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2023-02-05 17:12:02 字數 4890 閱讀 6979

一、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如:嘗,其意思相當於「曾經」。

①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魏學洢《核舟記》)

②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說》)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

④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表示動作、狀態在繼續進行或持續存在,如:

1、會,意思是「恰逢」、「正趕上」。

①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會賓客大宴。(林嗣環《**》)

2、方,意思相當於「正」、「剛」。

①方欲行,轉視積薪後。(蒲松齡《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羅貫中《楊修之死》)

②正唯**不能學也。(《論語/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發生,如:是時。

①當是時,婦手拍兒聲。(林嗣環《**》)

「當是時」,即「正在這個時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動作行為突然發生,異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環《**》)

②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羅貫中《楊修之死》)

③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林嗣環《**》)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齡《狼》)

⑤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干寶《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醫士調治。(羅貫中《楊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動作的急促之外,它還著重表示倉促、忙亂的意思。

五、表示同時發生,如:一時。

① 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林嗣環《**》)

「一時」譯為「同一時候」,表示行為、狀態存在的時間短暫。

六、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就發生,如:頃之,俄而、未幾、少時,頃刻、少頃、間,相當於「一會兒」「過了一會兒」的意思。

①頃之,客請與予對局。(錢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環《**》)

③未幾,夫齁聲起。(林嗣環《**》)

④少時,一狼徑去。(蒲松齡《狼》)

⑤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蒲松齡《狼》)

⑥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環《**》)

⑦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七、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在前不久發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兒初醒聲。(林嗣環《**》)

②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錢大昕《弈喻》)

八、表示兩件事相繼發生,其間相距的時間較短,如:既而,尋,相當於「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兒醒,大啼。(林嗣環《**》)

②未果,尋病終。(陶淵明《桃花源記》)

九、表示某種情況或行為動作就要發生或完成,如:將,意思是「快要」「就要」「將要」。

①不治將恐深。(韓非《扁鵲見蔡桓公》)

②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

十、表示過了一些時候才發生。如:已而。

①已而太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十一、表示時間過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齡《狼》)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司馬遷《陳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記年。幹,即「天乾」(天乾依次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是我國古代用以記錄時間的一套專門的序數系統。幹、支按順序兩兩相配,至六十次為一迴圈,稱為乙個「甲子」(或「花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冊·《西湖遊記二則》)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冊·《滿井遊記》)

⑤天啟壬戌秋日。(四冊·《核舟記》)

三是用國君的年號記年。我國古代帝王年號,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年號開始,此後多以年號記年。如:

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二冊·《桃花源記》)

⑦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冊·《記承天寺夜遊》)

二、記月

古代記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一是用地支記月。按陰曆,寅為正月,卯為二月,其餘(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依次類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別)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們作各季中相應月份別稱;三是如同現代記月,在月前加數字記月。初中文言詩文中常見的是第三種,如:

⑧胡天八月即飛雪。(四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冊·《觀刈麥》)

⑩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冊·《墨池記》)

三、記日

古代記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種:

一是用干支記日。如:

是月丁未。(舊教材·《登泰山記》)

二是用特定的節日、節氣名稱記日。如: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冊·《過故人莊》)

三是在一月之內,古人常用「朔」(農曆每月初一)、「月出(fěi)」(農曆每月初三)、「望」(農曆每月十五)、「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三冊·《觀潮》)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舊教材·《登泰山記》

四、記時

古代記時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種:

一是古人根據天色、人事把一天分為十二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昃、晡時、日入、黃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記時,每個時辰恰好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後世(清代)又把每個時辰分為先「初」後「正」,使十二時辰變成了二十四段,正好與現代時段相對應。

三是記夜。古時沒有鐘錶計時,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鐘鼓樓置銅壺滴漏,並派人負責守漏、擊鼓報時(更):漏一下為一更;漏兩下為二更,餘類推。

一夜共五更。古今時段、時辰對照,如下表:(見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冊·《兩小兒辯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二冊·《石壕吏》)

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六冊·《君子於役》)

杭州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四冊·《西湖遊記二則》)

夜半,客曰:「吾去矣!」(舊教材·《大鐵椎傳》)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還有表示時間長短的詞,諸如「少時」、「未幾」、「俄而」之類,此不贅述:只要我們在閱讀時聯絡語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難理解它們所表示的意思了。

間:一會兒。「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

曉:清晨。「曉駕炭車碾冰轍」(《賣炭翁》)

頃之:過一會兒。「頃之,客請與予對局」(《弈喻》)

久之:很久。「久之,目似瞑」(《狼》)

旦:早晨。「旦辭爺娘去」(《木蘭詩》)

暮:傍晚。「暮投石壕村」(《石壕吏》)

尋:不久。「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

頃刻:一會兒。「頃刻兩斃」(《狼》)

未幾:沒多久。「未幾,夫鼾聲起」(《**》)

旋:立刻,馬上。「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

瞬息:一眨眼。「瞬息可就」(《活板》)

俄而:一會兒。「俄而百千人大呼」(《**》)

少頃:一會兒。「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夜闌:夜深。「夜闌臥聽風吹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既而:不久。「既而兒醒」(《**》)

是時:這個時候。「當是時」(《**》)

即:立刻。「即書詩四句」(《傷仲永》)

立:立刻。「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傷仲永》)

日:天天。「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已而:不久。「已而夕陽在山」(《醉翁亭記》)

曩:從前。「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捕蛇者說》)

旦旦:天天。「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說》)

旦日:第二天。「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

爾來:從那時以來。「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素:一向,平素。「吳廣素愛人」

既:已經。「既克,公問其故」

秋:時候。「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歲:年。《捕蛇者說》:「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滿一年。《鄒忌諷齊王納諫》:「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積年:好幾年。《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曩:從前。《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說》:「向吾不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異日:將來。《黃生借書說》:「日姑俟異日觀云爾。」

旦旦:天天。《捕蛇者說》:「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日:一天天。《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錄)後序》:「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旦:早晨。《術蘭詩》:「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

質明:天剛亮。《(指南錄)後序》:「質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風》:「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

暝:天黑了。《夢遊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當天。《鴻門宴》:「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中夜:半夜。《祖逖傳》:「中夜聞雞鳴。」

失時:過時。《論積貯疏》:「失時不雨,民且狼藉。」

無何:沒有多久。《促織》:「無何,宰以卓異聞。」 』

爾來:從那時以來。《蜀道難》:「爾來四萬八幹歲。」

嘗:曾經』。《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既:已經。《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

既望:陰曆十六。《觀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適:剛才。《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幾:將近。《論積貯疏》:「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

文言文中的名言名句

1 論語 思考 和 學習 結合的句子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倡導實事求是的求知態度的句子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與 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 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表明孔子向他人虛心學習的態度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與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意思相近的句...

文言文中的相的用法

一 作副詞用,讀xi n 它主要有三種型別。1 表示動作行為的互動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互相 或 相互 彼此 等意思。例如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沈括 梵天寺木塔 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援,塔當然不會晃動。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民歌 木蘭詩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互相攙扶著出城...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詳解

古今異義 是指某個詞語古已有之,現在仍然使用,字形完全相同,而意義已發生了變化的詞。漢語從古至今處在不斷演變轉化之中,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詞直到今天都沒有發生變化,如天 地 人 牛 風 雨等,有一些消亡了,現在已基本不再使用,如 簋 古代食器,也作禮器 鋮 古代兵器 朕 古代君王自稱 巡撫 古代官職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