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敦煌本壇經

2023-01-23 02:48:01 字數 5613 閱讀 2641

摘自印順法師《華雨集一》

敦煌本壇經校刊記

敦煌本《壇經》,是大英博物館所藏,斯坦因本五四七五號,為現存《壇經》的最古本。這部寫本,不但字跡拙劣,錯字多得幾乎讀不下去。如「誑」字寫作「[誑`]」,「頓」字寫作「[圭頁]」,「五祖」一再的寫作「五褐」,可見寫者不但對佛法毫無常識,識字也是不太多的。

「敦煌本」是「壇經傳宗」本,是荷澤門下,傳授一部《壇經》,以證明學有稟承,是南宗**的。在當時,《壇經》從南方傳來,是手寫本,知道的人還不太多。也許是荷澤門下,怕外人知道內容,失去秘密傳授的意義,所以找不通文墨的人,照本謄寫。

原本有行書、草字,不通文墨而照本謄寫,再加上脫落、衍文、倒亂,這才成為這樣的錯訛連篇了!

《壇經敦煌本》的整理校訂,從四方面著手。

一、《壇經》與《壇經附錄》的分別:《壇經》,本從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開法傳禪,法壇施法得名,**法海所記,應成立於六祖生前。《壇經附錄》,是慧能接引**的機緣,臨終付囑,及臨終與身後的情形。

有人次第的集錄出來,附編於《壇經》之後,後來也就被看作《壇經》了。現在分別為《壇經》與《壇經附錄》二部分,以免讀者誤會(參考拙作《中國禪宗史》二三七──二四六頁)。

二、原本與增補的分別:《壇經》敦煌本,是現存《壇經》的最古本,不是《壇經》的最古本。《壇經》演變到《敦煌本》,至少經過了三個階段,就是《曹溪原本》,《南方宗旨本》,《壇經傳宗本》。

《壇經》的演變為《南方宗旨本》,《壇經傳宗本》,不是重寫,而是在《原本》上,一段一段的增補,或插幾句進去。好在禪師們是不重文字的,雖然添糅補充,卻沒有注意到文字的統一性,所以有文意不銜接,重複,或文筆前後不一致的現象。憑這些,可以理解出增補的部分出來(《明本》,曾經宋代契嵩他們的整理,所以就不易分別了)。

有關《壇經傳宗》及《南方宗旨》,可依文義而分別出來。《南方宗旨本》的特徵,是身(心)無常而性是常。《壇經傳宗本》的特徵是:

為了傳授一捲《壇經》,以證明學有稟承,是南宗**,所以處處說明《壇經》傳承的重要,法統,及暗示神會的得到正法。這都是增補後起的,從《壇經》的稱呼上,也可看出先後的差別。如大梵寺說法部分,對於慧能,集記者稱之為「慧能大師」、「能大師」、「大師」。

慧能自稱為「慧能」、「能」;大眾稱慧能為「和尚」;慧能稱大眾為「善知識」,稱刺史為「使君」。這種稱呼,是吻合當時實情的。偶有二處例外──「六祖言」,見於「釋疑」部分,正是後來增補的部分。

附錄的**機緣部分,對於慧能,編集者也稱之為「大師」、「能大師」、「慧能大師」。學人稱慧能為「和尚」;慧能自稱為「吾」;稱學人為「汝」、「汝等」,或直呼名字。除三處例外──「六祖言」以外,也與當時的實際稱呼相合。

臨終部分,也合於上述的體例。而臨終前告別部分,多數是「壇經傳宗」。編集者稱慧能為「六祖」,**稱慧能為「大師」,都與實際的稱呼不合。

又如說「上座法海向前言」,更可看出是後人增附的了。不過,經過不斷的增補,糅合已經久了,要從文義、文字作精確的區別,實在是不容易的,只能表示大概而已。不過發見了稱呼上的差別,倒底多了一層客觀的標準,依之區別原本及增補,也就不致太離譜了(參考拙作《中國禪宗史》六章二節)。

現在依據文義與文字的特徵,將《壇經》及《壇經附錄》,可推定為《曹溪原本》的,用四號宋體字。推定為《南方宗旨本》的,文末加一[南]字。推定為《壇經傳宗本》的,文末加一[傳]字。

推定為《南方宗旨》後,或《壇經傳宗》後附入的;不同寫本而寫者綜合一處,成為重複的,文末加一[附]字。這都改用四號楷體字。這樣的分別排列,相信《曹溪原本》,可以明顯的表示出來。

三、章節的分別:鈴木大拙分《敦煌本》全部為五十七節。宇井伯壽採用五十七節的分類,除去他所認為是後人附加的部分,如南頓北漸、神秀作偈等,保留了三十七節。

其實,這都是**的集記,即使是原始的,也不免有**的意見。南北、頓漸等傳說,是東山門下的事實,決非神會個人所造出的。如「曹溪原本」,提到《壇經》已三傳到圓真,如完成於慧能去世後二十年(西元七三0)頃,那末這些問題,都被注意而集出,不用假想為神會或神會門下的。

又如慧能的得法緣由,從身世孤貧說起,一氣呵成,也不應將作偈部分除去。又梁武帝與達磨的問答,因為神會的《南宗定是非論》,同樣的說到,也就把他除去。其實,《敦煌本》有關《壇經傳宗》部分,一律寫作「菩提達摩」,與《南宗定是非論》相合。

而有關達磨與梁武帝的問答,《敦煌本》是寫作「菩提達磨」的。這一用字的差別,可證明此事與神會門下無關。梁武帝與達磨相見的傳說,比神會的時代要早些。

《壇經》的成立,也是比《壇經傳宗本》早得多。現在以文義及文字的差別為主,原本與增補部分,每每是夾雜在一起的,所以不能說那幾節是《壇經》原本。由於分別為《壇經》及《壇經附錄》二部分,所以現在分《壇經》為十七章;《壇經附錄》為十章。

章又分節,以便檢查。

四、文字的校正:用作校正的底本,是《大正藏本》(編號二00七),今簡稱為「原本」。不過,有些字,《大正藏本》已經改正了。

如《敦煌本》的[修->彳],已改正為修;[圭頁],已改正為頓等。通行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編號二00八),本為《明藏本》,文字通順,雖修訂的時代遲一些,次第、廣略不同,然相同的部分,仍可以用來改正《敦煌本》之脫誤的。校正的有四:

一、「脫落」的,或是脫落,或是文意不完全,增補一二字,並註明依《明本》補,或今補。不過《壇經原本》,並非出於通人的手筆,每有文意不全的;有的似乎是抄寫而有了脫落。不能確定的,也不敢臆改。

二、訛誤的,或是音聲相近而誤的,如名,明,迷;五,吾,伍,悟,俉;與,汝;之,知,智等。或是字形相近而誤的,如須,順;傳,縛;元,無(旡)等。都依據意義,改為常用的正字,註明依《明本》改或今改。

在同一章內,同一錯字的改正,以下的在字下加卍,不再註明。三、倒亂的,並註明依《明本》改正,或今改正。四、衍文,一概刪去,並註明依《明本》刪,或今刪。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捲兼受無相戒弘法**法海集記

◇◇上編◇◇壇經◇◇

◇一◇一  慧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公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其時,座下僧尼、道俗一千餘人,韶州刺史韋據,及諸官寮三十餘人,儒士三十餘人,同請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二  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流行後代,與學道者,承此宗旨,遞相傳授,有所依約,以為稟承,說此《壇經》[傳]。

◇二◇一  能大師言:善知識!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大師不語,自淨心神,良久乃言:

二  善知識!淨心聽!慧能慈父,本官范陽,左降遷流嶺南,作新州百姓。

慧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忽有一客買柴,遂領慧能至於客店。

客將柴去,慧能得錢,卻向門前。

三  忽見一客讀《金剛經》,慧能一聞,心迷便悟。乃問客曰:從何處來持此經典?

客答曰:我於蘄州黃梅縣東憑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見今在彼門人有千餘眾。我於彼聽,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捲,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四  慧能聞說,宿業有緣,便即辭親,往黃梅憑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問慧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

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慧能答曰:**是嶺南人,新州百姓。

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物,但求法作佛。大師遂責慧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  大師欲更共議,見左右在傍邊,大師更不言。遂發遣慧能,令隨眾作務。時有一行者,遂差慧能於碓坊,踏碓八個餘月。

六  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訖,五祖曰: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汝等自性迷,福田何可救汝!汝總且歸房,自看有智慧型者,自取般若本性之智,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

火急急!

七  門人得處分,卻來各至自房,遞相謂言: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師,秀上座得法後,自可依止,請不用作。諸人息心,盡不敢呈偈。

八  時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於此廊下,供奉欲畫楞伽變相,並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流行後代為記。畫人盧玲看壁了,明日下手。

九  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

吾將心偈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終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

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於法。

十  若五祖見偈,言此偈悟,若訪覓我。我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附]。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歸房臥,並無人見。

十一五祖平旦遂喚盧供奉來,南廊下畫楞伽變。五祖忽見此偈語已,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也。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誦。

依此修行,不墮三惡;依此修行人,有大利益。

十二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人眾入見,皆生敬心。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性;依此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

十三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附]。

秀上座言:罪過!實是神秀作。

不敢求祖,願和尚慈悲,看**有小智慧型識大意否?五祖曰:汝作此偈,見即來到,只到門前,尚未得入。

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須入得門,見自本性。汝且去,一兩日來思惟,更作一偈來呈吾。

若入得門,見自本性,當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十四有一童子於碓坊邊過,唱誦此偈。慧能一聞,知未見性,即識大意。能問童子:

適來誦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不知!

大師言生死事大,欲傳衣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悟大意即傳衣法,稟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五祖令諸門人盡誦。悟此偈者,即見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十五慧能曰: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見此偈禮拜;亦願誦取結來生緣,願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慧能聞已,即識大意。

慧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附]。慧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附]!

院內徒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慧能卻入碓房。」

十六五祖忽見慧能偈,即知識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至三更,喚慧能於堂內,說《金剛經》。慧能一聞,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法及衣。

汝為六代祖,衣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

十七五祖言:慧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

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能得衣法,三更發去。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驛。

登船時,便五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

難去,在後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汝悟無別。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十八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欲擬毆慧能,奪衣法。來至半路,盡總卻回。

唯有一僧,姓陳名慧明,先是三品將軍,性行粗惡,直至嶺上,來趁犯著。慧能即還法衣,又不肯取。我故遠來求法,不要其衣。

能於嶺上,便傳法慧明。慧明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慧明即卻向北化人來。

十九慧能來依此地,與諸官寮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慧能自知。願聞先聖教者,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除迷,如先代悟。[下是法]

◇三◇一  慧能大師喚言: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愚人智人,佛性本亦無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成智。

二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

摘自 文獻學概要 杜澤遜 中華書局2008年1月北京第二版,2012年6月北京第10次印刷。就四部要籍的注本來說,稱得上善本而又通行易得的有 周易集解纂疏 十卷,唐李鼎祚集解,清李道平纂疏 尚書今古文注疏 三十卷,清孫星衍撰 尚書孔傳參證 三十卷,清王先謙撰 詩毛氏傳疏 三十卷,清陳奐撰 詩三家義集...

高考謙敬詞總匯精校精排版

俯 頭一族。舊時公文書信中用來稱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俯察 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理解 俯就 用於請對方同意擔任職務 俯念 稱對方或上級體念 俯允 稱對方或上級允許。光 頭一族。表示光榮,用於對方來臨。如光顧 多用於商家歡迎顧客 稱客人來到 光臨 稱賓客到來。請 頭一族。用於希望對方做某事。如請進 請對方...

精校版 教師成長必讀

教師成長必讀300篇 教師一生需要思考的十個問題之一 為什麼做教師?造就卓越的教師 1 教師一生需要思考的十個問題之二 怎樣看待教師職業?造就卓越的教師 2 教師一生需要思考的十個問題之三 怎樣做教師?造就卓越的教師 3 教師一生需要思考的十個問題之四 準備做乙個什麼樣的教師?造就卓越的教師 4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