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2022-12-28 14:45:05 字數 4425 閱讀 9614

——嘗試教學在等效平衡教學中的應用

一、案例背景

(一) 教學思路

新化學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即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教學方法上要努力改變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授知識 ,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掌握的化學知識和技能,更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變被動為主動學習,從而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 ,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而嘗試教學以其「先試後導、先學後教、先練後講」的模式,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探索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是被動吸收現成結論,而是乙個親自參與的、充實的、生動的思維過程和創造過程。

(二) 學情分析

化學平衡屬於化學理論知識,傳統的教學過程對學生來說顯得既枯燥,又困難,所以這一章節的學習一直是學生難過的乙個坎,尤其其中的等效平衡知識更是困難的部分。

其實高二的學生經過一年的高中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對理科學生來說,習題教學又是一種常見的,學生樂於接受的教學方法,而這部分知識最終也是靠習題來落實、深化、拓展的,因此本案例的教學形式為嘗試練習。

(三) 教學目標

1、掌握等效平衡的概念;了解等效平衡的三種情況;並能用等效平衡思路來解決相關問題

2、培養學生探索、嘗試解決 、反饋總結、創新應用等學習習慣,訓練問題研究的一般過程:問題—→假設—→驗證—→結論—→應用

3、使學生逐步形成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

二、案例描述

在學生學習了化學平衡特徵及影響因素等基本知識後,在複習平衡的可逆性時首先提出乙個思考題:

例1 等t、v條件下,對反應2so2(g)+o2(g) 2so3(g),已知開始時各物質的物質的量分別為2、1、0(mol),達平衡時n(so3)=a(mol),若始態改為0、0、2(mol),達新平衡時n(so3)=?

第一次嘗試學生表現非常成功。在學生開始興奮時提出第乙個變式

例2 若始態改為1、0.5、1(mol),達新平衡時n(so3)=?

第二次嘗試學生表現出有些受挫,開始思考。有些學生試探性回答:還是a?(他知道教師提出的兩個變式間應該有聯絡,這是他的投機!)

另有些學生在認真演算後,抬頭肯定地回答:是a!

似乎都得到了答案,但並非所有得出答案的學生都知道怎麼回事。這時教師因勢利導:例1中兩個不同始態下的相同平衡態在**?

始態就象是出發點,而終態就是終點,2、1、0與0、0、2就是兩個極點,兩個不同的始態無非是從不同的方向出發而已,所以都能到達同一終點,那麼1、0.5、1 在這個」行程」中處於怎樣的地位?

那些起先並不十分肯定的學生搶先回答:「是去終點的路上」。

教師緊接著提出下乙個要求:

誰能給出與上述三個始態有相同終態的其他一些始態?

學生回答踴躍。在學生給出了各種始態後,又提出乙個具有概括性的始態:

始態若為a、b、c,則a、b、c之間應具有的關係

學生開始又一次的嘗試。因為有前面給出的多組資料作依託,學生通過不斷地嘗試:假設——分析——否定前一次假設——新的假設 ……(很多學生開始得出的關係是a:

b=2:1,但0、0、2這種情況表明並非如此)

這期間教師作一些引導:首先肯定學生對a、b關係的歸納是有道理的,那麼a、c與b、c之間又會有怎樣的關係呢?

最後答案終於還是由學生得出。

這時學生已經非常興奮,並且很有些成功感,於是提出新的思考:

例3 若始態改為4、2、0(mol),達平衡時,n(so3)等於2amol嗎?

有些學生迷茫了 ……

有些學生在做比較:比較兩個不同的始態以及能得出2amol的前提。

這一次嘗試基本以失敗告終,但嘗試的過程給了學生揭示問題的迫切願望。在學生充滿積極的尋求答案的眼神下,教師給出了該問題所在:在同溫、同容條件下2、1、0與4、2、0這兩個始態的平衡是在相同條件下進行的嗎?

(其實壓強是不同的,所以不會有相同的終態。)那麼與2amol有怎樣的關係呢?這時提出「放縮法」這一思考方法,既解決時下的問題,又為後面作好鋪墊。

答案在師生共同的討論中得出。窮追不捨,繼續發問:

例4 若反應為h2(g)+i2(g2hi(g),又如何?

這一次嘗試因為有前車之鑑,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放縮法」,並且分析出兩個方程式的不同特點,得出2、1、0與4、2、0這兩個始態對等體積的反應而言是等效的。繼續乘勝追問:

例5 若條件改為等t、p又怎樣?

學生對等壓的理解需要教師作一定的提示,最後還是從「放縮法」進行分析,從而得出這種情況下的等效性。

到此,等效平衡的三種情況在學生的一步步嘗試中明朗了,這時教師只須順理成章地歸納總結。

其實等效平衡的話題還可以繼續:

如:將1molco和1molh2o(g)充入某固定容積的反應器中,在某條件下達到平衡:co+h2o(g) co2+h2,此時有2/3的co轉化為co2,在相同條件下,若將1molco2、1molh2和1molh2o(g)充入同一反應器中,當反應達到平衡後,混合氣體中co2的體積分數可能為:

a.22.2b.27.5c.33.3d.36.8%

如:容積相等的容器, 都進行下列反應co2+h2 h2o(氣)+co, 反應溫度相同, 但起始量不同, 甲:co2=h2=a mol ;乙:

co2=a mol,h2=2a mol ; 丙:co2=h2=h2o=a mol.丁:

co=h2o=amol,h2=0.5amol,戊:co2=h2=2a mol達平衡時, 容器內co的物質的量由大到小順序應是

如:有合成氨3h2+n22nh3 現有a、b、c、d四隻容器中,每個容器中有兩種操作,兩種操作分別達到平衡後,n2和nh3轉化率之和不為1的是(起始體積相同):

a.恆溫恆容:操作一:加1mol n2和3mol h2; 操作二:加2molnh3

b.恆溫恆壓:操作一:加1mol n2和3mol h2; 操作二:加2molnh3

c.恆溫恆容:操作一:加1mol n2和3mol h2; 操作二:加3molnh3

d.恆溫恆壓:操作一:加1mol n2和3mol h2; 操作二:加3molnh3

他們都是學生可以在嘗試中體會到的關於等效平衡的應用:利用等效平衡思路來考慮並非等效的狀態 ……

三、問題討論

45分鐘似乎過得太快,原本想在學生的熱情高漲中繼續一次次的嘗試,讓學生盡情地將等效平衡進行到底,無奈下課鈴聲已響,被開啟的思維通道似乎要暫時關閉,擔心的是下節課能繼續嗎?學生這節課的知識落實了嗎?這樣想來讓學生當主體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實踐的課堂教學45分鐘太短了!

效率與實效哪個更重要些?

……這章結束後,有學生對平衡教學的評價是:「沒有傳說中那麼難嘛!」

四、詮釋與研究

(一)嘗試教學理論的實質是讓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成功。"學會嘗試"就是相信學生、相信人有自我發展的巨大潛能。實際上,人天生就是乙個有個性、會思考、能追求的主體,關鍵是後天的開發,而並非是扼殺或使之退化,正因如此,就該讓學生去自我嘗試:

嘗試學習,嘗試成功,哪怕是嘗試失敗,而不能一切都由教師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因為不管結果怎樣,嘗試的過程是主動的、積極的、思維的,失敗的經歷給了他經驗,也賦予他追求成功的願望,事實表明學生嘗試失敗後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如上述案例中,第一次嘗試不成功的學生在教師引導後表現出的那份迫切,不正是他主動、積極學習的表現嗎?這時的知識獲得是具有長效性的。

正所謂「小孩學會走路前大人必須先放手」。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不僅是對學生自身潛能的開發,實際也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更是對學生主體性的認同。若「嘗試成功」則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傳統的教學理論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種認識過程,它注重對知識的 「接受」和「掌握」,較多關注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習過程本身所反映出來的更活躍、更有生命力、更有價值的東西,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的見解和問題,顯然這與創新為最終目的的現代教育理念已格格不入。現代教學課堂應為學生積極思維和探索創設豐富的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思考問題,讓學生能不斷地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課、學習,投入更多的研究過程,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掌握基本的知識要點,更能體會到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樂趣。

嘗試教學就是這樣一種教學,它注重過程,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注重直覺思維的訓練,教學經驗表明,學生本身有一種"不教自明"的直覺能力,嘗試練習正是直覺思維的執行過程。在學生努力想解決嘗試題的過程中,他會情不自禁地進行一番猜測、假設、嘗試,而嘗試、猜測、假設有著乙個共同的目的——創造,如上述案例中等效平衡的得出歸功於學生對變式的理解,對答案的猜測,在教師未講述前可以認為它是一種直覺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創造。綜合所述,嘗試教學是在研究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獲得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科學知識,進而依此為根據,培養學生**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和創造能力。

(三)教學是有目標的,嘗試教學也得遵循這一點。課堂上學生為主體,嘗試是學生的課堂行為,但行為還是有一定方向的,嘗試是為了解決問題,嘗試是為了成功,因此,嘗試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略:正如案例所述,教師須適時給予提示——幫助學生獲得嘗試成功;歸納總結——為新一輪,更高層次的嘗試作好鋪墊,並根據學生的反饋作題量以及難度的調控。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嘗試教學與現代課堂教學相得益彰,不僅在於它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更因為它的可操作性 。讓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靈活,更富於創造力。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教學設計

第一課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李梅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幫助學生知道生活中難免會有挫折與失敗,遇到挫折時要學會調適,培養學生不畏挫折 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能力目標 學會正視和直面身邊的一些困難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知識目標 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知道生活中難免...

第一單元1《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學情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高年級小學生的內心世界越來越豐富,開始出現一定的自我意識,他們對周圍的人 事也逐漸有了一定的思考,並形成相應的態度。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來看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在此階段,我們應幫助他們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的事,能夠既看到自己的長...

第一課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知道生活中難免會有挫折與失敗,遇到挫折時要學會調適,培養學生不畏挫折 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2 學會正視和直面身邊的一些困難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3 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教學重難點 1 幫助學生知道生活中難免會有挫折和失敗。培養學生不畏挫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