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解釋一切的理論

2022-12-26 19:24:04 字數 2765 閱讀 6743

各種定律

我們都了解一些簡單而強大的定律,如物理學中的慣性定律、數字技術中的摩爾定律、管理學中的彼得定律。這類定律到底有多少種呢?依據《這解釋了一切:

深刻、優美、簡潔的世界執行理論》一書,至少有150個。

《前沿》雜誌的編輯約翰·布羅克曼說:「也許科學最大的快樂源自這樣的理論:它們能從乙個簡單原理中得出一些複雜謎題的答案。

人們說這些解釋很美。」《前沿》主要關注的是進化生物學、遺傳學、電腦科學、神經生理學、心理學、宇宙學和物理學領域的前沿,「深刻、簡潔、優美的解釋」也包括了哲學、經濟學、歷史學、語言學、人類行為等領域。「共同的主線是對多樣、複雜的一系列現象提出了乙個簡單的、並非顯而易見的猜想。

」在各種定律中,「鴿籠原理」得了兩票。這個原理很簡單:假如有一群鴿子要落在一片樹上,但鴿子比樹多。

那麼,當所有鴿子落下之後,至少有一棵樹上落了不止乙隻鴿子。這看上去是不言自明的,卻能得出怪異的、出人意料的結論,跟無限和多重宇宙扯上關係。

美國記者莫洛佐夫說,2023年,英國學者大衛·科林格里奇出版了《技術的社會控制》一書,他在書中闡述了「科林格里奇困境」(collingridge dilemma):技術的後果在其發展前期難以**,因為我們無法獲得關於其可能產生影響的足夠資訊,故雖可以控制,卻不知應該控制什麼;隨著技術的發展,當其佔據了生產和市場,所產生的影響逐漸明顯時,我們知道應該控制什麼了,卻往往很難對其控制。這個觀察結果能夠解釋許多困擾我們的道德和技術窘境。

150個答案中,有的充滿遊戲精神。《前沿》**的另一位創始人馬特森說,最簡潔的解釋是奧卡姆剃刀,為了遵循簡潔的原則,他只說了一句話:「保持簡單。

」作家道格拉斯·卡普蘭試**釋一種普遍現象:一年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兩次覺得似曾相識、一次覺得巧合的事件。「實際上,現實生活中幾乎從來不會發生巧合,它們太罕見,所以真正發生了之後才會令你難忘。

這讓人覺得,宇宙的本性就是盡可能地迴避巧合。宇宙討厭巧合,所以當巧合事件發生時,它一定是非常努力地逃出了系統。奇怪而有趣的是,似曾相識的事情的發生是有規律的,大約每半年一次,就像乙個充滿詩意的計時裝置,提醒我們自己還活著。

似曾相識事件背後的生物學原理也許可以歸結到大腦中某種神經元上,但這解釋不了它們為何存在。我覺得,它們好像是宇宙發出的乙個訊號,讓我們明白,我們的生命是獨特的,有意義的,發生於乙個時間跨度中。我們對宇宙有價值是因為,我們有知覺能力,我們詛咒和讚美永恆的自我意識。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雪莉·特克的回答更像是自己學術生涯的回顧。她說,上世紀70年代中期她在哈佛大學讀書時,老師用好幾節課講授了大衛·溫尼考特的「過渡客體」概念,指的是孩子小時候玩的絨毛玩具、他們最喜歡的枕頭之類的東西,孩子們把它們既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又當成外界的現實。在這個階段,孩子從感覺到跟母親身體的聯絡慢慢認識到自己是獨立存在。

過渡客體注定會被拋棄,但是又會在人的生命中留下印跡,會影響乙個人的審美體驗和創造樂趣的能力。過渡客體同時忠實於自我和他人,讓孩子明白外界客體很可愛。溫尼考特認為,我們在人生的所有階段都會繼續尋找體驗為既內在又外在於自我的客體。

我們會丟掉嬰兒毯,但是將繼續尋找能讓我們感到與之一體的東西,如藝術品、自然風景和性體驗。在研究人與電腦的關係時,特克想到,電腦也不只是工具,人們把它們體驗為自己的一部分。人們感到自己跟遊戲、一行行**、他們在虛擬世界的化身和他們的智慧型手機是一體的。

區別在於,經典的過渡客體會被丟棄,數字裝置卻不會被丟棄。我們將成為半機械人。

大千世界

《前沿》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宇宙學家和神經學家,但這次也有不少人文學科的教授登場。英國哲學家巴里·史密斯說,你問檸檬是快還是慢時,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是快。這是因為通感現象:

味道和形狀、聲音和視覺、聽覺和嗅覺之間的通感,比如用高低來描述情緒,使我們能用已經弄清的知覺來描述各種體驗。廣告人本能地知道並利用抽象形狀和特定產品、聲音和影象之間的通感現象,帶角的形狀令人想起汽水而不是純淨水,許多成功的公司的名字都以k而非s開頭。這些聯想造成的期待會決定我們的體驗。

英國哲學家格雷林最喜歡的簡潔、富有啟發的哲學理論是羅素的摹狀詞理論,它對日常語言的邏輯結構加以分析,解釋了為何「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子」是錯的,雖然「當今法國國王不是禿子」也令人感到彆扭。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員奧布里·德格雷說,最簡潔、最優美的解釋是羅爾斯提出的「反思的平衡」,講的是我們如何解決道德羅盤中的邏輯矛盾:通過普遍原則和特殊判斷之間的相互調整,達到一系列信念之間的平衡。

許多人首先解釋了乙個具體現象。比如美國哲學家丹尼爾·達內特解釋了為何有些海龜要遷徙。他聽說,有些海龜之所以在非洲海岸交配後,一路穿過南大西洋去南美下蛋,是因為最初,岡瓦那大陸剛開始解體(大約1億多年前),這些海龜只需要游過狹窄的海峽去下蛋,然後每一年它們都要游得更遠,最後它們要游過乙個大海才能下蛋。

一位應用數學家說,吉卜林記述過花豹身上的斑點是怎麼形成的。照此說,每一種動物的外形都需要用一篇故事來解釋,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用乙個簡單的統一的理論——反應擴散方程來解釋,它甚至能推斷,帶斑點的動物可能會有帶花紋的尾巴,帶花紋的動物卻不會有帶斑點的尾巴。

英國考古學家蒂莫西·泰勒說,古希臘人為何要在黑罐子上畫紅色的人物呢?為什麼不是畫白色、黃色、紫色或黑色的影象?他說,古希臘人這樣畫是為了模仿銀器上的金色圖案,模仿有錢人的銀器。

可笑的是,現在這種售價昂貴的罐子並不是古希臘人真正覺得有價值的東西,19世紀的拍賣行為了謀利有意製造了這種錯覺。

美國心理學家馬塞爾·金斯伯恩說,在密克羅尼亞的水域中,有一種吃小魚的大魚,住在洞中的小魚出來覓食時,大魚就去吃它們,但大魚還剛開始吃呢,小魚會立刻退回洞中。怎麼辦呢?大魚的做法是,當一群小魚出現時,它不急著去吃,而是很低地游過去,用身體擋住洞口。

這樣它就能從容進食了。「我們從中能學到的教訓是,為了得到乙個好主意,就不要急著採取容易、顯而易見但無效的做法,靜待自己想出更好的辦法。對新手來說,好主意好像很神奇,是理智的跳躍,但它往往是不斷拒絕誘人但令人誤入歧途的選擇的結果。」

一切為了發展,一切為了員工

目前,人才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企業主所重視,企業間的競爭焦點也從單純的產品競爭轉移到人才的競爭上來了。許多企業主為了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可謂是費盡心機 各顯其能。對企業高層管理者的這些做法與付出,雖然毋須置疑,但引進的人才是否如願以償 是否能達到自己的期望,很多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心中沒底...

高質量陪伴一切育兒理論的核心

6歲前孩子的教育,在很多人看來都很重要。如果你還在糾結,不知道究竟該用重視給孩子做規矩的科學育兒法還是重視滿足孩子需求的親密育兒法時,看看學者是怎麼說的吧。實驗發現,不論育兒科學如何發展,唯一被證明重要性的,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密的親子聯絡。有了這樣的經驗,會省去你育兒中的各種麻煩,甚至會省卻孩子...

一切為了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乙個學生的發展 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提高了教學的效益,那麼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又能還學生乙個輕鬆的童年,從而使學生學好語文 熱愛語文,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益在課堂上我主要以學生著手,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