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

2023-01-23 17:06:04 字數 4894 閱讀 7088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乙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乙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乙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

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乙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語言簡潔精煉,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不僅如此,該書中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所以其能流傳至今,並成為讓現代人們所崇尚的做人準則。

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而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古人云:

「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作為一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例如,關於「仁得」等方面。這些都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第一,關於「仁德」: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

「**,進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

孔子還以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氣力。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回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

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欺侮,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

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可以謂之仁也。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輕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

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能夠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學生覺得,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聖賢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第二,關於治學:在治學的態度方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治學的方法方面,孔子曰:「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正如一開始所說,「溫故而知新」和眾所周知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於我們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乙個廣泛的道理:

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孔子還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即「**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第三,關於務政:《論語》中關於務政的思想是「學以致用」思想的具體體現,對此,《論語》中對務政的標準等方面也作了具體說明。

在務政的物件方面,孔子認為只要懂禮、有道、正直,並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政。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孔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問:

「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

「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也就是說,只要人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

在務政的基本要求方面,《論語》亦有所述。陳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學而》)也就是說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裡的政事,就是因為先生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

而這五種美德也間接地說明參與國政的道理。

孔子亦談了「干祿」之法:「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即:「多聽,保留疑問,慎重地談論其餘的,就會減少錯誤;多看,避開危險,慎重地實行其餘的,就會減少悔恨。

言語減少了錯誤,行為減少了悔恨,俸祿就在其中了。」這則論語適用於仕途,《朱子家訓》裡就曾說過「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乙個人話多並不是好事情,很有可能,因為一句不經意的話語,而惹來殺身之禍。

做學問,有了問題能夠及時地提出來,這是很好的習慣,可是也並不表明這同樣適用於官場。有了疑問,馬上提出來,只會讓你顯得很無知,讓別人以為你好欺負。

在治國安邦方面,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其一,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

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確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其二,治國的前提在於君子主要嚴於律己。這邊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原理。

其三,治國的基本原則,講究信用,愛護人民。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眾,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子曰: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即治理乙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認真對待政事,並講究信用,取信於民。同時還要節省儉用,愛護人民,役使人民要不違背農時。

只有這這樣才能處理好君主與人民的關係。以人為本,這便是治國之根本。

第四,關於君子人格的塑造:《論語》許多篇幅談及君子,但這裡的君子是乙個廣義概念,重在強調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乙個不同於平凡的人。為實現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樣,而應「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衛靈公》)也就是說,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它,用忠誠來完成它,否則就談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其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這對正在發展中的我們有著教育意義。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處於正在建立人格的時期,正在處於接受知識文化薰陶階段,所以,人格塑造異常重要,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才可稱為真正的君子。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聖外王」,如: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之美,不**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聖」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裡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

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後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於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乙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然而,從當時亂世的客觀環境來說,孔子的學說並沒有得到大規模實踐。

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在當時是不得志的。直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方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顯學。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有助於個人修身養性,提高道德水準。

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這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借鑑意義。

論語讀書筆記

讀完 論語 之後,腦子裡都是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關於學習方面的論述。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 好學不厭 提倡 不恥下問 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 當然不會都是強於自己的人。只要有 善者 就要 從之 對於 不善者 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

論語讀書筆記

一年二十八班蘭順博 論語 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 及再傳 對孔子和其 言行的記錄。讀完此書後,我認為它最大的特點是 語言言簡意賅,意義深刻,並通過對話和神態描寫出如率直魯莽的子路,勤奮好學的顏回,自由瀟灑的曾贊這樣經典的人物。作為高一新生的我,公升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交朋友。可是如何擇友會使我...

寒暑假讀書筆記論語心得

論語心得 一本厚重而不厚實的泛著油墨氣息的千古華章在眼前展開,翻開 論語 零零星星的閃動著光輝,那是千年前歲月敲擊的痕跡。遙想千年前戰火紛飛的神州,他乘著木車在激盪的土地上一步步蓋築著儒家的理論,用言與行磊成屏障,以防止社會的混濁黑暗侵襲人民的心靈。論語 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 及其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