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與文藝美學相通的探索

2023-01-19 22:36:05 字數 5362 閱讀 5382

作者:王世德

一、禪宗精神與文藝美學的相通

近年來,已出現了一些研究和論述佛教和禪宗對文藝美學的影響的論著(注:例如有曾祖蔭的《中國佛教與美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出版;王海林的《佛教美學》,安徽文藝出版社,2023年出版;高長江的《禪宗與藝術審美》吉林大學出版社,2023年出版;黃河濤的《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商務印書館,2023年出版;丁明夷、刑軍的《佛教藝術百問》,中國建設出版社,2023年出版;陳聿東的《佛教與雕塑藝術》,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等。),研究了審美的妙悟、虛靜、言意、境界、形象、靜觀、直覺、想象、頓悟、靈感等以及禪宗對山水詩畫、古窟雕塑藝術、建築藝術等的美學影響。

本文試圖對禪宗在本體論、方**上給美學有何啟發、對我們建立和發展文藝美學有何重要幫助等問題作一些探索。

禪宗的本體,可說是一種無本體的「本體」。它否定了傳統哲學中作為終極實在的本體。它的宗旨是「識心見性」,「見性成佛」。

它的思維方式是般若直覺,直指自心,只能默契、頓悟、內證、自照,不能將其物件化。相反,它還將佛變成一種只可內證、默契的個人體驗式的頓悟自心。它又反對空談心性,反對捨棄感性以求精神淨化的「坐忘」和「玄談」。

它主張在感性經驗中直接實現超越和提公升。懷海說「即此用,離此用」,慧能說「擔水弄柴,皆有妙道」。它勘破了例如道家的「道」和儒家的「仁」那樣派生萬物的「本體」,破除了種種物質束縛和精神枷鎖,解構了「法執我執」,要求「平常心」做到「本來無窒礙」,「隨處任方園」。

它認為「本來無一物」,否定了終極存在的本體。它破除了虛假觀念和虛假原則,否定了無法抽象回答的假問題,而追求心性的自由解放。

禪宗思想體系中最主要的核心是心性論。禪宗精神就是超越精神,超越現實的物質和精神束縛,追求在現實感性平常生活中實現心靈解放與思想自由。這也可以說是它沒有本體的「本體。

」這種精神,與儒家的「率性而行」、道家的「自然無為」是有相通之處的。它與存在主義說的「純粹內在意識的不證自明性」,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說的「人應詩意地棲居於大地」,與分析哲學家維根斯坦說的「對於人所不能說者,人必須沉默」等,也是有相通之處的。

禪,是梵語「禪那」(dhyāna)的簡稱,鳩摩羅什譯作「思維修」,是一種運用思維活動的修持方法。玄奘譯作「靜慮」。禪,要求清除私心雜念,專注一境,守意修定,以定發慧,以慧資定,定慧雙修,達到「涅pán@①」。

它又破又立:破除煩惱束縛,立得心性解放,使以求得「聖道」。

禪宗要求在感性現實生活中,瞬間剎那,頓悟「真如」本性,達到「涅pán@①」,意為「無為」、「圓寂」,這是一種無欲念、無塵染、無物我、超越時空、剎那永恆、澄明解脫的境界。它可在生時或死後達到,即「有餘涅pán@①」和「無餘涅pán@①」。「有餘涅pán@①」是已滅生死之因,但作為前世惑業造成的果報身即肉體還在,人仍然活在世上,人仍有思慮。

它繼續發展為「無餘涅pán@①」,不僅滅掉生死之果,肉身不存,思慮也無。佛教認為,人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般若心經》說: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一種本體的「空」。「空」在具象之中,又超於具象之外。

著名**《紅樓夢》中是有這種「色空」觀念的美學影響的。

再如王維的詩《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鳥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就是一種空靈寧靜的境界;它通過具體形象的描寫,抒發了空靈的心境,達到了對宇廟本體的感悟,在剎那瞬間頓悟到無限永恆。詩人去物無慾以空心,「胸中廓然無一物,然後煙雲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注:

李日華:《恬致堂集·書畫譜》。)因為「外清眼境,內淨心塵」(注:

梁鬥齋:《淨業賦》。),才能「體素儲潔,乘月返真」(注: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因為詩人「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注: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去除了見道明性的障礙,就達到了無利害的空達的靈心。瞬間頓悟直覺自由解脫的心性,這就是嚴羽《淪浪詩話》總結的「妙悟」論的美學核心。

神宗與詩學、美學的「妙悟」目的與原則不同:一為悟空,一為審美;禪不在言,詩不離言;禪去情,詩貴有情。但,追求妙悟自由解放,則是相通與一致的。

所以又有人說:「捨筏登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注:

王漁洋:《帶經堂詩話》。)

臨濟宗的祖師黃檗希運說:「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唯此一心即是佛,……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

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

」(注:《傳心法要》。)這就是永恆與無限的本源的清淨心。

它要通過「息念忘慮」去達到、去頓悟。離此根本,求諸外物外法,都不能悟得「真如」。

詩道要求妙悟,也要求外去物累和功利物慾,內心無障礙,空靈自由,虛靜意清,專注凝神,待時機成熟,自然頓悟,暢神抒懷,神超形越,任性適情,有凌雲意,與自然渾然合一,思與境偕,英華外發。「臨春風,思浩蕩」(注:王微:

《敘畫》。),「萬趣融其神思」(注:宗炳:

《畫山水序》。),「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注:笪重光:

《畫筌》。)這正如瑞士思想家阿公尺爾說的:「一片自然風景是乙個心靈的境界。

」(注:轉引自《中國古代美學藝術**集》第28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

)這種境界,非人間所有,乃詩人遊心所在。詩人「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注:轉引自上書第20頁。

),神與物遊,「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注:《馬恩選集》第一卷第27頁。),「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注: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俯仰自得,遊心太玄」(注:嵇康:

《贈秀才入軍》。),「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注:沈括:

《夢溪筆談》。)。所以有人說:

「詩者,妙觀逸想之所寓也,豈可限以繩墨哉!」(注:惠洪:

《冷齋夜話》。)

陶淵明所以能「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注:元好問:《論詩絕句》。

),李白所以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垂衣貴清真」(注:《古風》第一。),韋應物、柳宗元以能「髮纖nóng@②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注: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都由於「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觀其氣貌,有似等閒不思而得,此高手也。」「真於情性,尚於作用,不顧詞采而風流自然」(注:

皎然《詩式·重意詩例·取境·文章宗旨》。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第32、30、90頁。

齊魯書社,2023年3月第一版。),「情性所至,妙不自尋,遇之自天,冷然希音」(注: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實境》。),「只取興會超妙」(注:王士禎:

《漁洋詩話》),都由於實現了生命的昇華和超越,超越了束縛和限制。這都是與神宗精神相通的。

二、禪宗在本體論、方**上對文藝美學的啟發

禪宗的本體論,認為最高存在的「本體」是「真如」;最真實不虛的、永恆的「佛性」就是眾生本有的「我心」。禪宗的方**,就是要求「直指心源」,頓悟一念。「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注:

《壇經》第17節。)不靠菩薩外力的救度,也無須離塵世,苦修行,而要靠「各於自身,自性自度」(注:《壇經》第21節。

)的頓悟未被汙染的清淨「本心」(注:《壇經》第31節。),靠「心開悟解」(注:

《壇經》第28節。)本淨的「真性」和「本性」(注:《壇經》第16節。

)禪宗,不論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注:《壇經》第17節。)。

「見本性不亂為禪」,「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注:《壇經》第19節。)。

排除一切計較、執著、煩惱的妄念和雜念,進入直覺的內省,參悟清淨的「本性」,這是「真如」的第一義。這是無限豐富的,不可言說的,非邏輯概念可以確定表述的,只能通過禪悟(靜慮、直覺)去直接體驗。

「妙悟要窮心路絕」(注:《大正藏》卷48《無門關》。),即杜絕一切愚迷心路。

「妙悟在於即真」(注:東晉僧肇:《涅pán@①無名論》。

),對待「真如」,要「真參實悟」。「真參就是要在不落言詮、尋思、擬議處用功;實悟,必須悟在無所得處」(注:正果《禪宗大意》九。

)。「真如」是「虛通寂靜,明妙安樂」的空無境界(注:唐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它不是絕對的空白,而是包容萬物,但又不是任何一物。

在哲學中,它類似於柏拉圖和黑格爾說的「理念」,把寓於個別單一之中的「普遍」與「理念」抽象成離開單一又與單一並列。妙悟,就是通過直覺頓悟,見性成佛,達到無念慮、無執著、無絆累、無法相的本心清淨境界,無限自由自如的精神境界。

靠直覺體驗去意會,不靠語言文字、邏輯概念去直說,才能感悟到無限豐富多彩、活潑流動、生機盎然的自由境界。「智與理冥,境與神會」,這就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注:《五燈會元》卷19;卷3《南嶽懷讓禪師》;卷1。

)。離開感覺體驗,任何邏輯說明、文字概念都不能讓人真正感受到水的冷暖。文藝要動人以情,離開形象直覺,任何文字概念邏輯直說都是無濟於事的。

文藝要讓人在動情的審美感染中悟得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決非侷限於認識所寫的文字表面內容。在這兩點上,它與禪宗是密切相通的。

我認為,禪宗給文藝美學最重要的啟發有兩點:

第一,文藝和審美的本體就是使人感悟到無限豐富、生氣流動、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產生靈府朗然、快感心悅、神愉、志暢的審美感受。它不同於禪宗的是,文藝表現的審美感情,背後有理性融鑄在其內;其中滲透交織著趣味、觀點、理想和意志等,並非空無一切。審美感情的源泉在於社會生活。

文藝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但,文藝審美同時又是超越物質功利欲求的。它不離感性生活,但又不是侷限於、停留於感性生活現象本身,又是要通過對感性生活現象的再體驗去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

這和禪宗不離「挑柴擔水」等感性生活,卻又不侷限、停留於此,而要體悟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是相通與一致的。

第二,這種精神境界,不是文字語言和邏輯概念所能直說的。按禪宗的話,就叫「說似一物即不中」(注:《五燈會元》卷19;卷3《南嶽懷讓禪師》;卷1。

)。所以,「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注:《五燈會元》卷19;卷3《南嶽懷讓禪師》;卷1。

)。如果把它直說成某一確定的概念,就會「死於句下」。

為什麼不能直說?康德說得好:「審美意會就是想象力裡的那一表象(意象)。

它生起許多思想,而沒有任何乙個特定(確定)的思想,即乙個概念,能與它相切合。因此,沒有言語能夠完全企及它,把它表達出來。」(注:

康德:《判斷力批判》上捲,第160頁。商務印書館。

)因此這種精神境界,只能通過飽含情鹹、並訴諸直覺體驗的形象體系,才能暗示、象徵、啟迪、感動接受者,使之感悟到形象體系蘊含的、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的「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言外的不盡之意」,誘導人們去尋求那包含有終極關懷意義的審美價值,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

禪宗與文藝有異有同。其差異顯:禪宗悟道捨筏,不要文字和形象。

文藝不能「得意忘形」。得意之時和之後,仍然欣嘗和回味其形象的美。「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還是有賴於這些形象的啟迪、誘導、傳達、暗示,永遠離不開文字、語言、線條、音響等構築的形象。

但,文藝與禪宗精神仍然有深刻的相通相同之處:都不能靠語言文字、邏輯概念直說,不能「死於句下」,不能侷限、停留於用耳目去直接感受音、線、形、字的表面,而必須用心去體驗、感悟音、線、形、字所構成的形象背後的「象外之象」,誘導人們去感悟那符合人的本性追求的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

文藝美學聽課心得

其實我當初選文藝美學是衝著 文藝 這兩個字去的,因為我喜歡 並且還會彈奏一種樂器。我以為這門課是類似文藝鑑賞的那種課,於是就選了。聽了一節課後我才發現,這是一門關於哲學的課。因為我是學理的,所以對哲學並不十分了解,只是很模糊的感覺哲學是研究人的存在 思維模式 意識形態和物質之間的關係的學科,哲學又可...

0027 文藝美學複習思考題中國傳媒

一 簡答題 1 西方文論的四個傳統是什麼?2 什麼是美的非功利性?3 審美想象的特點是什麼?4 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是什麼?5 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是什麼?6 美的特點是什麼?7 中國文論的傳統是什麼?8 讀者接受活動的性質是什麼?9 模仿說的內涵是什麼?10 意境的實質是什麼?11 中國讀者接...

2019文藝美學第一批次西大網路教育作業答案

西方古典時期的文學觀念總的來說有這樣幾個傳統 在文藝與世界的關係上形成了模仿 再現的傳統 在文藝與作家的關係上則是激情 天才的傳統 在文藝與讀者的關係上則形成了教化 愉悅的傳統 在文藝作品自身的審美形態上則形成了和諧 整一的美學傳統。正是這些傳統使得西方文藝呈現出自己獨特的風貌。1 文藝與世界 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