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歧途的中西醫結合

2022-11-19 09:57:05 字數 3568 閱讀 7095

眾所周知,中西醫是兩種大不相同的醫學認知體系。中醫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即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臟腑經絡學說為基本理論,採用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進行辨證論治,而西醫則以不斷更新的形態學和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知識為基本理論,採用望捫扣聽以及影像學、病理學、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學等各種方法為診斷手段,進行辨病施治。中西醫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但兩者的宗旨都是為了救死扶傷,所以中醫和西醫不僅有結合的可能和必要,也有結合的責任和義務。

我國長期以來十分重視中西醫結合。自從上世紀50年代初,***號召「西學中」,倡導中西醫結合以來,我國中西藥結合之路已經走了整整乙個世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六十多年的中西醫結合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尤其是在針灸經絡領域,但總體來說是失敗的,可以說如今已經走入了歧途,進入了死胡同。

下面我們來看看,六十年的中西醫結合到底是怎樣結合的。

其一是廣設中西醫結合機構和專業。全國各省都有中西醫結合學術委員會,各大中醫藥院校都設定了中西醫結合學院,開設了中西醫結合專業以及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點,大多數醫院也設有中西醫結合科,但什麼叫或什麼是中西醫結合?到底中西醫應該怎樣結合?

對這些問題卻從來沒有統一的認識和權威的解釋。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用西醫的研究方法研究中藥和證型、中醫藥的客觀化、量化被叫作中西醫結合,醫生既開可西藥也開中藥方劑、既能望聞問切又能運用現代診斷技術被叫作中西醫結合叫中西醫結合,西醫醫院開設中醫科室或中醫醫院開設西醫科室、運用西醫和現代醫學技術、開西藥也被叫作中西醫結合。

其二是西學中。西醫學中醫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醫院派西醫醫生去中醫院校學習中醫藥理論和診治方法,還有一種類似的西學中就是西醫院校開設中醫藥專業和西醫專業開設中醫藥課程。西學中的結果是,經過中醫藥學習或培訓的西醫醫生或西醫學生,既懂西醫也懂點中醫藥,能開中醫方劑,甚至會針灸。

換句話說,西醫醫生多學了一種理論和一種診治方法。

其三是中學西。中醫藥院校開設西醫專業,中醫藥專業開設西醫課程,比如我們學校,所有中醫藥專業都開設解剖、生理、生化和病理課程。這也無可厚非,應該而且必須開,否則學生連現代醫學理論都不了解,畢業後怎麼適應現實的醫療相關工作?

問題是,中西醫都學,而學時又有限,這樣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只相當於中醫和西醫兩個中專生,更關鍵的是學生們在學校所學的中西醫知識相互獨立,說是中西醫結合,結果卻只是中西醫並學。所以,中醫藥院校沒有給生學們遺傳中西醫結合的"基因",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後,也自然不知道中西醫該如何結合,結果也還只是停留在中西醫並用。

中學西還有乙個更廣泛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中醫藥的科研。除中醫藥臨床科研外,目前中醫藥的科研幾乎都是採用西醫的研究方法與思路。比如,中醫藥科研都是採用動物和細胞作為研究物件,採用西醫的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等作為研究手段,來研究中醫方劑或有效部位群的療效和作用機理。

研究人員採用的動物模型不外乎兩種,即西醫的病變動物模型和中醫的證型動物模型。中醫是辨證施治,西醫是辨病施治,顯然用西醫的病變動物模型所得出的結論不能證明中藥的療效。中醫藥科研必須採用證型動物模型。

目前,中醫證型的動物模型有「陽虛」、「陰虛」、「脾虛」、「脈微欲絕」、「血虛」、「血瘀」、「肝鬱」、「寒證」、「熱證」、「溫病」及「里實」等11種。這些動物模型大都採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因素造成與臨床證型相似的動物症候,比如用生大黃、番瀉葉、玄明粉造成脾虛運化失常模型,用阿托品、利血平造成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擬脾虛、陽虛、陰虛模型等。但證型的判斷是根據望聞問切方法從動物身上所獲得的資訊來進行的。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你如何問動物有無腰膝痠軟等症狀?如何觀察動物的舌苔?如何為動物切脈?

即使你能觀察到動物畏寒怕熱等少數症狀,也不足以對證型進行準確診斷。換句話說,目前的中醫證型動物模型製造和論證缺乏統一的標準,缺乏客觀的指標,造出的證型動物模型難以獲得公認。況且,動物,尤其是在標準環境中飼養的動物,在對刺激或在疾病中的反應上,與人有很大不同,所以採用這樣的證型動物模型所得出的結論也依然很不可信。

動物實驗不可信,細胞生物學實驗也好不了多少。基於上述理由,目前中醫藥的科研,完全違背了中醫藥理論,總體上是失敗的,所得出的結論大多數都不可信。可以說,中醫證型動物模型嚴重滯後,已成為制約中醫科研和產業化的短板和瓶頸。

我自己也做過很多中醫藥科研,也是採用病變動物模型和細胞做研究物件,申報過課題,發表過**,現在反省起來,覺得實在沒有多大價值,還浪費了**和學校的科研經費。當然,可以為自己開脫的是,大家都在這樣做,不這樣做,你就拿不了課題,發表不了**。但每想至此,心裡仍然不是滋味。

綜上所述,六十年來,中西醫兩種醫學同在乙個屋簷下,同在乙個人手中,卻仍然是各說各話,各幹各事,甚至相互排斥,所以,與其說這就叫中西醫結合,還不如叫中西醫並存並用更為合適。而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更是毀了中醫。

那麼,中西醫到底該如何結合?筆者認為,首先,中西醫雙方必須清楚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認識對方的優勢和不足,然後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真正做到中西醫貌和神亦和。

西醫應向中醫藥學什麼呢?中醫在對疾病的症候研究上具有獨到之處。不同疾病,都可能具有相同的症候,同一種疾病又可能具有不同的症候,通過辨別症候來治病,這些是西醫所缺乏的。

西醫應該向中醫學習,加強對症狀體徵變化規律的研究。中醫十分強調個性化**。同一種病,不同的人,不同時期,其症候不一定相同,**方法也自然相應不同。

因天時因地理因病程因病人的不同,**原則和方劑應用也不同。西醫目前也講個性**,但遠不及中醫系統和完整。中醫的方劑一般由多味中藥組成,包含君藥、臣藥、佐藥和使藥。

四類藥分工合作,形成乙個"戰鬥團隊",通過多途徑多環節多層次多靶點來**疾病。由於每一味藥中有效成分劑量小,***也小,由於多味藥在炮製過程可能會產生新的有效物質,所以可能取得單味藥炮製後合用所無法取得的效果。中西醫一般是單味藥,即使幾種藥合用,也不是幾種藥的有機組合,而且每一種藥的劑量都較大,這一方面,西醫就應向中醫學習,學習中藥複方用藥和多靶點**。

中醫十分講整體觀。在中醫看來,不僅五臟六腑、經脈皮毛相互聯絡,甚至相生相剋,而且氣候、地理、草木蟲獸碳石,也與人體相通,所以草木蟲石也有性有味有歸經,所以人體要健康,不僅五臟六腑要平衡、血脈要通暢,人體與環境或大自然也要平衡要和諧,否則就會生病。中醫不僅具有這種系統的整體觀,還把這種整體觀應用到具體的疾病診治和保健上。

西醫雖然也講整體觀,但其認識沒有中醫的全面,也沒有系統運用於診治和保健中。

中醫藥也應向西醫學習。學習西醫在理論上不斷自我否認、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西醫的理論,除了解剖學外,年年都有新發現新進展。

相反,中醫卻十分守舊,十分自戀,至今死抱二千多年前的理論不放,成為最長壽的啃老族和不孝子。中醫應學習西醫,能與時俱進,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不斷的反思、深化、修正和完善。可惜直到今天,仍未看到任何中醫界在這方面有什麼作為。

中醫還要學習西醫的標準化。說中醫藥有效必須採用公認的臨床評價標準和體系來進行評價。如果你認為西醫的評價標準和體系不適合中醫藥,那你必須拿出能說服世人的、中醫自己的臨床評價標準和體系。

沒有公認的評價標準和體系,中醫藥不可能走向世界,只能自己在國內玩玩。我們期待中醫界盡早制定這樣的標準及其體系。中醫還要學習西醫的客觀化。

證型判斷的依據不能還停留在以個人主觀感受為主的望聞問切上,應該使之客觀化,也應該借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尋找新的指標。診斷如此,用藥也應如此。客觀化是標準化的前提,沒有客觀化,只能是自說自話。

我是學西醫的,但對中醫藥也感興趣。我覺得,中醫藥在世界醫藥史獨樹一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是中國人的驕傲和福分,我們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如何繼承和發揚?

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中西醫結合,但不能是現在這樣的中西醫結合。我希望中醫和西醫兩界能擯棄門戶之見,相互學習,攜手共進,使中國醫學走在世界前列。

關於中西醫結合研究

關於中西醫結合發展方向展望 一 中西醫結合我認為分為兩部分 1中藥西製化 2西藥中用化 首先說中藥西製化 西藥對於中藥最大的優點在於明顯的藥理作用,直觀的的藥用效果。重要採用幾種甚至幾十種草藥或動物藥混合製成湯劑,其內部成分十分複雜,當進行類似西藥的藥理分析時,很難對其進行準確的分析,造成國外不信任...

中西醫結合骨傷重點

一 名詞解釋 1.骨擦音 骨折的主要體徵之一,無謙插的完全性骨折,當擺動或觸控骨折肢體是,兩斷端互相摩擦,可發生音響或摩擦感,承認那 擦音或骨擦感。可以幫助辨別是否骨折以及所屬性質。2.傳導音 用於檢查某些不易發現的長骨骨折,聽診器置於傷肢近端適當部位,或恥骨聯合上部,或上肢近端骨突處,叩擊傷肢遠端...

中西醫結合評審核心標準

附件 中西醫結合醫院分等標準及評審核心標準 一 中西醫結合醫院分等標準 根據 中醫醫院評審暫行辦法 中西醫結合醫院評審結論分為 甲等 乙等和不合格。中西醫結合醫院評審細則 2012年版 共1000分,其中第一部分 中西醫結合服務功能 650分,第二部分 綜合服務功能 部分350分。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