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名詞解釋

2022-12-26 22:09:05 字數 4512 閱讀 1068

施工縫【construction 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因設計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澆築而在先、後澆築的混凝土之間所形成的接縫。 施工縫並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縫」,它只是因後澆築混凝土超過初凝時間,而與先澆築的混凝土之間存在乙個結合面,該結合面就稱之為施工縫。

因混凝土先後澆注形成的結合面容易出現各種隱患及質量問題,因此,不同的結構工程對施工縫的處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縫為防止建築物各部分由於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房屋破壞所設定的垂直縫稱為沉降縫。當一幢建築物建造在不同土質且性質差別較大的地基上,或建築物相鄰部分的高度、荷載和結構形式差別較大,以及相鄰牆體基礎埋深相差懸殊時,為防止建築物出現不均勻沉降,以至發生錯動開裂,應在差異處設定貫通的垂直縫隙,將建築物劃分若干個可以自由沉降的獨立單元。沉降縫同伸縮縫的顯著區別在於沉降縫是從建築物基礎到屋頂全部貫通。

沉降縫寬度與地基性質和建築高度有關沉降縫的構造與伸縮縫基本相同,但蓋縫的作法,必須保證相鄰兩個獨立單元能自由沉降。

伸縮縫【expansion joint】指的是為適應材料脹縮變形對結構的影響而在結構中設定的間隙。

伸縮縫又稱溫度縫,是建築工程常用名詞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氣候變化而產生裂縫。其做法為:

沿建築物長度方向每隔一定距離預留縫隙,將建築物從屋頂、牆體、樓層等地面以上構件全部斷開,建築物基礎因其埋在地下受溫度變化影響小,不必斷開。伸縮縫的寬度一般為2厘公尺到3厘公尺,縫內填保溫材料,兩條伸縮縫的間距在建築結構規範中有明確規定。

後澆帶是由於建築各部分沉降不同,所以在施工時先留出一道縫,讓兩部分各自沉降,到沉降完畢後再將這條縫澆注,因為是後來澆注的,所以叫後澆帶。

施工縫和後澆帶在最後交付使用時是沒有的,伸縮縫則一直存在

建築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會產生變形,導致開裂甚至破壞。變形縫是針對這種情況而預留的構造縫。變形縫可分為伸縮縫、沉降縫、防震縫三種。

伸縮縫:建築構件因溫度和濕度等因素的變化會產生脹縮變形。為此,通常在建築物適當的部位設定豎縫,自基礎以上將房屋的牆體、樓板層、 屋頂等構件斷開,將建築物分離成幾個獨立的部分.

沉降縫:上部結構各部分之間,因層數差異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較大;或因地基壓縮性差異較大,總之一句話,可能使地基發生不均勻沉降時,需要設縫將結構分為幾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較均勻,避免在結構中產生額外的應力,該縫即稱之為「沉降縫」。

防震縫:它的設定目的是將大型建築物分隔為較小的部分,形成相對獨立的防震單元,避免因**造成建築物整體震動不協調,而產生破壞。

有很多建築物對這三種接縫進行了綜合考慮,即所謂的「三縫合一」。

概括如下:

施工縫:受到施工工藝的限制,按計畫中斷施工而形成的接縫,被稱為施工縫。混凝土結構由於分層澆築,在本層混凝土與上一層混凝土之間形成的縫隙,就是最常見的施工縫。

所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縫,而應該是乙個面;

伸縮縫:為克服過大的溫度應力而設定的縫,基礎可不斷開;

抗震縫:為使建築物較規則,以期有利於結構抗震而設定的縫,基礎可不斷開。

在抗震設防區,沉降縫和伸縮縫須滿足抗震縫要求。

沉降縫: 指同一建築物高低相差懸殊,上部荷載分布不均勻,或建在不同地基土壤上時,為避免不均勻沉降使牆體或其它結構部位開裂而設定的建築構造縫。沉降縫把建築物劃分成幾個段落,自成系統,從基礎、牆體、樓板到房頂各不連線。

縫寬一般為30~70公釐。將建築物或構築物從基礎至頂部完全分隔成段的豎直縫。藉以避免各段不均勻下沉而產生裂縫。

通常設定在建築高低、荷載或地基承載力差別很大的各部分之間,以及在新舊建築的聯接處。

為什麼要控制混凝土的含砂率?

混凝土的含砂率,是混凝土中砂的重量與砂石總重量之比。在確定混凝土配合比時,應選擇最優含砂率。

密實的混凝土應該是砂子填滿石子空隙,水泥漿包裹住砂石並填滿砂子的空隙,以達到最大密實度。若砂子過少,則石子空隙的一部分,將用水泥漿填充,這樣將增加水泥用量,是不經濟的;砂子過少,沒有足夠的砂漿對石子進行潤滑作用,勢必加大內摩擦,降低混凝土的流動性,造成操作困難。而且由於水泥砂漿的粘滯性降低,石子容易分離,造成離析現象。

但砂子過多,增大砂的表面積,就需要水泥漿包裹,同樣也要增大水泥用量。在施工中多用中、粗砂而不用細砂,就是因為細砂粒徑小而表面積大及含土量大的緣故。而且砂率過大粗骨料減少,還會引起混凝土強度降低。

合適的含砂率應是石子、砂、水泥漿互相填充,使混凝土既能達到最大密實度,又能保證最少的水泥用量。實踐證明,含砂率一般在30%~38%左右。但由於影響砂率的因素很多,需要根據石子的形狀、粒徑、孔隙率和砂子的品質及水灰比的大小、混凝土和易性等因素,進行試驗和調整,而不能僅靠計算來解決。

為什麼不能任意向混凝土裡加水?

混凝土在攪拌過程中加入的水量稱為拌和水,是按照配合比中的水灰比(指混凝土中水與水泥用量的重量比)計算得出的。拌和水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化合水,另一部分為自由水。化合水是水泥進行水化作用時所必須的水,要有足夠的化合水才能保證水泥顆粒的充分水解和水化,生成結晶和凝結,但這部分用水量是較少的,一般僅佔拌和水的四分之一。

其餘的水稱為自由水,自由水完全是為了滿足操作要求,即為保證混凝土的和易性、 落度等而多加入的水分。

化合水與水泥礦物質顆粒形成晶體和凝膠,將永存於混凝土內。而自由水卻隨著混凝土的養護和硬化過程逐漸蒸發,在混凝土內形成空隙,從而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實度和強度。混凝土中的自由越多,混凝土的密實度越差強度也就越低。

所以,配合比總的水灰比,應在保證必要工作度(用混凝土的坍落度進行控制)的條件下,達到最小的用水量。若為操作省力,拌製「稀軟」的混凝土攪拌時多加水或在已拌製好的混凝土內再加水,勢必增加混凝土內在空隙率,影響強度。在此情況下,只有加大水泥用量,才能保證規定的水灰比,但這就造成水泥的浪費。

所以,在混凝土規範裡,根據混凝土所處的環境條件,規定了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為減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又能滿足坍落要求,可在混凝土內摻加減水劑(詳見「25.用減水劑為什麼能節約水泥」),如上所述水泥水化作用的水僅佔拌合水用量的四分之一,用量很少,減水劑主要是彌補自由水減少的部分,所以摻用減水劑是在保證水化作用的前提下,滿足混凝土工作度的要求,而不降低混凝土的強度等級。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越大質量越好嗎?

正確的水泥用量必須保證兩點:

(1) 為保證混凝土的密實性,滿足其力學效能,水灰比不應超出規定的最大水灰比;

(2) 為保證混凝土的耐久性,不應低於規定的最小水泥用量。在一定的水灰比之下,多使用一些水泥,是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強度,但強度超出設計要求,無疑是一種浪費。而過多的增加水泥用量,適得其反,卻會帶來危害。

水泥加水拌和後,在空氣中硬化,其體積隨著水分的蒸發而收縮。水泥標號越高, 顆粒越細,用量越大,體積收縮越嚴重。這是由於水泥凝膠隨水分的減少,凝聚力的增加而引起的。

當水泥顆粒越細時,水解和水化充分,凝膠增多。當水泥用量大時,生成凝膠的數量多,所以凝聚力也大,收縮量也隨著增加。

水泥體積過大的收縮,將會造成混凝土的開裂,引起鋼筋鏽蝕,混凝土滲透性和構件繞度增大等弊病。

因此,在「規範」中規定混凝土最大水泥用量不宜大於550kg/m3.

為什麼拌製混凝土時砂石必須過秤?

目前,除一些重點工程後台上料採用自動秤量外,大部分工程仍採用手推車裝運砂石,長期沒有解決砂石過秤的問題。有的操作人員對過秤的道理不夠清楚,只圖省力,而不過秤是不對的。

配合比是按生料的重量計算。為保證用料的準確性,用料必須過秤,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為什麼配合比用重量比不用體積比?

有為什麼用料不允許採用所謂「標準車」的辦法?(「標準車」指按車稱料後,將料刮平,在車箱側面畫線標記,以後就以此線為準裝料的辦法)其主要原因是由於某些客觀因素,使體積和重量之間產生差異。如砂子的體積受含水率的影響較大時,同樣重量的砂子因含水率不同而體積不同。

當含水率較小時,體積隨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如含水率為5%~6%時,其體積約增加30%,這是由於砂粒表面包裹著水膜,具有表面張力,致使砂粒與砂粒之間不能緊緊靠在一起,從而增加裡砂的空隙率,致使體積膨脹。若繼續增大含水率,體積反而回縮,處於這種臨界狀態的砂的含水率,稱為「飽和麵乾」(見圖4)由此可見:

若按體積比用料,會出現很大差錯。

石子的體積受其顆粒外形、粒經、互相填充擠實等情況的影響甚大,尤其在受有振動(+如裝車、運輸等的振動)時最為顯著(見圖5)同眼重量的石子,當石子具有適宜的外形和粒經,石子間的空隙被填充密實時,空隙率小,體積也最小。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按體積計算配合比或按體積配製混凝土,都是不科學不可靠的,必須以重量為準,並做到車車過秤。

用減水劑為什麼能節約水泥?

目前工程中使用的減水劑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混凝土用水量,降低水灰比,節約單方水泥用量,並改善其和易性。實踐證實,使用減水劑在技術和經濟上取得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為什麼只用減水劑對混凝土能起到減水西歐愛國和節約水泥呢?

沒有摻用減水劑的混凝土,各種生料加水拌和後,水泥顆粒即被水墨包裹,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使矽酸鈣礦物質(主要成分是c3s和c2s)開始水解和水化,生成矽酸鈣水化物和ca(oh)2,這些新生物逐漸凝聚,而這種凝聚力遠遠大於水對水泥顆粒內部的浸潤能力,使水化和水解產生阻滯作用。新生物環繞於水泥顆粒周圍,縮小了水泥顆粒的水化表面和水化深度。實質上水泥顆粒內部已形成沒有水化的「核」,試驗證明,經水化的僅是水泥顆粒表面很微薄的一部分。

水泥顆粒最大粒徑約為88微m/(1微m=1/1000mm),平均粒徑約為30~40微m,各齡期水化深度如下:

齡期(d水化深度(微m)

0.48

72.60

285.37

150(5個月8.9

180(6個月5~15

建築名詞解釋

後澆帶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溫度 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範要求,在板 包括基礎底板 牆 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後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後澆帶是既可解決沉降差又可減少收縮應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應用...

建築材料名詞解釋

1.材料的空隙率 10111017 答案 材料空隙率是指散粒狀材料在堆積體積狀態下顆粒固體物質間空隙體積 開口孔隙與間隙之和 佔堆積體積的百分率。2.堆積密度 10111028 答案 堆積密度是指粉狀或粒狀材料在堆積狀態下單位體積的質量。3.材料的強度 10311019 答案 材料的強度是指材料在外...

建築施工名詞解釋複習大全

第2章樁基礎工程 1 樁基礎 是由沉入土中的樁和連線於樁頂的承臺共同組成,以承受上部結構重量的一種基礎形式 2 摩擦型樁 指在豎向極限荷載作用下,樁頂荷載全部或主要由樁側向阻力承受的樁 3 端承型樁 指在豎向極限荷載作用下,樁頂荷載全部或主要由樁端阻力承受的樁 4 最後貫入度 是指打樁時最後10擊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