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2022-11-30 08:03:03 字數 2608 閱讀 1807

一、教學目的:1、學習荊軻的忠義正直、英勇愛國的精神。

2、通過誦讀質疑、自主**、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學生翻譯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三、教學難點: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學方法;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法

五、學法指導;①自主學習法:指導學生參照注釋,圈點、勾畫、思考,理解課文大意。

②**法。

六、教學用具;教學ppt等輔助工具。

七、教學過程

一、導語

燕趙自古多慷慨(充滿正氣,情緒激昂)悲歌之士,(引導學生舉例)如荊軻、豫讓等,他們都是些輕死急人,視死如歸的豪俠之士。

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士」的階層便應運而生。

其中包括策士與俠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戰國策》主要就是記述這個時期的這些策士們(也叫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當然還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他們以自身的標準、個人的恩怨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以犧牲自我的個人行動來實現自身價值,改變政治歷史的程序,今天我們學到的荊軻即是這樣一位挺身一刺千古留名的俠士形象。

二、作品及背景

《戰國策》相比《左傳》而言,更長於寫人記事,善於描寫人物,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荊軻刺秦王》就是乙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圍繞著乙個「刺」字展開,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從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的描寫和場面描寫兩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現。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西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於西元前230年滅韓,又於西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西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乙個弱小的國家。

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西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問題**

1、故事是如何圍繞「刺」展開的,有哪些人物,哪些矛盾?(引導學生回答)總結如下。

人物:荊軻、太子丹,樊於期、秦王,秦武陽、高漸離、蒙嘉,夏無且。

矛盾:秦國與燕國的矛盾(兩個陣營間的主要矛盾)是「刺」的本因,太子丹與荊軻間的矛盾(策劃實施中的矛盾,直接導致失敗),樊於期與秦王的矛盾(次要矛盾,為燕國利用)

2、理出故事梗概,說說作者是怎樣表現荊軻的性格的。

開端:行刺緣起發展:行刺準備高潮:廷刺秦王結局:荊軻被斬   (大軍壓境) (求取信物厚遺蒙嘉)

(計議行刺) (準備利刃顧笑武陽)

配備助手圖窮匕見)

(怒斥太子倚住笑罵)

易水送別

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畫,可見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在情節的發展中體現荊軻的性格:深沉(準備信物時深謀遠慮)、剛毅(遲發見疑,怒斥太子)、機智勇敢(秦廷搏擊)。

3、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這段描寫烘托了怎樣的氣氛?其中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1)抓住特點。如對送行者的描寫,抓住"白衣冠"這個特點。(2)突出重點。

在眾多的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3)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顧及到,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渲染淒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

(4)有條不紊。人物活動按時間順序描寫。(5)結合寫景。

"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見教材)

4、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願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鬥爭來講,這場鬥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程序來講,它有著很大侷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南宋鮑彪說"軻不足道也"。

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乙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近代龔自珍讚揚他"江湖俠骨"。

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四、課堂小結

《荊軻刺秦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圍繞著乙個"刺"字展開,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從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的描寫和場面描寫兩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現,我們要學習這種寫法,在作文時加以運用。

五、作業布置

易水訣別這一片段,寫出了一位俠士的勇者之風,寫得悲壯,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用一些豐富的詞語描繪一下這個場面,300-。

荊軻刺秦王

高一文言文 荊軻刺秦王 第三課時課內檢測 二 歸納總結 一 通假字 1.說 通 悅 2.以 通 已 3。反 通 返 4.振 通 震 5.奉 通 捧 6.見 通 現 7.還 通 環 8.卒 通 猝 二 古今異義 1.走投無路2.眼淚3.道德高尚的人4.可以憑藉5.禮物6.跑7.侍衛8.周圍的侍衛 三 ...

《荊軻刺秦王》說課稿

說教材 本課是新課標第二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是講讀課文。也是本冊的重點文言篇目,在整套高中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講讀文言文,所以處理起來有一定困難。若按常路,在一節課之內既處理字詞,疏通文意,又分析人物形象,鑑賞文章,勢必過於緊張,且不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若只照顧一點,一堂課...

荊軻刺秦王習題

一 文學常識 戰國策 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漢代劉向所編。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二 通假字 指出通假字並解釋 1 秦王必說見臣 2 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4 燕王拜送于庭 5 秦王還柱而走 6 卒起不意 7 日以盡矣 8 圖窮而匕首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