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亞春建構社群保障體系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理性選擇

2023-01-17 20:57:06 字數 5136 閱讀 5453

吉林農業大學蘭亞春

從社會保障的發展歷程上看,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都是由兩大主體構成,乙個是國家,乙個是民間團體,兩股力量共同防範社會風險、救助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的穩定。但是,兩種力量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我國市場經濟趨於形成,社會保障需求擴張與社會風險擴張並存的現實背景下,國家依據其權威性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又不能忽視民間社會保障力量補充作用。

**的責任是在最基本的層次上保障社會成員的生存需要。通過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等基礎保障制度的普及與完善來實現;但是,原則上保障水平要偏低些,保證不受經濟波動影響。在國力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全民性的福利專案。

根據社會保障需求情況,調動和扶持民間力量參與到社會保障事業中來,將民間社會的一些具有社會保障功能的機構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將福利服務和社會保險的社會化管理等保障內容轉移給民間保障組織,**提供扶持、指導。

如果說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執行的安全網的話,那麼,**首先應該做的是架構好最基本的結構框架,要確保筋骨結實牢固。民間保障組織的作用是使安全網充實細密。

社群就是具有多種社會保障功能的社會實體。通過社群保障體系建構,完善社群保障功能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結構,彌補國家保障能力缺失,增強社會整體保障實力的明智選擇。

一、建構社群保障體系的現實背景與理論依據

(一)經濟轉軌加大了社會保障壓力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結構快速分化,社會轉型加速,相應的社會問題增多,使城市居民及其家庭同整個社會乃至**,產生了一致的社會保障需求,致使社會保障壓力增大。具體表現為:

1、社會保障需求擴大

1 目前,中國的貧困人口按照保守估計在2.2億人以上:農村有1.

5億貧困人口(其中3000萬為赤貧人口),城市有3000萬以上貧困人口,農民工當中有4000萬以上的貧困人口。農民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群體,在社會改革中,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社會底層,整體性地弱勢化。這麼龐大的社會群體的生活與權益的改善與提高,要求社會保障能力的提高。

2 城市中下崗、失業人口劇增,導致城市貧困人口迅速增加。在城市中,就業是居民收入的主要**,失業意味著生活**的中斷,意味著生活將由此走向貧困。因此,城市貧困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更為迫切。

到2023年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而且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由減員增效而引發的下崗失業人員將繼續增多。同時,我國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在「十一五」前,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5200萬人,這些人口與下崗分流人員、失業人員和農村剩餘勞動力一起,給就業造成巨大壓力,也對社會保障事業提出了嚴峻挑戰。

3 人口老齡化趨勢,擴大了社會保障需求。人口的年齡結構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了一種新的變遷趨勢,即60-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公升高,這一趨勢被稱為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中國21世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

據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已達到8811萬,佔總人口的6、96%,按照國際標準,我國很快將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且中國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快,,到本世紀30年代,將是我國老齡化高峰時期,屆時每四個人中就有乙個老人,而且,由於我國實行計畫生育政策,那時將會形成乙個人負擔兩代人的養老問題,而且還要考慮自身養老問題,這些無疑將加重社會保障負擔。並且我國老齡化伴隨高齡化特徵,這勢必導致住房、醫療、養老等贍養老人方面的費用增加,擴大了對社會保障的整體需求。

2、社會保障制度嚴重滯後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建國以後逐步建立形成的。在建國初期,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促進社會穩定起了重大而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以後,社會保障制度作了適當調整,但仍帶有計畫經濟的烙印,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難以完成保障發展經濟、深化改革、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使命,其問題主要在於:

(1)保障制度覆蓋面小。社會保障的物件應該是全體社會成員,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範圍內起到社會穩定機制的作用。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一些專案覆蓋範圍僅限城市中的國家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而城市中的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業人員,還有佔全國人口80%以上的農村人口和鄉鎮企業人口,基本上全部游離於制度之外。

如此龐大的群體缺乏社會保障,不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2)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不規範。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缺乏統一性、整體性與規範性。**部門、人事部門、民政部門、財政部門、工會、企業等都參與管理,其結果是管理與決策難以協調統一,掣肘了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3)社會保障**籌集使用機制不健全。由於我國**在歷史上沒有對全民的社會保障作過統籌規劃,也沒有相應的積累資金,現收現支,因而社會保障**籌集壓力重,支付缺口大。保險**收支矛盾突出,面臨資金不足的壓力,特別是養老保險費徵繳收入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金支付,使養老金缺口越來越大,而且資金**渠道單一,多元化籌資途徑尚未制度化。

社會保障金在使用上擠占、挪用現象嚴重。

3、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社會社會保障體系,處於殘缺、雜亂、欠整合的多元化狀態,其特徵是:其一,社會保障主體多元化,由國家單一主體向國家、單位、社群、個人(家庭)多主體共同承辦轉變。其二,社會保障層次多元化,一改舊有社會保障的統一高福利,而是按待遇水平劃分出最低待遇、基本待遇和補充待遇三個層次。

其三,社會保障內容多元化,在國家原規定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安置四大專案的基礎上,增加了社會互助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具體的保障專案在不斷出現,社會保障內容在向更寬泛的人性化方向發展。其四,社會保障範圍在擴大,由按所有制覆蓋向不分所有制的全覆蓋發展。其五,地域化保障模式出現,社會保障突破一元化的國家統一模式,各地區從自己的經濟發展水平出發,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地域化的保障模式。

如「特區保障模式」、「蘇南保障模式」、「寧波保障模式」等等。這種地域化的保障模式的出現為社群保障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實證依據。

4、社會個體成員的社會保障意識不強

計畫經濟時期人們習慣了「國家保障」模式,國家不僅負責制定有關社會保障的各項改革法規,而且還要負責社會保障的全部費用。人們一旦就業,便永久性地享受各種保障。這種完全國家包攬的社會保障,淡化了社會個體成員自我保障意識,造成整體社會保障意識淡漠,影響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形成,社會風險因素增多,國家在社會保障中只是主體之一,不能包攬太多,個體成員繼續抱著依賴心理而不居安思危的話,將會增大個體與社會風險,不利於社會安全與和諧。

目前這種多元化的社會保障模式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但是,其基本格局仍帶有計畫經濟體制的烙印,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呈現出雜亂的非規範性特點。各部門社會保障制度以機械的方式聚合,運做起來弊端很多,主要表現為:

其一,管理制度缺乏整合、管理體制分散、政出多門,造成改革與管理的摩擦與矛盾,相互掣肘現象嚴重。其二,國家包攬過多,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相脫節。其三,社會化程度低,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不到位。

其四,社會保障範圍覆蓋有限等等。

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執行中的各種弊端,以及社會發展對社會保障的需求,都強烈要求創新社會保障體系,使社會保障成為乙個整合的有機系統,以滿足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的要求。

(二)國家與社會分離,社群作為基層社會實體,其社會保障功能凸現

隨著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分離,社會自主空間加大。在城市社會中,國家或單位不再是社會保障的唯一主體,社群,作為一種結構完整的社會組織體系,一種地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在工業社會中,雖然已不再是原始首屬關係的地域性社群,但仍然是乙個依託地域紐帶而形成的社會公共福利單元。人們的社會福利是離不開社群的,多元化社會保障體制也離不開社群這個重要載體與支柱,社群在實現人性關懷,提供社會公共服務方面,有著**、市場和其他社會組織無法替代的功能。

在社會保障管理與服務社會化的過程中,社群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已經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依託地和運作平台。尤其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引發的種種城市問題,致使社會保障需求加大。而且在家庭保障功能不斷弱化,單位保障不斷瓦解,國家性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社會保障意識淡薄的情況下,社群成為解決上述矛盾的最佳載體。

隨著城市社群建設的不斷發展成熟,社群逐漸完善成為結構完整、功能齊全的社會實體,社群的社會保障功能將更加突出。並將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保障的重要實現形式。

1、社群具有多種社會保障功能。社群保障即是社群的社會保障功能。社群作為基層社會實體,是國家與社會關係分離後,社會空間中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它不同於目標和功能單一的其它社會組織,而是乙個結構完整、功能齊全的自組織系統,乙個微型社會。

它可以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再就業培訓與安置、社會福利與救濟、社會救助、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社會低保的管理與發放等多方面功能。這些功能,有的是社會保障內容,有的與社會保障密切相關。而且,隨著社會自主空間的擴大,社群組織的蓬勃發展,社群保障設施的完善,社群保障機構的增多,社群的社會保障功能將進一步完善。

從結構功能角度分析,社群組織的發展為社群保障提供了穩定的組織保證。

2、市場經濟的建立,為社群保障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需求空間。計畫經濟時期,社會保障以國家為主體,通過單位組織實施保障。社會組織及個人在此領域不作為,也缺乏作為的理念與作為的制度支援。

其結果使國家或單位難堪其負。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單位人」的社會化,社會組織及個人可作為空間擴大,社會保障主體增多,為社群保障體系的創立奠定了社會基礎。社群日漸成為社會保障的操作載體,承擔著大量社會保障的管理與服務職能。

3、社群作為地域社會能夠滿足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市場經濟促成了鮮明的社會分層,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多樣化社會保障需求形成。加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域差異因原有的文化差異、民族差異與新產生的經濟差異相結合而較以前擴大,要滿足不同地區的社會保障目標及程度不同的多樣化需求,只有允許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社會文化方式並存。

而只有社群化社會保障,才能同時兼顧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保障與一元化的最低生活保障。以經濟有效的資源籌集和使用方式,較低的**投入,獲得較高的社會生活保障質量。

4、我國傳統文化精神為完善社群保障功能奠定了深厚而堅實的文化基礎。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慈悲」、「仁愛」、「和諧」、「包容」、「誠信」、「樂施」等文化傳統,在現代人們的精神領域仍具有根深蒂固的位置,為完善社群保障功能奠定了深厚而堅實的文化基礎。此外,近二十年的社群建設經驗,使相關的政策法規逐漸成熟,為社群保障體系的形成,提供了穩定的政策依據。

5、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趨勢與改革目標決定社群保障將成為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保障的發展趨勢是,社會保障體系必須真正獨立於企事業之外,企事業單位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不再承擔發放社會保險金和管理社會保障物件的日常工作;社會基本保障的標準必須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個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由近及遠,首先完善現行的三條社會保障線,即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社會化,社會保障物件與企業事業單位脫鉤,由社群組織統一管理,社會保險金實行社會化發放,大力加強社群服務組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社群服務功能;健全社會保障**監管和保值增值機制;逐步建設社會保障體系資訊網路;加快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由此趨勢,社會保障將不再以企業事業單位作為唯一的實施基礎,而新的實施載體是社群。

如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保障制度對於提高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發展也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時期,雖然整體經濟執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會就業 養老等問題也日趨突出,社會不穩定的風險也在增加。因此,構建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現行社會保障政策已成為當務...

關於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探析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農民工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新成員,是推動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主要力量,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軍,目前我國農民工共有2.5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搞好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工作,維護這一越來越...

暑期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調查報告

第七 您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了嗎 第八 您對農村養老問題有什麼看法 第九 您希望我們的 接下再為該體系做些什麼 我們深入農家看農村養老制度 二 調查內容 7月15日,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來在xx市xx縣xx鄉xx村的診所內,採訪了該診所僅有的一位醫生,在談話中我們了解到本村村民絕大多數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