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溝通的密碼

2023-01-22 02:39:04 字數 5139 閱讀 6946

--交往策略與訓練

教學總目標:

通過本模組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人際溝通的秘訣,能有效地運用社會心理學中的「第一印象」為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形象;教會學生如何調整自己的人格狀態,能與周圍人進行和睦地、無拘束地、自由地交往;使處於青春期的學生能正確處理與異性的交往,順利地邁好青春第一步。幫助學生如何在交往中找到共同點、折衷點,進行心靈的溝通,真正做到「雙贏」的溝通;使學生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中健康成長。

理論背景:

1.社會心理學中的第一印象,又稱「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是指對不熟悉的社會知覺物件第一次接觸後所形成的印象,它對人們後來形成的總印象具有較大的決定力和影響力,即先入為主。有關研究表明,當人們根據一系列資訊去認識某一知覺物件時,最初得到的資訊比後來得到的資訊占有壓倒的優勢,人們對開始接受的資訊較重視,並經此為依據,對社會知覺物件進行評價,以致疏忽了後來得到和與最初不大協調的表理資訊,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根據這種第一印象的先入為主的作用來決定第二次、以至以後的交往行為。

2.「雙贏」的溝通

理解是溝通的基礎,表達是溝通的紐帶,在日常生活中與周圍人交往難免會產生磨擦、衝突,結果卻是兩敗俱傷,一方嚴重受挫,另一方看似佔了上風,卻也筋疲力盡,我們能否用一種雙贏的溝通方法,來進行我們的人際交往。美籍華人劉墉、劉軒合著「創造雙贏的溝通」一書中提出,在人際溝通中最重要的是找到共同點,折衷點,使敵人成為朋友,對手成為夥伴,真正達到沒有輸家的--雙贏的溝通。然而要創造雙贏的溝通,他們提出了可尊循如下幾個基本原則:

(1)認清目標與底線;許多人溝通都犯才溝通,就忘了溝通的目標的毛病。如同我們常吵完架,卻忘了當初為何而吵。因此在溝通時了解、認清自己的目標和對方的目標以及各自的底線有助於創造雙贏。

(2)幫對方脫下鎧甲;有一次,林肯跟朋友聊天,林肯的老婆突然怒氣沖沖地進來,當著朋友的面,把林肯臭罵一頓,而林肯居然任她罵,沒回一句嘴。然而,當老婆罵夠了,走開之後,林肯對朋友笑笑,說:「如果你知道我這樣任她罵,對她有多大紓解的效果,你就會肯定我給她這個機會。

」以上例子初看總覺得林肯很丟面子,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會覺得林肯具有大將風度,他不僅給足了老婆的面子,同時又讓她有乙個很好的宣洩。(3)請坐上座,請喝好茶;人都要面子,也都要情,若你先把對方的面子做足了,再狠的人,也會為你留點面子。(4)面子給你,裡子給我;無論多麼不講理的人,總有他值得被肯定的地方,你愈肯定他,他愈覺得你是乙個可結交的人,他也愈對你有好感。

(5)我操控,你決定;由你操控,由對方決定,使每個原來被溝通的人,變成主動的參與者,甚至是決定者。(6)用身體說出真心話;身體語言,沒有聲音,卻能引起另一種共鳴,產生另一種觸動。(7)先退一步,再往前跳;兩邊爭吵,只要有一邊知道先讓步,無論讓的是真是假,事情就會變得順利許多。

(8)原來都是一家人;溝通最好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交集,找到共同興趣,共同利益的所在。

3.發展心理學的乙個分支青年心理學,專門研究人的青年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及如何促進青年學生進一步發展,其中青年初期,即青春期是由兒童生長發育到成年的過渡時期,是以性成熟為主的一系列的形態,生理、生化、內分泌及心理行為的突變階段。

4.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為非常願意結交新朋友,然而他們的交往常以個人感情為基礎,形成幾個人組成的小群體,小群體成員間無話不說,傾心相待,對夥伴的過失,往往採取寬容態度,為夥伴護短是這種同齡人交往的一大特徵。在擇友的標準上受感情與實惠影響較大,從自己獲得利益考慮多,在態度上彼此尊重、互相信任不夠。

同學間有互相猜疑、鬧意氣、不斷改變交往圈的現象。因此中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在交往中我們要告訴學生必須遵守真誠的原則、互助的原則、信任的原則、理解的原則、謙和的原則。

英國的哲學家培根說:「除了乙個真心的朋友以外,沒有一樣藥崐劑是可以通心的。」意思是說,朋友之間必須知心、通心、推心置腹、心心相印,否則就談不上朋友,與朋友相處,必須報以真誠,誠實,這才是受歡迎有人;虛偽、世故的人為人討厭,難結良友。

在同學之間的交往過程中,還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是非標準,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則。所謂幫朋友,就是要真正為好朋友成長負責,真正做到相互幫助。「人無信,不可交。

」不講信用的人,不值得信任,不值得與之交往。信任是友誼的橋梁,忠誠是友誼的核心。對於朋友的信任,我們萬萬不可辜負。

不然的話,你不僅失去朋友對你的信任,還失去友誼。因為,沒有信任的友誼是無法存在。儘管如今的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但是在我們的傳統價值中,謙和仍然被認為是一種美德。

如果乙個人既有才幹又謙虛寬容,他一定會大受歡迎,所謂「得理讓人」,這的確是人際交往之道。

5.人格結構的pac理論

人格結構的pac理論又名為互動作用分析理論。創始人艾里克·柏恩(eric berne)把個體人格結構分為三種自我狀態(ego states),分別是父母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和**自我狀態。

「父母」(p)自我狀態包括從父母或父母形象方面所吸收與內化的態度、思想與感情。「**「(a)自我狀態是乙個資訊加工器,象計算機似的進行綜合資訊、估計各種可能性、並作出邏輯性推理。「兒童」(c)自我狀態包括兒童中典型的以及在**中偶爾自發的幼稚而缺乏理性的情感、思想和行為。

柏恩認為每乙個自我狀態,都具有獨特的形態、風格、和不同的語調形式。

「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表現為統治人的,訓斥人的,以及其他權威式的作風。當乙個人的人格結構中p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獨行,濫用權威。

音容語調上,吞吐較快,語氣較嚴峻,且具有命令的口吻。這種人語言表達的典型字眼包括「應該」、「不應該」、「千萬不要忘記」、「絕對不可以」、「一定不准」、「你不能」、「你必須」,凌視的眼神、叉腰伸指頭,或是輕撫頭頂、叮囑備至的行動等是父母式自我的行為舉止。

父母自我狀態又分為撫養性的父母(np)和批評或控制性的父母(cp)(《心理**的理論與技術》王登峰、謝東)。撫養性父母狀態:表現關心、幫助和保護性行為,有時也會出現過分的保護。

批評性父母狀態:表現為壓制、歧視、權威欲及控制其他人,並要求對方作出「是」與「否」的答覆。

**」狀態表現了客觀和理智。當乙個人的人格結構中a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待人接物較冷靜、慎思明斷、尊重別人。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個人的想法是……」。

音容音調上,不急不徐,相當適當與溫和。集中注意、堅閉嘴唇強忍痛苦是**式自我的行為舉止。

**自我狀態是對父母狀態中的要求和兒童自我狀態中的需要進行調和的角色。**自我狀態為父母自我狀態中的說教概念增加了思維的成分,又為兒童自我狀態增加了感知的概念。

「兒童」狀態象嬰兒的衝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布。一會兒逗人可愛,一會兒發脾氣,使人討厭,這種狀態出自個人一時的感情衝動。當乙個人的人格結構中c成分佔優勢時,其行為表現為,無主見,遇事畏縮,感情用事,激動憤怒。

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猜想……」、「我不知道……」。語調比較急促、語氣衝動,時或裝腔撒嬌,或者是帶有懇求與無助的味道。雀躍歡呼高叫,拍掌叫好或逃避困難是兒童式自我的行為。

兒童自我狀態可以分為兩種基本的狀態,即自然兒童(nc)和適應兒童(ac)(《心理**的理論與技術》王登峰、謝東)。自然兒童:自發的,娛樂的,易接近的和快樂的、好奇的;失去控制的,不負責任的。

語言上會使用有趣、要、不要等詞;聲音是自由的、大聲的、充滿力量的;行為上表現為不受拘束、放鬆和自發的。適應兒童:順從的,勤勉的,妥協的,敬業的,其行為好象有父母在場觀察一樣。

常常用不能、試試、希望、請、謝謝等詞;聲音可能象發牢騷、挑釁或要求;行為表現傷感、容易生氣和無所謂;並表現出一種順從、羞愧或苛求的態度。自由兒童與適應兒童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適應兒童是一種對其他人的適應,而自由兒童則是對情感和行為的自由表達,而不管別人會對此做何反應。

平行型互動作用(互補型互動作用)是一種互應交流溝通,符合正常的人際關係,也是一種人們所預期的反應。它可以發生任何兩種自我狀態之間,但必須符合以下兩項標準:反應必須是來自刺激所指向的同樣自我狀態;反應必須是指向發出刺激的那個自我狀態。

「交流的第一條原則是,只要這種互動作用保持一種互補關係,那麼交流就可能繼續下去。」(williams & brown,1979)

當互補型互動作用的標準之一或二被違反時,就會發生交叉型互動作用。交叉的交往往往不能獲得適當的反應,或預期的反應,這樣,資訊溝通就會中斷。「交流的第二條原則是:

不論互動作用在哪兒交叉,就會發生交流的破裂,隨後便會出現某些不同的情況。」(williams & brown,1979)

第一課絕好人緣

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社會心理學中的「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生活中很多錯誤的判斷來自於我們被第一印象的迷惑,當我們搞清了其原由時,我們能避免錯誤的判斷,同時還能運用「第一印象」來為我們自已服務。此外,本課通過例項分析和小組訓練,讓學生能有更多的理解和溝通,掌握雙贏技術,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快樂。

建議課時:1-2課時

課前準備:

1.事先錄製電影或電視片段,初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劇情發展以後,人物的真實面目。

2.事先收集報上介紹先進人物的**和通輯犯的**。(1 、2 選其一)

3.寫有「交往受阻、回應」的字樣。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老師先出示兩組**給學生看,期間不作任何評價。(或放一段錄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是怎樣的。)請學生作出評價,可從以下幾方面作記錄:

年齡、個性特徵、愛好特長、學習經歷、社會地位、道德水準、家庭背景。

請學生交流對**上人物的評價,老師介紹**上人物的實際情況。請學生對比自己的觀察與老師講的實際情況有何不同。請學生談感想,引出造成差異的原因之一是「首因效應」。

二.心心相約

1.我的看法和他人的看法有哪些異同點。

2.回憶並交流進入高一時,同學間第一次見面彼此留下的印象,然後這種印象經過多長時間才有了改變,比較當初和現在的不同評價。

3.匯報交流:請學生著重談如何運用第一印象的效應來為自已建立形象,應注意哪些因素,進行經驗分享。

三.教師小結

鮑達列夫等人實驗結果表明,有50%的被試能憑第一印象正確估計人的基本職業種類,有78%被試能憑第一印象正確估計其與他人的關係,極少數的人能在第一次交往中了解對方的個性特點。同時他還詢問了七十人(退休者、工人、大學生、中學生)其中九人指出,方下巴的人強壯有力,十七人認為,寬額頭是智慧型的象徵,三人確認粗硬的頭髮說明性格倔強,十四人覺得豐滿的人各善,五人證明說矮個子的人愛發號施令,精力旺盛。

第一印象有乙個先入為主的作用,它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主要是憑藉個人經驗作出判斷,他會影響我們對乙個人的評價,因此我們在交往中應考慮這種第一印象的不可靠性,同時也正因為有了第一印象,可充分利用這種心理效應為自己在交往中建立乙個良好的開端。

四.主題活動:「雙贏」的溝通

師:理解是溝通的基礎,表達是溝通的紐帶,在日常生活中與周圍人交往難免會產生磨擦、衝突,結果卻是兩敗俱傷,一方嚴重受挫,另一方看似佔了上風,卻也筋疲力盡,我們能否用一種雙贏的溝通方法,來進行我們的人際交往。

記憶的密碼

裡博在 記憶的疾病 1881 一書中提出,記憶的逐步喪失遵循一定規律 從不穩定的近事記憶向穩定的遠期記憶發展。這一規律,被稱為裡博定律。從一定程度上說,隨著記憶的逐漸積累,記憶本身也在發生著變化。每回憶一次,我們都會把這次回憶紡織進其他記憶網路中去。於是,這個網路會變得越來越密實,記憶也就會越來越牢...

破譯萬達成功的秘訣

5月25日,大連高新萬達廣場盛大開業。全天30萬的客流,日後平均每天超6位數的客流量,萬達廣場每天都在用資料重新整理著大連商業史上的記錄,一次又一次的創造著大連商業奇蹟。一 萬達廣場成功關鍵在於軟實力 萬達廣場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麼?也許有人會說 是快速複製 是訂單式地產 城市綜合體 是頂級的建築設計...

夏的密碼作文

夏的密碼作文 知了一鳴,沉睡的夏就開始甦醒了,玉蘭 木槿 茉莉都綻放鬥艷,開得甚是熱鬧。而直至萬物歡騰時,梔子才睜開眼,把孕育了乙個冬天的美麗與芳香暈開,不鬧不爭,雖說沉默,但總是遠遠地就能嗅到那一絲清新,香而不膩。順著馨香,才會找到躲在綠葉叢中那一抹靜謐的潔白,便會覺得,這種純淨,最是能配上那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