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內涵研究

2022-11-20 15:12:04 字數 1415 閱讀 3371

作者:康丕菊彭志遠

**:《商場現代化》2023年第19期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巨集觀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其將巨集觀經濟管理的主要任務定位在改善供給,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方法是深化改革,其理論依據不是西方的「供給學派」,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常態;深化改革

2023年11月召開的**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總書記首次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至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成為我國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巨集觀經濟領域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方法,不同於以往的巨集觀經濟政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乙個照搬西方教科書的名詞,而是乙個緊密結合我國實際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之上的新名詞,對其內涵的理解是當前巨集觀經濟領域乙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準確把握內涵需要對其提出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下面我麼從其時代背景及內涵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我國即將建成小康社會,正朝發達國家邁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從大的方面而言有現實與理論兩個方面的背景:

首先從現實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人均量達到8000美元,進入中等偏上發達國家,這一時期要實現從中等收入國家進入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質量更為關鍵,單純的數量擴張不能實現這一跨越,必須實現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重大轉變。

一方面多年的高投資、高增長帶來了產能的急劇擴張,產能過剩比較嚴重,與此同時國內需求並沒得到很好滿足,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已經成為我國巨集觀經濟領域乙個突出現象。從國際看,我國經濟增長傳統的低要素成本優勢正在喪失,我國勞動力流動已經越過「劉易斯轉折點」,相應的農民工工資從2023年以來出現了較大幅度攀公升,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公升級,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的佔比不斷上公升,第三產業相對來說需要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這樣就進一步拉動工資**,這使得我國傳統的出口模式遇到挑戰,這迫切需要我國進入國際分工的高階部分。綜上所述,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迫切需要對我國的巨集觀經濟政策進行調整,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到2023年之前,我國巨集觀經濟政策更多的是「抑制通貨膨脹」,改革開放以後,居民在計畫經濟體制下被壓抑的需求迅速釋放,加之「預算軟約束」等體制上的原因,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是巨集觀經濟執行的常態,這實質上說明我國巨集觀經濟執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主要的問題是供給不足。

之後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整體生產能力迅速擴張,2023年之後我國巨集觀經濟執行開始出現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情況,「擴大內需」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巨集觀經濟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一時期產能再次大幅度擴張,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產能過剩問題日趨嚴重,但同時產品的高階市場供給明顯不足,單純刺激需求已經不能解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深層次問題,因此巨集觀經濟政策必須做出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的體制性障礙而推進的改革。供給側 因素包括經濟活動主體 如企業和個人等 生產要素 如勞動 資本 土地 環境 企業家管理 管理等 要素公升級 如技術進步 人力資本提公升 知識增長 資訊化等 結構變動 如工業化 城市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 國際化等...

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測試

測試成績 93.33分。恭喜您順利通過考試!單選題1.十八屆五中全會是什麼時候召開的?a 2015年2月 b 2015年5月 c 2015年11月 d 2016年2月 正確答案 c 2.智財權制度作為一種現代產權制度,它的本質是 a 給 天才之火新增利益之油 b 推動知識技術的轉移和傳播 c 通過產...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改的實際內容

最近在熱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依據是供給經濟學。供給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是薩伊定律,即供給自動創造需求。這種供給一定是有效供給,即可以賣得出去的供給。賣得出去,供給就能獲得收入,收入就會帶來需求。顯然,薩伊定律的前提是要有乙個有效的市場。它能給出正確的訊號,讓供給者的供給恰好能夠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