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邊的老人教案

2023-01-19 00:33:02 字數 4673 閱讀 5885

橋邊的老人教案知識與能力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作風格;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3.

能說出**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4.了解**的敘述腔調和速度控制。5.

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並能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過程與方法理解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2掌握**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一、敘述視角

(一)這篇**是由誰來講述的。由課文有關介紹推測身份:也許是個戰地記者,也許是與法西斯對立的陣營中的戰士,共和軍戰士。

「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麼地點。」 「那天是復活節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二)思考:由「我」來敘述這個故事好處和侷限各有哪些?

1、由「我」這個**中的人物來講述故事,給我們一種親身經歷的感覺,有很強的真實感、親切感。2、由「我」來講述故事,故事的每乙個環節都是「現在進行時」,正在發生的事,彷彿一篇來自戰場的報道,乙個真實的特寫,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有所期待,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3、避免作者的介入,顯得比較客觀。

侷限是由「我」來講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內容是有限的,比如這個老人的身份、他的經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容呈現出來。

小結:這種由故事中的乙個人物來講述故事的視角便是有限視角,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最常用第一人稱。

(三)**還有一種視角就是全知視角。全知視角的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全部的細節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 多用第三人稱。

請看莫泊桑《項鍊》中的乙個片段:

她也是乙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象由於命運的差錯,生在乙個小職員的家裡。她沒有陪嫁的資產,也沒有什麼法子讓乙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最後只得跟教育部的乙個小書記結了婚。

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

但有時全知視角也用「我」來敘述,如伍爾芙的《牆上的斑點》,作者對視角不做限制,我彷彿就是上帝,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就是全部的世界,顯得非常主觀。作者在舞台上盡情表演,毫不介意暴露自己。

作者海明威卻是用有限視角來敘述故事部分情節,隱藏了一些內容,躲在幕後,生怕被發現,使得敘述簡潔。而相比之下《牆上的斑點》則繁複得多。如果說伍爾芙偏愛敘述的「加法」的話,海明威則更愛「減法」。

二、品析對話——**的主要情節由對話構成,讓我們在細讀主體部分(對話部分),看看作者那些地方是敘述的「減法」,在「減法」中作者隱藏了什麼

1、對話成為推動敘述的主要力量。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對話: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從聖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並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後乙個離開聖卡洛斯的。」

這一句接一句,彷彿踏實堅定的腳步,將我們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簡單高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心理。老人提到故鄉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凶險的處境並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告訴我們他是多麼愛他生活的家園;熱愛故鄉,因為故鄉有他溫暖的回憶,包括這些動物的回憶。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後離開的這個細節,者隱藏的是:老人因為戰爭,不得不離開,最後才離開是因為實在不捨,但是讓自己心愛的動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殘又是多麼無奈、被迫和悲哀。「微笑」「最後」「只得」——對故鄉的熱愛,被迫離開的不捨和無奈。

愈是平靜,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

這篇**的人物幾乎原地不動,除了對話沒有其他動作;**的情節也非常簡單,它的展開主要借助人物對話。

2、對話看似簡潔,卻蘊涵大量的資訊。如:

「什麼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隻山羊,乙隻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老人對動物如數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

這番話語共出現兩次,討論:這裡是敘述的「減法」還是「加法」?

——**全篇簡潔,惜墨如金,這裡卻反覆提及另外幾隻動物的危險,好像用了「加法」,其實依然是「減法」。因為在這簡單的疑問背後深深隱藏著老人對動物的同情、擔憂,老人「沒家」,也就意味著沒有親人,那些動物是與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戰爭來了,人們自顧自的逃離,動物是最無助的,被人們拋棄在戰火中。

討論:這位老人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以自保,為何還念念不忘他的那幾隻動物?

在老人眼中,動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是一樣可貴的,老人博大的愛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與殘害生命的戰爭形成了鮮明對比。生命何其可貴,戰爭多麼殘酷!

思考:「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這個「只是」意味深長。這裡交織著一種「怨」與「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動物,招誰了惹誰了?為什麼要毀了這一切?在這個「只是」中隱藏著的是對戰爭的控訴。

3、對話設計富有張力。

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彷彿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文中「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

思考;明知此處即將成為戰場,老人為什麼始終沒有動身?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那兒,我沒熟人,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

對於乙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慾望自然減退,以至於可置生死於度外。

總結:通過以上閱讀和討論,我們知道作者的敘述是一種「減法」,隱去了一些內容,力求簡潔明快,這正是作者「冰山理論」的表現。海明威曾在《午後之死》中提出: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浬移動很莊嚴巨集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來,能為讀者感受到的。

」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他認為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與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涵隱藏起來。其實,作者的寫作的「減法」正是要求我們讀者做好閱讀的「加法」:

一切被省略的東西都是可以聯接和彌補的。讀者既可以從「我」的角度體驗故事,也可以發揮想象,推測每乙個人物的心理,讀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斷,極大地豐富故事的內容。這是現代**對我們讀者提出的要求。

(對於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幹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創作後,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藻。 )

**中的我 「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度時,老人的敷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捱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士,關注戰鬥任務,最多也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爭,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我 「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隆拿的卡車就等於要留在戰場上了,而此時,最後的大車也即將駛離。末尾處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實際意味著老人凶多吉少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被客觀地呈現出來,讓讀者憑藉**所透露地資訊推導出來。這也正體現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儘管如此,我們通過對有關戰爭的場面描寫和與老人的談話以及催促老人離開這些細節,還是可以看出,「我」是對老人同情的,對戰爭厭惡的。

「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乙個人物、乙個觀察者,並沒有發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

三、老人形象 1、文中刻畫的橋邊的老人是乙個怎樣的形象?試加以分析。

文中刻畫了乙個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熱愛自己的家鄉,,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他心地善良,充滿愛心。

敵人入侵,他不得不逃離家鄉,但一直牽掛他養的那幾隻動物,對這幾隻動物能否避過戰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關心政治,他不理解敵人為什麼會入侵自己的家鄉,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之情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四、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與同學一起思考、討論:

短篇**不可能像長篇**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乙個小角度、乙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橋邊的老人》實在是一篇小品:僅由一幅畫面、一段對話構成,格局之小,筆法之簡練,,但《橋邊的老人》彷彿乙個小小的視窗,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火紛飛的年代裡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通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爭形成鮮明的對比。

五開頭結尾1①**第一段交待了哪些內容?——主人公及故事發生的環境②幾乎一景一筆,對老人著重筆 ,與下文的過渡,與結尾照應。2、結尾的表達作用:

①交待故事的結局②點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圍,烘托心境④象徵手法,暗示中心。

六**的藝術特色:語言簡約,不事渲染,淡化主觀色彩;但包蘊豐富的內容,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寓意含蓄深遠,冰山理論。

七、課後作業: 以「那天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邊聲聲叫喚」為開頭寫一段文字,敘述力求簡潔且有豐富的內蘊。

《橋邊的老人》教學反思高二邢衝雲

在情境創設中,利用相關 和 直觀地讓學生看到了戰爭的殘酷,有助於學生理解文字主旨,也容易落實情感價值目標2.深入 中,抓住細節分析人物內心世界,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雖然只分析了兩段對話,但是花的時間比較長。這樣做主要在於引導學生採用涵詠積累的方式仔細揣摩人物內心,並借助介入閱讀的方式來理解人物。在此...

《巨翅老人》教案

二 把握 情節 按情節發展可分為三個部分。學生交流,為了課堂教學的方便,明確統一下來 第一部分 1 2段 寫巨翅老人降落人間。第二部分 3 12段 寫鎮子裡的人們對巨翅老人的態度。第三部分 13 14段 寫巨翅老人飛離鎮子。三 巨翅老人形象分析 1 巨翅老人的形貌特點是怎樣的?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找到...

老人和海鷗的故事教案設計

人教版第八冊 老人和海鷗的故事 教學設計 湖南省衡東縣紅坪學校戴思君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剖析理解,體味人鷗深情.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人與動物的真情,感受人與動物的和諧美.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重點詞句,揣摩理解,感悟人與動物的深厚情誼.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