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生態學 考試

2023-01-12 08:09:04 字數 4844 閱讀 6250

蓋亞假說:地球表面的溫度、酸鹼度、氧化還原電位勢及大氣的氣體構成等是由生命活動所控制並保持動態平衡,從而使得地球環境維持在適合於生物生存的狀態。

生境中光、溫度全球分布規律:

環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周圍一切的總和,包括空間以及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生存的各種因素。

小環境:指對生物有直接影響的鄰接環境。

大環境:指地區環境、地球環境和宇宙環境。

生境:所有生態因子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特定生物體或群體的棲息地的生態環境稱為生境。

光周期:植物的開化結果、落葉及休眠,動物的繁殖、冬眠、遷徙和換羽毛等,對日照長短的規律性變化的反應稱為光周期現象。

有效積溫:生物完成某個發育階段所需的總熱量。k=n(t-c) (式中k為有效積溫,n為發育時間,t為平均溫度,c為發育閾溫度)

阿倫規律:內溫動物身體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區有變小的趨勢。

貝格曼規律:內溫動物,在比較冷的氣候區,身體體積比較大,在比較暖的氣候區,身體體積比較小。

腐殖質:已死的生物體在土壤中經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機物質。

構件生物:受精卵首先發育成一結構單位或構件,然後發育成更多的構件,形成分支結構。構件發育的形式和時間是不可**的。

生物統計學:把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科學原理和方法應用於生物科學研究中數量資料的蒐集、整理和分析的科學。

最小可生存種群:種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時間的最小種群大小。

集合種群:指的是局域種群通過某種程度的個體遷移而連線在一起的區域種群。

生態入侵:由於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某種生物帶入適宜其棲息和繁衍的地區,其種群不斷擴大,分布區逐步穩定的擴充套件,這種過程成為生態入侵。

休眠:有機體在不利環境下所處的一種不活動的狀態。

滯育:昆蟲生長和發育過程中的暫時性停滯狀態。

種內關係:存在於生物種群內部個體間的相互關係。

種間關係:不同種群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競爭、捕食、互利共生等,是構成生物群落的基礎。

種間競爭:是指兩物種或更多物種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時而產生的相互競爭作用。

高斯假說:在乙個穩定環境內,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

生態位理論:是指每個物種所占有的物理空間,在群落中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係。

社會性寄生物:通過強迫其寄主動物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而獲利的寄生物。

共生:生物間密切聯絡、互有益處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互利共生:不同種兩個體間一種互惠關係,兩者相互有利,甚到達到彼此相互依賴的程度。

他感作用:也稱作異株克生,通常指一種植物通過向體外分泌代謝過程中的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

生物群落:在相同時間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種種群的集合。

生物多樣性:指生物中的多樣化和變異性以及物種生境的生態複雜性,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種及其組成的群落和生態系統。可分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過程,從生物定居開始直到形成穩定的群落為止。

原生演替:從原生裸地(從來沒有植物覆蓋或曾有植被存在過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段)開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從次生裸地(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有曾經生長的此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段)開始的演替。

演替等級:乙個關於演替原因和機制的等級概念框架。詳細的分析了演替的原因,並考慮了大部分因素,它有利於分析演替結果。

食物鏈:由於生物之間取食與被取食的關係而形成的鏈鎖狀順序結構。

食物網:不同的食物鏈間相互交叉而形成網狀結構。

生態危機:指由於人類盲目活動而導致區域性地區甚至整個生物圈結構和功能的失衡,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生態平衡:指生態系統通過發育和調節所達到的一種穩定狀況,它包括結構上的穩定、功能上的穩定和能量輸入、輸出上的穩定。

林德曼效應:是指n+1營養級所獲得的能量佔n營養級獲得能量之比,這是lindemans的經典能流研究所提出的,它相當於同化效率、生產效率和消費效率的乘積,即:

林德曼效率=(n+1)營養級攝取的食物/n營養級攝取的食物

熱力學第一定律:在自然界發生的所有現象中,能量既不能消失和不能憑空產生,它只能以嚴格的當量比例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

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封閉系統中,一切過程都伴隨著能量的改變,在能量的傳遞和轉化過程中,除了一部分可以繼續傳遞和作功的能量外,總有一部分不能繼續傳遞和作功,而是以熱的形式消散,這部分能量使系統的熵和無序性增加。

生態閾值:生態系統本身能抗禦外界干擾最大容量、恢復平衡狀態的的臨界限度。

氮迴圈:氮在大氣、土壤和生物體中遷移和轉化的往返過程。大氣是最大的氮氣(n2)庫,但一般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必須通過高能、生物和工業三個主要途徑固氮。

碳迴圈:綠色植物(生產者)在光合作用時從大氣中取得碳,合成醣類,然後經過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呼吸作用和殘體腐爛分解,碳又返回大氣的過程。

生物地球化學迴圈:化學物質在生物圈中的生物部分與非生命環境之間的轉移、轉化等往返過程。

生物小迴圈:生物圈內各種化學物質,通過傳輸介質大氣或水在植物-動物-土壤(微生物)之間所構成的迴圈過程。

水迴圈:大氣降水通過蒸發、蒸騰又進入大氣的往返過程。全球水迴圈是由太陽能驅動的,水是地球上一切物質迴圈和生命活動的介質,沒有水迴圈,生態系統就無法啟動,生命就會死亡。

再迴圈:進入分解者亞系統的有機物質也通過營養級而傳遞,但未利用物質﹑排出物和一些次級產物,又可以成為營養級的輸入再次被利用。

溫室效應: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通過對長波輻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熱能耗散,從而導致全球溫度增高的現象。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體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這些汙染物在體內積累,並通過食物鏈向下傳遞,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隨生物的營養級的公升高而公升高,使生物體內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濃度超過了環境中濃度的現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濃縮。

分子生態學:以分子遺傳為標誌研究和解決生態學與進化問題的一門分支學科。

遺傳漂變:所有有限大小的種群內基因頻率在世代間發生隨機變化的過程。

基因流:是指由於配子、個體或整個群體的擴散、遷移等原因導致乙個種群的基因進入到另乙個種群的基因庫,使接受這些基因的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改變。

遷移:動物週期性的長距離更換住處的現象,且通常是定向性和群體性的。

1.水體溫度的成層現象。

答:水體溫度的成層分布,於冬夏季節有明顯的不同。在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淡水湖中,冬天湖面為冰覆蓋,冰下水溫 0℃,隨水深增加,水溫逐漸增加到4℃,直到水底,即較冷的水位於較暖的水層之上。

隨季節轉變、日照增強,水面冰層融化,水面溫度上公升,一旦超過4℃,將停留在 4℃水的上面。低緯度地區的水溫也有成層現象,但不及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水體明顯。 雨季和乾季大致破壞了斜溫層,雨季引起表層水變涼,乾季導致表層水變暖。

海洋水溫的成層現象,僅出現在低緯度水域的全年和中緯度水域的夏季,兩極地區的海洋裡,自上而下全是冷水層。

2.鹽鹼土及其傷害。

答:鹽鹼土是鹽土和鹼土以及各種鹽化鹼化土的統稱。傷害:

①傷害根部組織,特別是根系;②由於過多鹽積累引起植物代謝混亂;③引起植物生理乾旱,植物易枯萎;④影響植物的營養狀況;⑤使土壤物理性質惡化,破壞土壤結構。

選擇和k-選擇。

答:①r-選擇特徵:快速發育,小型成體,數量多而個體小的後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週期。

特點:死亡率高,但高r值使其種群能迅速恢復,而且高擴散能力還可使其迅速離開惡化生境,有利於形成新物種。②k-選擇特這:

慢速發育,大型成體,數量少但體型大的後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長的世代週期。特點:種群競爭性強,數量穩定,一般穩定在k附近,大量死亡或導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較小,但一旦受危害造成種群數量下降,由於其r值低,種群恢復會比較困難。

4.種群數量變化的公式(種群生態分布)。

答:式中:x——樣方中某物種的個體數

f——含x個體樣方的出現頻率 n——樣本總數

若s2/m=0,屬均勻分布;若s2/m=1,屬隨機分布;若s2/m明顯大於1,屬成群分布。

5.種間競爭模型(lotka-vilterra模型)。

答:設n1和n2為兩物種的種群數量,k1、k2、r1和r2分別為兩種群環境容納量和種群增長率。①當k1〉k2/β,k2〈k1/α時,n1取勝,n2被排除。

②當k2〉k1/α,k1〈k2/β時,n2取勝,n1被排除。③當k1〉k2/β,k2〉k1/α時,兩條對角線相交,出現平衡點,但這樣的平衡是不穩定的。④當k1〈k2/β,k2〈k1/α時,兩條對角線相交,出現平衡點,平衡點是穩定的。

6.種群與密度無關和有關的數量模型。

答:⑴與密度無關:無限增長①離散增長模型:

nt+1 =λnt 直線增長;②連續增長模型:nt=n0ert 「j」型增長。⑵與密度有關:

dn/dt=rn(1-n/k) 「s」型增長(開始期、加速期、轉折期、減速期、飽和期)。

7.淡水動物對水的適應。

答:①淡水硬骨魚的腎發育完善,有發達的腎小球,濾過率高,一般沒有膀胱或膀胱很小。丟失的溶質可從食物中得到,而鰓能主動從周圍稀濃度溶液中攝取鹽離子,保證體內鹽離子平衡。

②水浮力支撐水生動物不需要四肢就能自由運動,很多水生魚類具有魚鰾,通過魚鰾充氣調節魚體的密度便於在水中上公升或下沉;哺乳動物肋骨無胸骨附著或無肋骨,避免肺受擠壓。③低氧耐受能力提高,增加了從水中提取氧的能力。

8.中度干涉理論及對生物保護的意義。

答:即中等程度的干擾能維持高多樣性。理由:

②如要保護自然界生物多樣性,就不要簡單地排除干擾,因為中度干擾能增加多樣性。干擾可能是產生多樣性的最有力手段之一。③群落中不斷出現斷層,新的演替,板塊狀的鑲嵌等等,都可能是產生和維持生態多樣性的有力手段。

9.生態系統的負反饋現象及其對生態平衡有的指導意義。

答:反饋就是系統的輸出變成了決定系統未來功能的輸入;負反饋就是控制可使系統保持穩定。因為地球和生物圈是乙個悠閒地系統,其空間、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應該考慮用負反饋來管理生物圈及其資源,使其成為能持久地為人類謀福利的系統。

由於生態系統有負反饋的自我調節機制,所以在通常情況下,生態系統能保持自身的生態平衡。

基礎生態學實習報告

一 實習人員 卜春友 趙俊 舒泰斌 湯偉 許輝雲 馮霞 負責人 劉勇 組長 二 實習時間 2010年12月21日 2010年12月22日 三 實習地點 民院後山馬尾松林與恩施鳳凰山 四 實習目的 1 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識,增強實習學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2 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實際操作動手能...

雙語生態學考試絕好

1.definitions community 群落 在特定空間下彼此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種的集合體。minimum area 最小面積 是指包含了群落大多數種類的最小空間,在該面積內群落的種類組成和一般結構特徵得以充分的表現。constructive species 建群種 對群落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

生態學複習

名詞解釋 1.生物圈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稱作生物圈。2.生態學 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這裡,生物包括動物 植物 微生物及人類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統,而環境則指生物生活其中的無機因素,生物因素和人類社會,即環境系統。3.生態學形成和發展的4個時期 生態學的萌芽時期,生態學的建立時期,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