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詞語的特點上

2022-11-20 14:06:03 字數 5562 閱讀 4100

古代漢語基礎知識講話

第三講文言詞語的特點〔上〕

〔說明〕本講內容包括五個方面:(1)容易混淆的古今單音詞和雙音詞;(2)文言一詞多義部分例詞辨析;(3)文言虛詞的複雜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4)文言代詞的特殊用法;(5)文言文中的詞性活用現象。(1)至(4)為上篇,(5)為下篇。

前兩講的主要內容是古今詞彙相比較的一般情況和異同之處,著重講了兩者的相同之處的繼承性。本講著重講述文言詞語和現代詞語容易混淆的不同之處的發展性。

(一) 容易混淆的古今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代詞彙大多是一詞

一義的單音詞。到了現代,有不少古代單音詞和它意義相同或相似、相類的另乙個現代單音詞組合成乙個雙音節的現代複合詞

(即「合成詞」),如「言(古)語(今)」;「茅(古)草

(今)」;「聰(古)明(今)」;「舍(古)棄(今)」;

「思(古)想(今)」等等。有時這類複合詞也會在文言文**

現,但它已不是原來意義的現代複合詞了,而是文言文中的兩個

各自獨立的單音詞。例如「身不由己」中的古代單音詞「身」,

發展為現代複合詞就是「身體」的意思,「身」與『體」同義。

而文言文中的「身體」二字的「身」與「體」的含義是不同的,

是兩個單音詞。例如「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辭不

辯」。句中的「身」指「自己」;「體」是「實踐」之義。另如

成語「身體力行」的「身」與「體」,也是同樣的意思。其它

如:「將軍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地:土地;方:方

圓。)// 「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其:代詞,指「桔」和

「枳」;實:果實。)//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於:

介詞,在;是:指示代詞,這個(差使)。)等等。

(二)文言「一詞多義」部分例詞辨析——「一詞多義」在現代漢語中也常見,而在古代漢語中則尤為普遍,詞義的變化也很複雜。現代漢語由乙個詞引申出來的多個意義,一般只限於詞義和讀音的變化,如「方便」的「便」(bian)引申為「便宜」的「便」(pian)和「大腹便便」的「便」(pain)。但在古代漢語中,由乙個詞引申出來的多種意義,不僅詞義和讀音發生變化,而且往往連詞性也發生了變化,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屬於不同的詞類。

因此,閱讀時要聯絡上下文仔細辨別它們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現列舉在一般古文中經常出現的一部分一詞多義的例詞辨析如下,以供大家閱讀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兒子,名詞);治國家,子萬民。(愛撫,動詞);子何持而往?

(你,代詞)。// 古之學者必有師。(的人,代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語音提頓,表示單純判斷);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語助詞);後世之謬其傳而不能名者。(的情況,代詞)。

//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還、尚,副詞);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的,結構助詞);均之二策。

(這,指代);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識和道理);道之不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表示句子的主謂結構,無實在意義);句讀(dou)之不知,惑之不解。

(結構助詞,表示動賓倒置,無義);齊閔王將之魯。(到,動詞);曽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的,助詞/ 到,動詞/ 指代「曽子之妻」)。

//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大將,名詞);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將要,副詞);將兵與備並力逆操。

(率領,動詞);趙王不聽,遂將之。(「以之為將」:任命他做大將,動詞)。

// 趙括出銳卒自搏戰。(士兵,名詞);魯肅聞劉表卒。(死,動詞);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終於,副詞)五萬兵難卒合。(通「猝」:倉猝,副詞)。

// 死者不計其數。(數目,名詞);蒙衝鬥艦乃以千數。(計算,動詞);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幾,數詞);幾死者數矣。(多次,形容詞)。//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

(使者,名詞);晏子使楚。(出使,動詞);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派,動詞);使趙不將括則已。

(假使,連詞)。// 君有疾在腠理。(病,名詞);深知民之疾苦。

(困難,名詞);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激揚,形容詞);疾惡如仇。(痛恨,動詞);疾風知勁草。

(快速,形容風大)// 所謂華山洞者。(說、稱,動詞);相如至,謂秦王曰。(對,介詞);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認為,動詞);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道理,名詞)。//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誰,疑問代詞);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怎麼樣,疑問代詞);其孰能譏之乎?(豈能,副詞)。

// 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給,動詞);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被,介詞);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

(替,介詞);不忍為之下。(做,動詞);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成為,動詞);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

(是,連詞)。//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因為,連詞);由山以上五六裡。

(往,動詞);秦也不以城予趙。(把,介詞);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來,動詞)。

//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給,動詞);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被,介詞;跟,介詞);終不能加勝於趙。

(過,助詞);師不必賢於**。(比,介詞);亮與權於柴桑。(在,動詞);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

(向,介詞);肅追於宇下。(到,介詞);於其身也,則恥學於師。(對於,介詞;向,介詞)。

(三) 文言虛詞的複雜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古代漢語的虛詞

也包括副詞、連詞、助詞、介詞、嘆詞五大類。有的語法書將文

言虛詞分為語氣詞和關係詞兩大類。不管怎樣分類,各類虛詞的

基本用法,古今大體相同。但除虛詞外的其它文言虛詞的用法,

同現代漢語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用法甚至是現代漢語所

沒有的。文言中常用的副詞有:「益、少、略、略無、但、方、

幾、既、既而、固、蓋、乃、弗、非、未、毋、勿、莫、竊、

謹、敬、請、幸、辱、愚、相、見」等;常用的介詞有:「以、

於、為、與、及」等;常用的連詞有:「而、且、則、雖、然、

然則、固」等;常用的助詞有:「也、矣、耳(爾)、焉、乎、

歟(與)、邪(耶)、哉、夫、者、所」等。助詞中除去者、所

這兩個特殊的助詞外,其它都是語氣助詞,即嘆詞。

文言虛詞的複雜性表現在它們的數量之多,使用的頻率之高,且具體用法與現代漢語又大相徑庭。文言虛詞的特殊性表現在它們的「一詞多義」、「一詞多用」和「一詞多性」的特點上。現代漢語的虛詞多數是一詞一義,一種用法,詞性一般也是固定的。

古代漢語的虛詞則不同,例如文言中極為常見的乙個虛詞「之」,多用作結構助詞(相當於「的」);有時也可用作代詞(相當於「他」或「他們」);有時用作動詞(相當於「到」、「往…去」)。其後兩種用法已變成實詞了。在漢語的發展變化中,唯獨虛詞的變化最大,只有少數文言虛詞在現代漢語的某些特殊語句中繼續使用,其餘已極少使用,或雖在使用,但意義已完全變了。

例如古漢語中的「所以」和「雖然」這兩個虛詞,「所以」是表示「…的原因」的意思;「雖然」表示「即使這樣」的意思。而在現代漢語中它們只是一般的連詞,沒有上述的意思。

確切理解一些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不僅是學習古代漢語的必修課和基本功,對於提高閱讀、鑑賞古文的能力也是大有幫助的。如何才能正確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虛詞呢?一是要多讀一些名家的古文作品,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力求甚解,增加對文言詞彙的感性認識。

二是可將常見的文言虛詞進行系統的整理歸類,並與現代漢語的相同詞語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特別是不同點,熟悉它們在用法上的一般規律。久而久之,功到自然成。

(四) 文言代詞的特殊用法——代詞是文言實詞的一類。文言實

詞的分類和現代漢語一樣,也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

詞、代詞這五類。其中代詞的使用最為頻繁,幾乎古文中的每一

篇文章都有代詞。古今漢語的代詞分類相同,都包括人稱代詞、

指示代詞、疑問代詞三大類。但文言代詞的某些用法,在現代漢

語中已沒有了。在代詞的具體用字上,古今也有明顯的不同。

(1)人稱代詞-文言人稱代詞也分為三種人稱。其中最常見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我」、「吾」、「餘」、「予」。

它們都相當於「我」或「我的」,有時也可表示「我們」或「我們的」。例如:「餘悲之」;「吾不能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第二人稱代詞有:「爾」、「而」、「汝(女)」、「乃(迺)」、「若」。它們都相當於「你」、「你們」或「你的」、「你們的」。

例如:「爾從咸陽來」;「甚矣,汝之不惠」;「高帝罵之曰:『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餘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而欲投吳巨,鉅是凡人…豈足託乎」。這裡,要注意的是:文言第二人稱代詞中的「爾」、「汝」具有感**彩,它們是不拘禮節,很隨便的稱呼,一般只用於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親密者之間的稱呼,否則就表示對對方的不尊重。

第三人稱代詞是:「之」、「其」。在古代漢語中沒有與現代漢語的「他」完全相同的第三人稱代詞。

「之」主要用作賓語,「其」主要用作定語,兩者都不能象現代漢語的「他」那樣用來充當句子的主語。「之」充當賓語,一般都有具體指代物件。例如「瑜請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指代曹操)」;「募有能捕之(指代毒蛇)者,當其租人」。

在特殊情況下,「之」也可表示「他的」。這類「之」的用法,實際上與「其」字相同。例如「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他的」)權」。

「其」字用作定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例如「人有亡鈇者,意其(他的)之子」;「吾視其(他們的)轍亂,望其(他們的)旗靡,故逐之」。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中,「其」字可用作主謂結構的「第二主語」(也稱「小主語」)。

例如「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他,指愚公)不已也」。整句中的「其不已也」是主謂結構,「其」是主語。而這個主謂結構又是「懼」的賓語,所以「其」是第二主語。

古漢語中的人稱代詞,除「餘」、「予」這兩個第一人稱代詞外,其它所有人稱代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根據上下文的意思,都可以表示多數。例如:「戰在我(指代曹軍),非在賊也」;「吾與汝(你們)畢力平險」;「殫其(指代鄉鄰們)地之出,竭其(鄉鄰)廬之入」;「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指五人),且立石於其(他們的)墓之門,以旌其(他們)所為」。

古漢語的第

一、第二人稱代詞,也可在它們的後面加上「儕」、「輩」、「屬」「曹」、「等」字表示多數。例如:「吾屬(我們)今為之虜矣」;「爾曹(你們)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等等。

再則,「儕、輩、屬、曹」這些表示多數的字,本身就表示「成批」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般都可以獨立運用,如「馬有上、中、下輩」;「漢使數百人為輩來」。但它們和現代漢語的「們」字不同,「們」本身沒有意義,更不能獨立運用,如「我們、你們、他們」都是不可分割的「單純詞」,而「吾輩、爾曹、爾等、吾屬」都是「合成詞」。

(2)指示代詞-古漢語的指示代詞可分為表示遠指的代詞、表示近指的代詞以及虛詞和無指代詞三大類。表示遠指的有:「彼」、「夫」、「其」等。

這些代詞與現代漢語的「那」、「那個」、「那些」、「那樣」相當。例如:「彼(那個)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o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余於僕碑,又以悲夫(那個)古書之不存」。

表示近指的有:「是」、「斯」「之」、『然」、「爾」、「若」等。這些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此」、「這」、「這個」、「這樣」。

例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這樣,指悍吏的騷擾)哉」;「是(這)時,曹操遺(wei)權書曰」;「吾斯(這)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這樣)也」;「出若(這樣)入若(這樣),天下莫不平均」。古漢語指示代詞中還有乙個特殊的詞-「他」,既非遠指,也非近指,而是另有所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別的」、「其他的」。

例如:「商君欲之他(別的)國」;「他(以後)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符夫」。此句中的「他日」指以後的日子。

文言文中的「他日」也可指以前的日子。

廣告上的詞語

雨後的天,是那麼得藍 雨後的空氣,是那麼得清新。雨後的一切都是新的,都是美麗的。雨後,從明亮的陽光裡突然飄下一陣細雨。疏落的雨線在天地間曼妙起舞,舞出天空的一片淨藍,舞出大地的一片明麗,舞出乙個柔光氣爽的朗朗乾坤。雨後,習慣乙個人步入公園,冷冷的 清清的 一路呼吸濕潤空氣,看碧洗的樹葉 然後擇一處傍...

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一 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如 嘗,其意思相當於 曾經 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魏學洢 核舟記 孔子曰 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柳宗元 捕蛇者說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范仲淹 岳陽樓記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司馬遷 陳涉世家 二 表示動作 狀態在繼續進行或持續存在,如...

新詞語在報刊媒介中的傳播特點

報刊傳媒具有受眾群體廣 傳播範圍大,影響較深遠的特色。報刊所產生的報刊 新詞語 也體現出了運用範圍廣 發展速度快 產生影響大的鮮明特色。1 運用範圍廣。首先新詞語的產生和由來本身就很廣泛,它可以通過不同的人群環境 氛圍和文化而自由的產生。其次,新詞語產生的渠道廣泛,在報刊媒介中就能更好的體現,如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