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制度變遷的路徑與成效

2023-01-16 23:57:04 字數 1501 閱讀 6352

作者:韓喜平楊藝

**:《求是學刊》2023年第04期

摘要:制度變遷對農業經濟發展會產生深刻的影響。生產領域中以明晰產權為核心的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等制度創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流通領域中以市場化改革為主的制度創新,為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創造了乙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分配領域中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為主的制度創新,提高了農民收入,為農村社會進步和國民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生產; 流通; 分配; 農村改革; 制度變遷

作者簡介:韓喜平(1965—),男,內蒙古巴彥淖爾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農村經濟學研究;楊藝(1962—),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從事農村經濟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504(2009)04-0050-05收稿日期:2009-04-11

中國的改革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23年的133.6元增加到2023年的4140.

4元,平均每年增加138元,按可比**計算,年均增長7.1%。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改革的成功具有示範意義。

農村改革的歷程和發展成就可以從多方面總結,從制度變遷的角度,我們在認識到農村改革是乙個系統工程的基礎上,把這個系統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要求分為生產、交換、分配等環節時看到,在生產領域,明晰產權的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調動了主體活力;在交換領域,市場化改革有效地調節了供求,優化了資源配置;在分配領域,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生產領域:明晰產權的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調動主體活力

2023年之前,我國農村實行以「一大二公」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在這一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都歸集體所有,作為直接生產者的農民沒有任何土地產權,分配中存在著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傾向,農業生產效率極其低下,當時全國1/3的人溫飽問題沒有解決,吃飯問題成為最緊迫的大事。2023年底,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冒著風險,率先實現了包產到戶,其他各省紛紛效仿,**在1982、1983和2023年相繼發布了三個1號檔案,肯定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這一制度迅速在全國普遍推廣,到2023年底,全國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已達99.5%,其中實行包乾到戶的生產隊佔97.

8%,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首先在生產領域中發生了以家庭承包經營制為主的制度變遷,引起長期停滯的農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大幅度增產。1978—2023年,中國農業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長速度,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見圖1)。

經濟學家運用不同的方法測算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創新的制度效用,林毅夫教授運用生產函式得出的結論是,家庭承包制改革使1978—2023年農業產出增長了46.89%。麥克公尺倫等利用丹尼森式增長測算得出的結果是,家庭承包制使農業總要素生產率增長78%,使農業產出率增長67%。

文貫中使用供給函式方法估出的資料是,家庭承包制使生產率增長31%,使總產出增長51%。詹森認為,1979—2023年生產的增長,有50%源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包括人力資本在內的各種要素投入的更好利用[2]。

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原因分析

作者 延麗珍馮新新 財經界 學術版 2016年第07期摘要 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 改革開放 的偉大國策之後,不斷從國外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現階段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全面解決,開始更多的關注到相關社會制度方面的建設,養老保險制度作為近些年來在我國社會發展中非常...

近代中國農村信用社的制度變遷

作者 肖冬華 金融教學與研究 2014年第04期摘 要 近代中國產生了極具現代意義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 農村信用合作社,並形成頗具聲勢的農村信用合作運動。1923 1927年,由於北洋 實力孱弱,農村信用合作社自誕生即陷於私立秩序狀態,農村信用社無序發展 1927 1937年,因南京國民 監管制度的逐...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內生性」意識形態分析

作者 王冉 現代經濟資訊 2017年第07期 摘要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文化背景以中國古老傳統文化中的 家庭意識 宗族意識和 均平思想 為主要內容,這些傳統的文化思想成為引導中國農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主要內容,成為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遷的 內生性 意識形態引導。關鍵詞 農村土地制度 制度變遷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