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適時候停一停了

2023-01-15 03:24:04 字數 1730 閱讀 3359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都市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的標配了,在不知不覺中,智慧型手機已經深深的侵入我生活中的每乙個環節。無聊時看著手機;走路時看著手機;坐在沙發上看著手機;坐車時看著手機;躺在床上看著手機;帶孩子時看著手機……

」。那個時候我們把合肥大小景點都去轉了個遍。

遙想當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而今,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又加上了智慧型手機。詩和遠方的田野,已經完全被我們遺忘。

你有多久沒有用心抬頭看看蔚藍的天空,遠眺大自然的美麗……,大自然有安撫人心的力量,舉目遠眺,能使我們卸下一身疲憊,讓心靈回歸自然。

然而現實生活中,智慧型手機卻慢慢的侵蝕著這種心靈的平靜。如果天天抱著手機,電磁訊號也會天天折磨我們的腦神經,更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所以晚上休息時,盡量把手機放遠一點,不要放在枕頭下面。

說起智慧型手機,不能不提**和**朋友圈。一開始是**非常火,但隨著**推出以後,人們對**朋友圈的關注程度已經全面超越**微博。我也是其中之一的典型使用者,但現在用著用著,我又把**朋友圈入口給關閉了,偶爾還看起了**微博。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細想起來,使我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 **朋友圈已經變成菜市場,嘈雜不堪,很少能獲取到啟發思考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祥林嫂式感嘆和各種生活曬。

朋友圈剛出現時,極大的吸引著人的好奇心理。因為以前想了解生活圈中的泛朋友時,跟本沒有辦法實現,要想了解朋友們平時在幹啥,只能通過打**的方式,因此,朋友圈極大的解決了這一難題。還有另外一層原因,朋友圈還滿足了人們各種曬的慾望。

一種自我宣告的形式極大的滿足了這部份人的需求。正因如此,朋友圈的火熱程度後來居上,居然遠遠的超過了**微博。

但緊接著問題就來了,一開始是新鮮的,時間一久,就都有厭煩的時候。更為主要的是這個朋友圈是乙個人真實生活的網路版,有人總結生活就是油鹽柴公尺醬醋茶,於是朋友圈就熱鬧了。

昨天乙個人心情不高興,發表一點牢騷和感慨;

今天乙個人看到篇文章不錯,轉了乙份雞湯;

明天乙個人開始做生意,於是有了微商;

後天乙個人為了加強業務,於是開始宣傳產品;

再後來,幫我投個票唄;

再後來,幫我點個贊唄;

……這時,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朋友圈只是你乙個泛朋友的社交平台,而這個平台是在不斷的消耗著你的精力,消耗著你的能量,而且還在不斷的腐蝕著心靈的閑靜。

余光中先生說:」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來的,惟獨文化是閒出來的。」閒暇生活,可以將腳步慢下來,一切自然而然,遵循生命的規律,仰望星空,去思索,去歸納,去托物,記下來,成為文化符號;其實,忙閒無關緊要,關鍵是不是心閒;最忙的人,心能空下來,忙中有閒,忙裡會閒。

二、 真正值得我們關心家人和朋友都不是通過**朋友圈。

因為有了**,朋友日漸增多,都已經是幾百人的朋友圈了,更有甚者已經是上千人。現在回頭仔細想想朋友圈,你的真正朋友,你的家人,有幾個人在你的朋友圈?

再問一句,我們是通過朋友圈和這些真正值得我們關心家人和朋友來加強聯絡的嗎?

我們會私聊,不是通過朋友圈;

我們會打**,不是通過朋友圈;

我們會小群聊,不是通過朋友圈;

我們會約在一起,不是通過朋友圈;

我們會回家,不是通過朋友圈

真正值得我們關心家人和朋友是我們真正的財富,是我們患難時的依靠;是我們開懷時,真心站在你身邊鼓掌的;我們小驕傲時,真正提點我們的人。

未了,想說句,我們需要把時間和精力多留給我們真正需要關心的家人和朋友。多留點時間給爸媽,多留點時間給愛人,多留點時間給孩子,多留點時間給自己,讓自己有更強的動力去遠航。

**朋友圈是時候適當停一停了。

你在「朋友圈」嗎

微信誕生於2011年。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目前,微信已經有超過6億使用者,成了亞洲最大的移動即時通訊軟體。對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瀏覽微信 朋友圈 不僅是生活中的一劑 調味品 也逐漸成了精神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看誰在 玩,誰吃了什麼美食,誰讀了哪些好文字 這些事情本身不是太有意思,當它們事關...

朋友圈集讚活動方案

3 好感度的提公升 與使用者是一種平等地 地交流,易獲得使用者的好感。六 活動流程 推廣軟文參考 1 商家介紹,資訊。菜品和環境 為主 2 活動時間 商家自定。xx商家準備了xx,先 贊 先得!4 領獎位址 商家自定 前期準備 1 撰寫好推廣的軟文,上傳至平台,形成鏈結。2 確定活動規則,例如 集滿...

合作共贏 打造協同育人「朋友圈」

作者 張磊馬建斌張富偉 今日教育 2015年第04期 鏡頭一 下午三點,重慶主城某小學校門外,站滿了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遠遠看去,這群人中,還有一撥特殊的人,他們舉著 xx作業輔導班 的牌子,迎接即將去他們那裡寫作業的孩子們。像這樣大大小小的課後輔導機構,在城市的很多小區周邊已經比較普遍。孩子放學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