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社會學緯度探析

2023-01-12 18:24:02 字數 4922 閱讀 9831

內容摘要:伴隨進城農民工的增多,農民工子女也已構成了乙個龐大的特殊群體,在我國傳統的二元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教育體制滯後、農民工在城市沒有被容納的大社會背景下,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現狀令人堪憂、因此用社會學的緯度來分析這一現狀、並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是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社會學緯度

我國自2023年以來,尤其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進城農民以每年1.2千萬的速度遞增,且逐漸由單身進城向家庭化方向轉變,[1]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開始突出,這一特殊群體的公平教育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保障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不僅是乙個文明社會公正的體現,也是提高我國人民整體文化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

要改變當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不公待遇,防止其輸在起跑線上,就應改從根本上賦予其真正的市民待遇。

一、 城市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現狀

據2023年統計公報顯示,全國人口中,流動人口為14735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4779萬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流動人口增加296萬人,跨省流動人口增加537萬人。[2] 隨著父母進城打工也漂入城市的孩子們,在社會物質富足、設施齊全的城市,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並不樂觀。

當然在**和國家的重視下,有關部門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民工子女的學習、生活狀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好轉,但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根據有關資料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現狀作一下簡要梳理。

(一)學校裝置簡陋

農民工子弟學校存在設施簡陋、環境差、安全隱患多等問題,辦學條件普遍較差,沒有正式的教室、桌子、椅子、黑板、照明設施,更不用說體育、**裝置,而且這些學校一般設在城鄉結合部,衛生條件一般很差,可以說與公辦學校有極大差距。有的學校甚至還戴著「非法」的帽子——沒有辦學許可證,經常不是被驅趕就是被關停。當然各地**對待這類學校的態度也不一樣,有的置之不理,有的寬容,有的支援,有的堅決取締。

很明顯,一些**的態度不利於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改善。

(二)師資條件差

農民工子女民辦學校最大的問題就是師資不足,好教師都會選擇有保障、體面、穩定的公辦學校,差的沒辦法只能留在民辦學校,有的甚至存在無證上崗的現象,個別民辦學校的教學質量實在令人堪憂,僅停留在識字、掃盲和託管的層次上。除此之外,教師隊伍也極不穩定。一些年輕的教師只是把民辦學校作為暫時的職業跳板,一有機會就會找其他適合的就業崗位,選擇跳槽。

老師的頻繁更換、不利於師生互動。這無疑給本來辦學條件就差的民辦學校雪上加霜。

(三)農民工子女不穩定的教育現狀

流動兒童不能適齡入學表現尤為突出,46%的6周歲兒童沒有入學接受教育;較高比例的流動兒童少年不能完整地接受義務教育,15.4%的流動兒童少年離開了學校。[3] 除此之外還時而出現民工子女輟學現象,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流動人口超過1.

2億,隨父母親進城的農民工子弟則有近2000萬。他們當中,失學率高達9.3%。

我國農民工的工作性質具有臨時性和非正規性,農民工的工作極不穩定,頻繁更換工作是常態。職業轉換頻率較高,住處經常變動,孩子無疑被迫轉向同一城市的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城市的學校,一是不利於學校的管理;二是違反了孩子的學習規律,孩子進入新的班級,總是要適應新的教學環境、新的同學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造成很大的不適應,直接影響了孩子以後的學業。

(三)在公辦學校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的心理狀況

農民工子女從農村長大,雖然貼近大自然、也有很多城市孩子所不具備的優點和經歷,但他們跟隨父母來到陌生的大城市、鄉村的一切都隨之遠去,自己心靈的好奇卻遇到了城市特有的冷漠;難改的鄉音被城市孩子譏笑;因生活拮据而省吃儉用被時尚的城市孩子看成老土、摳門;鄉村的狹窄視野與知識面影響了其與城市同齡孩子的交往;城市人對農民工的歧視不公平的轉嫁到這些無辜的孩子身上,甚至一些公立學校的老師也有此種觀念,老師具有特殊的身份,其態度會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成長和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農民工子女在公立學校受到的歧視無形中在其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陰影,產生心理反差、甚至自卑心理。

二、對此現狀的社會學緯度分析

c·賴特·公尺爾斯認為,對一社會現象的研究分析,不要僅僅沉迷乙個又乙個的小情境研究,要關注將各種情境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通過對這些大的結構的研究,選擇合適的情境以從事細節研究.並要從理解情境與結構間相互作用的角度進行研究。[4] p14-15 對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社會學緯度分析,尤其要注重這點,這一現象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要善於將其置於時代潮流及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社會的大結構中。

(一)農民工的非市民待遇

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期,是其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社會規範、建立基本人際關係以及做出最基本善惡區別和道德價值判斷的關鍵時期,從而為其下乙個階段的社會化打下乙個良好的基礎。因此這一階段社會化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明天。然而我國目前農民工子女在教育上卻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將會影響到其社會化的方方面面,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有可能會導致農民工子女成年後在心理和行為上有所缺陷。

而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難,受到城市人的歧視,歸根究底是源於農民工的非市民化,這種對農民工的歧視進而轉嫁到其子女身上,使得他們被排擠到城市社會的邊緣,得不到城市社會認可、最終導致在精神、文化層面不能融入主流社會,而農民工子女受教育難正是這種邊緣狀況的重要表現形式。接下來我們就從經濟、制度及文化層面來具體分析農民工子女教育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第一、戶籍制仍是其市民地位的制度屏障

在我國城市化程中,這一大批農民工特殊人群,已經基本或是完全擺脫了傳統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具有農村戶口、身份,他們是農村中的「精英」,卻從事著城鎮中最險、最苦、最累的職業。他們為所居住的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不能被之容納、游離於市民的各種福利待遇之外,被城市排擠為邊緣人、並逐漸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農民工子女因承襲父母的農民的戶口身份,受到城市人不公平的待遇,在夾縫中生存,沒有城市戶口意味著不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樣享受良好的教育。

因此戶籍成為「非所有權」式的、阻礙農民工子女享受城市教育根本的社會制度屏障。

第二、立足城市的根基——經濟層面受到的歧視

農民工的邊緣地位,導致他們在城市不能獲得平等的市民資格,他們與城鎮居民有著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的差異。而今處於社會轉型期,政治地位在社會分層作用逐漸弱化,經濟因素成為提公升社會層次的重要指標,而這個特殊群體從事著城市中最累、最苦、最險的工作,報酬卻低的可憐,且隨時受到被解聘的威脅,甚至工資被剋扣的不公正待遇。為了應付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補貼老家的生活、用在兒女教育上的資金是有限的,因此他們在城市中的經濟地位是很低的,這就使其及其子女失去了在城市立足的最基本的根基。

第三、文化、社會層面受到的非市民待遇

農民工及其子女和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在乙個城市,卻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城市中針對城鎮居民的完善的社會福利及保障對他們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沒有穩定的社會保障為其生活作後盾,加重了其生活的不穩定性。這一特殊階層雖生活在城市,但都保持著農村的生活習慣,由於本身文化素質不是很高,因此在現實生活與城市市民的交往中難免出現疏離現象,甚至遭到一些人的鄙視。我國《憲法》規定,每個學齡兒童都有接受9年義務教育的權利。

然而農民工子女經常面臨著無學可上的困境,即使條件好的可以進入公辦學校,也難免會受到老師和學生的不友好待遇,不能很好的和城市居民融洽相處。在農民工子女社會化的早期,遭遇這些不公平的市民待遇,會在其人格成長中落下深深的烙印。

(二)教育體制滯後

第一、「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教育體制

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仍然是以戶籍制為基礎的,在***領導下、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而且在義務教育上也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我國城市的義務教育由城市的**負責,而農村的教育一直都是主張「人民的教育人民辦」的政策,由老百姓自己掏腰包的教育附加費及縣鄉兩級財政撥一部分款項解決農村的義務教育問題。由於農民工及其子女畢竟是農村戶口、雖然來到城市工作生活,為城市做出巨大貢獻,盡了乙個市民應有的稅務責任,卻因戶口在原籍,流動的農民工子女大教育問題就出現真空地帶,享受不到城市孩子應有的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第二、依照戶籍、就近入學的原則

目前城鎮遵循,按照居住戶籍,就近入學的原則,而農民工一般都是農村戶籍,而且也沒有能力在城市內買到居住的房子,基本上集中的居住在郊區、城鄉結合部等生活居住環境比較差的地帶,因流動需要進入公辦學校的轉學卻面臨著城市的「擇校」交贊助費的不公平待遇,雖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下達政策,以流入地區**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依法保障流動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但農民工子女進公辦學校讀書的高收費的潛規則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

(三)民辦學校的不公平境遇

我國的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由於資金短缺,確實存在很多問題,辦學條件差、管理水平低、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及存在安全方面的隱患,這些也需焏待改善,但不可否認正是這些辦學條件簡陋、收費較低的民辦學校成為公辦學校的有力補充、解決了一大批流動人員子弟的上學難問題。然而一些教育主管部門有比較嚴重的城市本位觀念,不但不響應國家的政策、對這些學校進行財政補貼,改善教學環境、反而以地區、部門利益為重,動輒以辦學規模太小、條件太差等不合規範之理由將學校關閉、驅趕,不給予其合法的辦學地位,更談不上與公辦學校享受平等的優惠政策。主管部門的「一封了之」,全然不顧流離失所,無處上學的適齡農民工子女。

三、解決途徑

(一) 給農民工以市民待遇

福山引申黑格爾的觀點認為:「人和動物一樣,對食物、飲料、住所以及所有超出自我儲存所必需的但自己沒有的東西有自然的需求和慾望。但是,人與動物有著根本的區別,因為人對別人的慾望也有某種慾望,即人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特別是,人強烈要求獲得作為『人』的認可,即作為乙個具有一定價值和尊嚴的人而被認可。」[5] 因此要想改變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尷尬境地必須使其得到城市居民的認可、尊重,賦予其市民待遇。

第一、改變戶籍制度

農民工子女上學難,歸根結底是由現行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造成的。中國「二元」結構戶籍制度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也是城鄉資源享有權的憑證。因此戶籍制度成為農村人口向城鎮跨越的制約機制,農民工雖在城市默默奉獻、艱苦生活,但難以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待遇,就連自己孩子的基本的受教育權都得不到保障。

因此必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的戶籍制度、完善身份證管理制度,探索靈活的流動人口管理體制。農民只要在城市生活一段時間,就應有權申請所在城市的居民戶口,並且不止是形式上的戶口,關鍵是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包括醫療、衛生、保健、教育等公共福利設施和社會保障。《***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適當放寬農民工落戶條件;大城市要積極穩妥地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戶籍問題。

目前,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已有了好的開端,戶籍制度的改革也將為農民工子女的不義務教育掃清制度障礙。

關愛農民工子女計畫

關愛 留守兒童 農民工進城務工子女 和 特困生 工作計畫 為了更好地發揮學校的育人功能,深入推進留守兒童 農民工進城務工子女和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我校這三類學生的成長狀況及實際需要,特制定本計畫。1 工作目標 通過對這三類學生問題的調查 分析與研究,找到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計畫性地提出...

關愛農民工子女社會實踐活動

播種愛心 關愛農民工子女實踐隊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六月27號,天津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張洪磊,孔慶子,楊翟,張偉,曲常睿,李巨集劍,吳永強七名同學在天津市和平區哈密道小學展開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我們本著關愛農民工子女的宗旨,通關實踐之前的商討,確定了實踐的幾個要點.首先,我們在一起做了乙份關於調...

關愛農民工子女活動總結

捐一件童衣暖一片人心 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 2011 11 28 目錄1 活動概要 2 活動名稱 3 活動地點 4 活動時間 5 活動參加人員 6 活動流程 7 活動意義 8 不足之處 9 活動建議 1 活動概要 本次活動主要由我院青年志願者協會和校青年志願者協會,傳媒學院,文學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