸物品為絲和絲織品。

7. 海上絲綢之路:公元166年,大秦安頓王朝的使者來到中國,向東漢皇帝贈送了象牙、犀角、玳瑁等禮物,這是中國與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

8. 絲綢之路開闢的意義:

①開闢了中西方的聯絡;

②是中西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傳入:中亞的葡萄、胡蘿蔔、黃瓜、大蒜等農作物,羅馬的毛織品、玻璃等手工

業品和雜技,印度的佛教。

傳出:鑿井冶鐵等技術

③豐富了漢朝的經濟文化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武盛世的出現。

9. 漢朝時,中國的鑄銅、製漆技術傳入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特產也傳入中國。西漢時,日本有30多個國家與中國往來。

東漢光武帝時期,日本倭奴國使者來到中國,漢光武帝賜予「漢倭奴國王金印」。這枚金印發掘於日本福岡縣志賀島,成為中日友好往來的見證。

第18課秦漢的科學技術

第19課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1. 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東漢早期開始傳播開來。教義:

宣揚生死輪迴,因果報應,認為人的今生如能忍受苦難,虔誠信佛來世就能獲得幸福。影響:這一思想消磨了人們的反抗意識,叫人們忍耐順從,大大滿足了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因而獲得統治者的支援,在民間廣泛流傳。

2. 道教興起於東漢時期,它把民間的神仙方術和道家思想相結合,教義:提出了「通過修身養性,消除各種慾望,達到清靜無為的境地,人就可以得道成仙,長生不老」。

奉老子為教主。道教的思想不僅滿足了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需要,還滿足了他們長命富貴的願望;得道成仙對普通民眾也有**力,因而傳播開來。

七年級歷史上冊期中複習知識點整理

七年級歷史 上 期中考點歸納 考點1 知道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1 分封的目的 為了管理國家,鞏固統治。2 分封內容 周王對王族 功臣和先代的貴族 授民授疆土 分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 被封諸侯的義務是 要服從國王的命令,承擔拱衛王室的責任。3 分封原則 西周實行依據血緣關係親疏來確定權位和財產繼...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整理

中國歷史第一冊 第1課祖國境內的原始居民 知識要點 難點解析 1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雷電 堆積物高溫 2 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我們都是怎樣認識到的?通過考古學家考古,對遠古人類遺址的殘留物或骨化石進行鑑定 分析得到的。重點考點 1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元謀 人,距今約 17...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整理

中國歷史第一冊 第1課祖國境內的原始居民 知識要點 難點解析 1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雷電 堆積物高溫 2 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我們都是怎樣認識到的?通過考古學家考古,對遠古人類遺址的殘留物或骨化石進行鑑定 分析得到的。重點考點 1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元謀 人,距今約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