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你的皮格馬利翁

2022-11-25 23:24:04 字數 2741 閱讀 9159

或許我們都曾注意到這樣的現象:當乙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沒在人群中,那麼他很可能就這樣一直平庸下去;而當他被周圍人寄予厚望並頻頻鼓勵時,他卻能宛若新生,彷彿突然間充了電一樣,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議的「壯舉」。

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應」,心理學上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內心期待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乙個熱愛雕塑的人物。他曾經對著自己雕出的美女像神魂顛倒,痴迷不已。後來美女雕像竟化為真人,與他相親相愛。

皮格馬利翁情到深處的夢想成真雖是神話,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他人的期待成為現實,卻並不罕見。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乙個著名的實驗。他和助手在一所小學裡,聲稱評估學生們的未來發展前景,並將乙份最有發展前途學生的名單神神秘秘交給教師,還要求嚴格保密。名單上並不全是老師熟悉的好學生,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

評估的是發展前途如何,而不是目前的表現。

戲劇性的事情發生在八個月之後,心理學家回到這所小學檢查實驗進展。當初名列「有發展前途」名單的學生果然成績進步更快、性格更開朗活潑、跟老師的關係也更好。

當教師讚嘆心理學家的評估驚人準確時,研究者揭開了謎底:其實那份名單是隨機選出來的,跟所謂評估一點兒關係也沒有。真正影響學生表現的,是教師相信他們有發展前景後,無意中流露出的對「天才學生」的關愛和期望。

科學實驗有倫理限制,沒有做也不可能嘗試交一張「絕無發展前途」的名單給教師。可是,我們是不是都看到過教師或父母輕易做出這樣的判斷:「這孩子沒什麼發展,教不會!

教不好!」「現在就這樣,將來怎麼辦?」

父母和教師們,在抱怨孩子不夠爭氣、不夠聽話時,了解自己的期待對他們有怎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嗎?在雙方關係中處於強勢的一方,知道自己無心流露出的喜惡或判斷,對相對弱勢的一方有怎樣的塑形嗎?

創造良好的情感氣候和心理環境

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業有成、人格健康,那麼,如何使孩子有一種良好的期待心理,從而樹立「我能夠成功」的信念就顯得尤其重要。

不止一次聽到過周圍成功人士這麼解讀他們成功的動力:「小時候爺爺就說我聰明,將來一定能讀大學,我就真的讀了大學。」「有一次上課,老師誇我作文寫得好,將來一定能成作家,我就這樣成了作家。

」表面看來,是如此簡單的乙個積極暗示,造就了以後順理成章的事業與功名。究其背後,卻掩藏著深刻的道理與隱喻。

許多事實證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周圍環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對自己的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人都是他自己的創造者,都是自己信念的形象。

大家常感嘆中小學時代遇到好老師格外重要,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少兒時,這些生機勃勃、潛力無限同時又需要引導的孩子,多容易受外界成年人的影響啊。

孩子會為了喜歡一位老師,而對一門功課痛下苦功;會為了老師或父母的乙個肯定或否定而心情大起大落……他們有天分需要開發,有好奇需要培育,有夢想需要助力,也會因做事把握不好分寸需要指導和規範。本應陪伴他們健康成長的成年人,給了他們足夠的愛與約束、足夠的信任與正向期待嗎?在孩子獨立走上社會之前,家庭和學校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情感氣候和心理環境了嗎?

別人的判斷如何左右自己的期待

孩子受暗示性較強,容易被大人的期待所左右。那是因為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心理能量較弱,相信和接受了別人的判斷之後,外來的期待就內化成為自己對自己的預期和判斷。

而當乙個人相信了自己是怎樣的人,就很可能成為這樣的人。這可以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

聽過一位高中教師諄諄教導學生高考前別太緊張,並舉例:往年體檢中,曾有一次,醫院誤把馮京做馬涼,將某考生的疾病錯放在另乙個健康考生的體檢結果上。幾周後複查時,原本有病的馮京,心無掛礙居然平安無事病痛全消;錯背了別人病情的馬涼,卻因精神負擔重,真的已得了該病,需要**。

即便已不是小孩,我們仍然那麼容易被別人的判斷左右自己的期待。

而每個人,無論父母、教師、英雄、領袖,都曾是乙個天真無邪的孩子,都經歷過當年身邊的成年人投來的各式各樣的期待或評判,也都有可能多年之後,仍未完全走出以往他人的期待所內化而成的對自己的期待,即使那並無多少事實依據。

於是,曾被期許為前途遠大的孩子,有較多機會真的成為發展良好的成年人,並且也對自己周圍的人有較多正向的期許;而曾被視為不上進也不可能上進的孩子,則容易在他人的失望中學會對自己的放棄,在別人「我早就知道他不行」的搖頭鄙夷中,較可能鬱鬱不得志,並且會用同樣挑剔、不滿、沮喪的眼光看待後來人。

在這樣周而復始的迴圈往復中,便有了「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無力和牢騷,有了振翅欲飛卻難以相信自己會飛的迷茫,因為早期聽到過太多的「這不可能」一類的預見。尋找到被負向期待、被否定的經歷**,也並不一定能解決今日的不甘和困惑,因為那負面期待早已融入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因為相信已久,而難以去除。

我們還要被負面期待影響多久。

司空見慣的事情,換一種眼光來審視,表象之下,別有驚心動魄的事實存在。我們怎會想到,自己對別人的期待,會無形中引領他人的走向?而早期無意中接受的別人對我們的期待,會漸變成我們相信自己是什麼樣人的源泉?

當我們抱怨「我早就看出他不行」時,何嘗想到,有時候,我們自己無意中放大和加速了他的「不行」呢?

父母、教師和其他成年人,若能善待身邊的青少年,愛他們、信他們,以正向的期望激發引導出他們的發展潛力,當然可令他們的成長更好。只是要做到這一點,有它的前提——有力量的人,才能夠培養他人;有慧眼的人,才能在背後表現他人的本質;心中有光明有堅定有信念的人,才容易看到別人的光明和發展的空間。

昨日的遺憾、今日的壓力、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焦心,都足以弱化甚至損害這些力量和眼光。對自己都沒有正向期待的人,**談得上正向期待其他人呢?

好在,每個人都有餘地重新選擇。我決定對自己抱持怎樣的態度?我決定對他人抱持怎樣的態度?如果有過不盡如人意的過去,被人負面期待甚或否定過,我還要讓它影響我多久?

這是乙個無法由別人代為決定的選擇,這是每個人自己的生活。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 pygmalion effect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 畢馬龍效應 比馬龍效應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 羅森塔爾效應 robertrosenthal effect 或 期待效應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

讀《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有感

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 這本書的作者,經過大量的對比實驗和研究,發現教師的期望 信任與學生智力發展有著正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說,教師給學生以深切的期望和充分的信任,學生智力發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這裡,教師就是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對學生的深切期望和充分信任收到了戲劇性的效果就是課堂中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 ...

《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讀後感

二 對待處境不利的學生,你到底能對他們期望什麼?該書所描述的實驗表明,教師期望的變化可以導致學生理智成績的提高。蕭伯納總結 你瞧,確確實實,除了人人都能學會的東西外,小姐和賣花女的差異不在於她的一舉一動,而在於人們怎樣看待她。在教授的眼裡,我將總是賣花女,因為他總是把我當作賣花女,以後也將永遠把我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