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市金融中心建立模式與路徑選擇

2023-01-16 15:09:02 字數 1003 閱讀 7672

摘要:本文以重慶、成都、西安、昆明4個金融中心為例,探索出其金融中心的建立模式——「經濟推動」與「政策推動」共同作用,金融中心的建設應遵循「省內的金融中心——省際的金融聯動中心——西部區域金融中心」這一循序漸進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金融中心;建立模式;路徑選擇

一、引言

金融中心的建設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且相互制約的。設施完備、市場健全、資金活躍、資訊便捷、服務高效、機構集中的區域金融中心能夠有效地加速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反地,當某一區域金融環境受到金融制約時,同樣也制約著該地區的經濟水平的健康發展。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逐步深入,如何借助金融中心的建設協調我國西部地區金融業不平衡的現狀,促進經濟金融環境的和諧發展與各地區的平衡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乙個重要問題。

因此,探索西部城市金融中心建立模式與路徑選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is-lm」模型說明了「供給引導」理論與「需求跟隨」理論,最終探索出西部四市金融中心的建立模式——將「經濟推動」與「政策推動」兩種力量相結合,以「政策推動」為主導、「經濟推動」提供輔助作用的模式建立金融中心。而金融中心的建設路徑則應遵循「省內的金融中心——省際的金融聯動中心——西部區域金融中心」這一循序漸進的發展路徑。

二、文獻綜述

以法蘭克福為例來展開對國際金融中心的研究,認為外部規模經濟對金融中心未來體系的構造起著重要作用,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他進一步得出結論,路徑依賴及其相關概念作為乙個有用的工具可以描述積聚的軌跡,從而使規模經濟效應得以充分發揮。taylor等通過對倫敦金融服務業集群的實證研究,指出高質量的金融人力資源、消費者和**者三者關係的地方化對金融服務企業的創新和產品服務的傳遞至關重要。王傳輝首先比較分析了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兩種模式:

國家建設模式和自然形成模式的,針對我國金融中心的發展現狀確定了我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和提出了提高我國金融中心競爭力水平的建議。王力、黃育華等考察國際金融金融中心的歷史演變,指出供給因素、歷史因素和城市因素以及維護金融中心穩定發展的地方**公共政策的作用力共同推動了金融中心的發展。高洪民研究了後危機時代國際金融中心可能的發展趨勢,認為金融體系極化效應的強化是當代金融中心競爭的顯著特徵。

試論中國亚细安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

作者 李勁 商情 2013年第03期 摘要 基於金融地理相關理論,本文認為中國亚细安金融市場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建立中國亚细安區域金融中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中國亚细安區域金融中心應具備的職能,討論了中國亚细安如何為建立區域金融中心準備條件,然後進行了建設中國亚细安區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最後指...

長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設視野中金融人才培養

摘要 重慶長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設需要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高校不僅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改變,還要整合校內外的金融資源,為金融業輸送各種型別的高階金融人才。同時建議由 部門牽頭成立金融人才資料庫,運用市場機制調節金融人才供求關係。關鍵詞 金融中心高校市場機制 1 長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設中的金融人才需求 2...

《杭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規劃》專題研究初稿通過院內會審

發表時間 2008年02月18日 07 052008年2月14日,經濟研究所承擔的 杭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規劃 專題研究報告初稿進行了院內會審。朱師鈞副院長 紐健副院長 符文偉副總經濟師,以及發展研究部和專案一部等部門的負責人及業務骨幹參加了會議。杭州市 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孟繁明及其銀行保險處 綜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