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說史整理

2023-01-18 08:06:04 字數 4626 閱讀 8331

威廉·配第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政治經濟學之父」。代表作:《賦稅論》。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配第接受培根、霍布斯等人的進步哲學思想,並用於經濟問題的分析,把研究物件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還經常運用統計和數學方法來研究經濟問題。

價值理論。他第一次有意識的把商品價值的源泉歸於勞動,從而奠定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他區分了自然價值、自然**、政治**和真正的市場**。

他認識到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分配理論。他認為工資取決於維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地租是農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費用以後的餘額,實際上他說的地租就是剩餘價值。

從地租引出利息,考察了級差地租的兩種形態。

經濟增長理論。「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事生產性勞動的人數是一國財富增長的主要因素。賦稅對國家增進財富有正反面影響。

魁奈重農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作:《經濟表》。

提出「純產品」學說,實際始重農學派的剩餘價值理論,始重農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魁奈認為財富是能滿足人們需要而又具有出賣價值的物質產品,但財富又不是在流通中由賤買貴賣增加的,他認為農業生產的剩餘產品就是純產品。純產品的創造是財富的增加。

在工業生產中,沒有純產品出現。所以農業是提供財富的唯一源泉。

「自然秩序」。同自然界一樣,人類社會中也存在著由上帝安排的、合乎理性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秩序」。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就是在於闡明自然規律,使人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唯一途徑就是,廢除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實行經濟自由。

魁奈把社會分為生產階級、不生產階級、土地所有階級。

《經濟表》。分析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用**說明乙個國家每年的總產品怎樣在這三個階級之間流通,怎樣為每年的再生產服務。 年預付和原預付的區別。

經濟政策和主張。①發展大農業經濟。②整頓稅收,實行只有土地所有者階級徵收一種單一的地租稅。③改革**政策。發展農業和自由**的措施及主張。

亞當·斯密代表作:《國富論》,《道德情操論》

方**。歸納法與演繹法並用。歸納法,外在的方法;演繹法,內在的方法。是他幾乎所有經濟範疇都帶上了二重性。

價值與貨幣理論。明確區分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①確認勞動是一切商品價值的源泉,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

②是商品所能購買或所能支配的勞動決定價值。商品價值決定於可以買到商品的活勞動量。③「工資、利潤和地租構成價值」(斯密教條)

工資與剩餘價值理論(分配理論)。具有二重性。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

①把平均工資叫做「工資的自然**」,及維持工人本人及其家屬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或**。既認為工資是勞動創造的勞動者的勞動收入,又認為工資是勞動的自然**。②第一種利潤論,從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利潤是勞動對原材料所增加的價值部分扣除工資以後的餘額,被資本家無償占有。

第二種利潤論從三種收入決定價值出發,斷言利潤是資本家墊支資本的自然報酬,是價值的源泉之一,認為利潤率下降的原因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不是斯密的話)。③地租史勞動產品或其價值的一部分;是使用土地的代價;是商品價值的源泉之一;是一種壟斷**;是自然力的產品。

(多重性) 生產勞動與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生產勞動是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非生產勞動不創造剩餘價值。 經濟自由與國際**理論。

使用「經濟人」的假設,咱沒「看不見的手」的巨大作用,主張建立符合自然的秩序,既符合客觀規律發展的社會秩序。需要排除任何人為干預而實行自由競爭和自由放任。

在國際**上,主張自由的發展對外**,反對壟斷和政策限制政策,認為絕對優勢是形成國際分工和國際**的根本依據。

大衛·李嘉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全社會產品在土地所有者、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之間分配的法則。

研究方法。始終一貫的堅持抽象法。

價值理論。肯定斯密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並認識到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批評斯密樹立了兩個價值標準尺度(價值為所耗費勞動時間;為該商品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批評斯密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

李嘉圖把商品分為兩類(由稀少性決定的和有人類勞動決定的),指出不同性質勞動在決定價值上的意義,把決定商品價值的勞動歸為最差條件下的勞動。初步區分了價值和交換價值。

分配理論。①工資。勞動的自然**(勞動自然**:

是勞動者基本上能夠生活下去,並不增不減的延續其後裔所必需的**)和市場**。混同勞動和勞動力。相對工資理論。

相對工資下降的趨勢,對剩餘價值研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②利潤。追逐利潤是資本主義企業進行生產的動機與目的。

利潤具有雙重含義(是剩餘價值與全部墊支資本之比;是剩餘價值)。李嘉圖只與工資相對應分析利潤,實際以利潤名義分析剩餘價值。把商品全部價值分為利潤、工資兩部分,斷定利潤變化取決於工資變化,方向相反,勞動生產率是利潤變化的最終原因,忽略了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③地租。對級差地租進行分析。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認為地租是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毀的生產力而付給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產品。

地租的存在是由於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別。

資本主義執行機制。①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社會行為的動機與目的,「看不見的手」引導這個社會前進。②發展資本主義必須以資本積累為條件(增加收入,減少消費)。

認為乙個國家的實際利益是以純收入多少來衡量的。國家財富的增加通過:一、用更多的收入來維持生產性勞動。

二、使等量勞動的生產效率增大。③資本主義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自由**對提高利潤率的作用。

比較優勢原理:在自由**下,各國生產條件最好的產品,這種產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別國的成本絕對的低,只要在本國各種產品中和與其他產品比較相對的低就可以進行交換,雙方都可以得到較多的利益。

西斯蒙第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小資產階級、經濟浪漫主義者。代表作:《政治經濟學新原理》。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反對者。

物件。西斯蒙第批評只把財富作為研究物件的英國古典經濟學,提出研究人的物質福利和幸福,同時把國家作為研究和經濟實踐活動的主體,反對自由競爭和自由放任。

價值學說。對古典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財富是勞動創造的,物品的交換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而且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生產勞動和非必要勞動的區分。斯密的擁護者。

再生產和經濟危機理論。①資本和收入。從消費是目的,消費先於生產的前提出發。

分析資本和收入的區別、聯絡。②生產和消費。消費起者決定作用,也可以看作是收入決定生產。

③經濟危機理論。根據收入決定生產觀點,年收入的總量必須用來交換年生產的總量,如果年收入的總量不能購買全部年生產的總量,生產超過收入或消費,這種矛盾的發展就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消費不足,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

小生產者、工人收入和消費萎縮;追求利潤的生產無限擴張;不公平分配制度是財產集中到少數人手中。 社會改革設想。

馬爾薩斯英國庸俗經濟學創始人。代表作:《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①人口按幾何級數增加,生產資料按算術級數增加,人口增加必然大大超過生產資料的增加。②通過道德抑制控制人口增加。

③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貧窮和罪惡是人口規律作用的結果,財產私有制是限制人口增加的最有效方法。通過人口規律證明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這種永恆的人口規律作用所形成的最好的制度。

價值論。繼承了亞當·斯密以購買勞動決定價值和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反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 利潤論。利潤是國民收入中歸於資本家的部分。(****商品所得來的)

地租論。地租是產品總**中扣除工資和利潤的剩餘部分,是對地主占有土地肥力的報酬,是自然對人類的賜予,地租產生的三原因:土地能生產出維持耕種者需要更多的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能創造出自身需求;肥沃土地希缺性。

地租**四原因:資本積累是利潤下降;人口增加使工資下降;農業改良是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產品**因需求增加而**。地租增加是社會繁榮進步的標誌,地主獲取地租是合理的。

危機論(有效需求不足)。批評把商品交換簡化成物物交換。認為利潤是在交換中產生的,支付這部分的只是提出對物質產品的需求、而不直接參與產品供給的人,如果不能維持足夠的這類非生產性消費者(地主階級收入不足,消費不足),就會出現經濟危機。

這是為地主階級辯護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機論。

讓·薩伊法國庸俗經濟學的創始人。代表作《政治經濟學概論》 把斯密的理論條理化和系統化,創立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第乙個較為系統的庸俗理論體系。稱為「科學王子」和斯密的「偉大繼承者」。

政治經濟學研究物件。薩伊區分了政治學和政治經濟學。認為前者是研究社會秩序所根據的原則,後者是研究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這就是所謂的「三分法」。

還把政治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相比擬,認為是實驗科學的一部分。財富是研究物件。

價值學說(效用價值論)。薩伊認為生產不創造物質,只創造效用。所謂的效用是指物品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力量(使用價值),它是物品價值的基礎。

薩伊認為勞動、資本和自然力(土地)是生產的三個要素,它們在生產中共同創造了效用,從而共同創造了價值。

分配理論。在效用價值論和生產三要素基礎上,薩伊認為勞動、資本和土地共同創造了價值,那麼這三種要素的所有者工人、資本家和地主就應該得到各自的報酬:工資、利息和地租,社會各階級的收入都有自己獨立的源泉,成為三位一體公式。

薩義用利息和企業主收入來代替利潤。

銷售理論。薩伊認為產品的銷售是產品與產品的交換,認為在產品換錢、錢換產品的過程中,貨幣只起瞬間作用,交換結束時總是一種產品交換成另一種產品。所以,在交換中,賣者同樣是其他商品的買者,供給會創造需求,整個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一定相等。

產品過剩的經濟危機不可能發生。市場上有時會出現某產品的滯銷,這是暫時的,自由競爭會自動調節,使各種產品的供求趨於平衡,得出四個結論:生產越多銷路越快;乙個企業成功可以幫助其他企業達到成功;進口國外商品不會損害國內的生產;僅僅鼓勵消費無益與商業,重要的是激勵生產。

巨集觀經濟學說課方法分析

巨集觀經濟學說課方法分析本文簡介 摘要 說課作為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前,將結合了教學物件 教學資源等因素而對所教學內容的前瞻性思考 規劃等拿出來與同行交流的教學工作形式,越來越多地被使用到大學教學中,包括職教本科財經類課程教學交流活動中。本文結合職教本科巨集觀經濟學 國民收入決定與乘數理論 一節的說課...

管理經濟學 2628 整理

管理經濟學 緒論 p3 管理經濟學的物件和任務 一 管理經濟學的研究物件,以及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p3 p4 識記 答 管理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把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和經濟分析方法應用於企業管理決策實踐的學科。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把企業作為研究物件,都研究企業的行為。為了...

金融經濟學整理版

1 套利均衡定價的法則是什麼?通過市場上其他資產的 來推斷某一資產的 其前提條件是均衡的 市場不應當存在套利的機會。2 金融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不確定性條件下經濟主體跨期資源配置的行為決策 作為經濟主體跨期資源配置行為決策結果的金融市場整體行為,即資產定價和衍生金融資產定價 金融資產 對經濟主體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