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骨傷重點

2022-11-29 11:45:03 字數 3661 閱讀 1371

一、名詞解釋

1.骨擦音:骨折的主要體徵之一,無謙插的完全性骨折,當擺動或觸控骨折肢體是,兩斷端互相摩擦,可發生音響或摩擦感,承認那**擦音或骨擦感。可以幫助辨別是否骨折以及所屬性質。

2.傳導音:用於檢查某些不易發現的長骨骨折,聽診器置於傷肢近端適當部位,或恥骨聯合上部,或上肢近端骨突處,叩擊傷肢遠端突起部位,可聽及骨傳導音,其傳導的減弱或消失說明骨的連續性遭到破壞。

3.托馬斯徵:患者仰臥,大腿伸直,則腰部前凸;屈曲健側髖關節,迫使脊椎代償性前突消失則患側大腿被迫抬起,不能接觸床面。見於脊椎疾病和髖關節疾病。

4.杜加徵:患者肘關節屈曲,手放在對側肩關節前方,如肘關節不能與胸壁貼緊為陽性,表示肩關節脫位。

5.疼痛弧試驗:肩關節外展上舉試驗;患者上肢外展0°~60°不痛,60°~120°疼痛,再上舉120°~180°反而不痛,即為陽性,提示岡上肌肌腱炎。

6.彈性固定:關節脫位特徵。

固端位置的改變,關節周圍末未撕裂的肌肉痙攣、收縮,可能脫位後的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在對未脫位關節做任何被動運動時,雖有一定的活動度,但存在彈性阻力,當除去外力後,脫位的關節又回覆到原來的特殊位置,這種變化稱~

7.假關節活動:異常活動;在損傷中,有兩種情出現異常活動,一是骨折後,由於骨的連續性中斷,可致骨幹部產生無嵌插的完全骨折,在移動傷肢遠端時,骨折處出現屈曲、旋轉等類似關節活動異常。

8.解剖復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矯正,恢復了骨的正常解剖關係,對位和對線完全良好時,即為解剖復位

9.功能復位:骨折的某種移位因種種原因未完全糾正,但骨折在此位置癒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妨礙著稱為~

10頸干角:股骨頸於股骨幹縱軸之間相交成角,稱為~,該角存在增加了髖關節活動範圍。

11前傾角:股骨頸軸線於股骨內、外髁中點間連線不在同一冠狀面上,股骨頸向前傾斜形成一角度,稱為~

12.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以肘外側疼痛,提物及前臂扭轉時疼痛加重為主要症狀的病證,疼痛有時向前臂放射。

二、簡答

1.肌力評級標準:目前統用code六級分法;

0級:肌力完全消失,無活動

ⅰ級:肌肉能收縮,關節不活動。

ⅱ級:肌肉能收縮,關節稍有活動,但不能對抗肢體重力。ⅲ級:

能對抗肢體重力使關節活動,但不能對抗外來阻力。ⅳ級:能對抗外來阻力使關節活動,但肌力較弱。

ⅴ級:肌力正常。

2.夾板固定適應症及禁忌症

適應症:①四肢閉合性骨折經手法整復成功者。股骨幹骨折因肌肉發達、收縮力大,需配合持續牽引。

②關節內及近關節內骨折經手法整復成功者③四肢開放性骨折,創面小或經處理閉合傷口者④陳舊性四肢骨折運用手法整復者。

禁忌症:①較嚴重的開放性骨折②難以整復的關節內骨折和難以固定的骨折,如髕骨、股骨頸、骨盆骨折等③腫脹嚴重伴有水皰者④傷肢遠端脈搏微弱,末梢血運較差或伴有血管損傷者。

3.骨折移位基本形式

⑴成角移位:兩骨折段之軸線交叉成角⑵側方移位:骨折兩端相對移向側方⑶縮短移位(重疊移位)骨折兩端相互重疊或嵌插⑷分離移位:

兩骨折端相互分離⑸旋轉移位:骨折段繞自身的縱軸發生旋轉移位⑹背向移位:骨折遠端繞近端旋轉,使兩骨折斷面朝向相反方向

4.損傷早期併發症

①休克②感染③內臟損傷④血管損傷⑤缺血性肌攣縮⑥脊髓損傷⑦周圍神經損傷⑧脂肪栓塞

5損傷晚期併發症

①墜積性肺炎②褥瘡③尿路感染及結石④損傷性骨化(骨化性肌炎)⑤創傷性關節炎⑥關節僵硬⑦缺血性骨壞死⑧骨生長畸形(遲發性畸形)⑨關節內游離體

6.現場救護與搬運:

急救和搬運不當可加重不穩定型骨折的錯位,使脊髓損傷平面上公升或由不完全損傷變為完全性脊髓損傷。因此對頸椎損傷患者,要有專人拖住頭部並沿縱軸略加牽引,使之於軀幹保持一致做平行移動,嚴禁將患者頭頸部屈曲或旋轉。轉運過程中要觀察呼吸道有無阻塞並及時排除,檢查呼吸、心率和血壓變化,以便及時處理。

7.關節脫位臨床表現

傷後患肩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不能做內收,內旋動作,僅能輕微外展、外旋。患者喜座位,常以健手扶持患肘的前臂,頭傾向患側以減輕肩部疼痛。檢查呈「方肩」畸形;患肢彈性固定於外展約20°~30°位;搭肩試驗陽性。

8.鎖骨骨折典型基本姿勢:

患者常以健手拖住患肢,頭部側向患側,下頜偏向健側,患肩向前內下方傾斜。檢查時,可見傷處異常隆起,區域性肌肉痙攣;骨折部壓痛明顯,可觸及異常活動和股擦音。檢查幼兒時,活動其傷肢或按壓傷側鎖骨時可因疼痛而哭鬧。

x線檢查可明確骨折的部位及錯位的形式和程度。

9.肱骨幹骨折移位特點及影響因素

①三角肌止點以上者,近折段因胸大肌、背闊肌和大圓肌的牽拉而向上、向內移位,遠折段因三角肌和喙肱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牽拉而向上、向外移位。②三角肌止點以下骨折者,近折段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牽拉而向外、向前移位,遠折段因肱三頭肌及肱二頭肌牽拉而向上位移③肱骨幹下1/3骨折,由於患者絳前臂吊於胸前,常引起折段內旋及成角移位。

10.股骨幹骨折移位特點:

股骨幹骨折多發生在股骨幹中1/3,但亦可發生在1/3和下1/3,除不完全骨折或青枝骨折外,其他均為不穩定性骨折。骨折移位因受肌群牽拉及傷肢自身重力等因素影響,往往出現典型移位:上1/3骨折,其骨折近端受骼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其他外旋肌的牽拉而屈曲、外展、外旋;遠端受內收肌群的牽拉而向後、上、內方移位。

中1/3骨折,兩斷端多由明顯的重疊,近折端多向外側移位,遠端易向內側移位,故兩折端多向前、外成角,移位無明顯規律。下1/3骨折,遠端手關節囊及腓腸肌牽拉,向後移位,故意傷及膕神經、膕動脈、膕靜脈,而骨折近端內收向前移位

11.肱骨內上髁骨折分型

12.頸椎病病變機制

①椎間盤變性:a。髓核脫水b。纖維環變性c。軟骨板變性、變薄②椎體骨質增生③關節突及其他附件改變④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⑤血液迴圈改變

13.頸椎病臨床分型:

臨床上分為區域性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混合型

三、論述

㈠.固定方法標準

1.能達到良好固定作用,使損傷區域性最大限度的穩定。對被固定肢體周圍的軟組織無損傷,保持損傷處正常血運,不影響正常癒合和修復。

2.既保證傷處穩定又允許肌肉、關節最大範圍的活動,有利於早期功能鍛鍊。

3.便於調整,能隨肢體腫脹程度變化而及時調整鬆緊度。

4.固定穩定、持久、有效。

5.消除不利於損傷組織癒合或修復的牽張、旋轉、剪下或成角外力,是區域性穩定,對骨折整復後的殘留位移有矯正作用,為損傷組織的癒合或修復創造有利條件。

由於損傷具體情況不同,固定標準也是相對的,臨床應該根據不同損傷作出具體掌握。

㈡.股骨頸骨折分類及意義

㈢.骨折癒合標準

分為臨床癒合和骨性癒合

臨床癒合:①區域性無壓痛,無縱軸叩擊痛②區域性無異常活動③x線**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性骨加痂通過骨折線④功能測定:在解除外固定的情況下,上肢能平舉1kg重物達1分鐘;下肢能連續性徒手步行3分鐘,並不少於30步⑤連續觀察2周骨折處不變形,則觀察的第1天即為臨床癒合期

骨性癒合:①具備臨床癒合標準的條件②x線**顯示骨小梁通過骨折線

㈣.肱骨幹骨折夾板固定方法

上1/3骨折選用超肩關節夾板,於近端前內側、遠端外側各置一平墊;中1/3骨折選用不超關節夾板,於近端前外側、遠端後內側各置一平墊;下1/3骨折選用超肘關節夾板,壓墊放置根據骨折移位情況採用兩墊或三墊固定法。應盡量避免在中下1/3前外側放壓墊,否則易導致橈神經受壓或損傷;必須放壓墊時,應避開橈神經。固定體位為肘關節屈曲90°,前臂中立位置於帶柱托板上,三角巾懸吊置於胸前;遠段原始內旋移位的螺旋性骨折,可用上肢外旋托架固定;骨折有分離趨勢者,應加用上肢外展支架,將患肢固定於外展位以減少重力影響;或用肩肘彈力兜固定。

固定時間**6~8周,兒童3~5周。

關於中西醫結合研究

關於中西醫結合發展方向展望 一 中西醫結合我認為分為兩部分 1中藥西製化 2西藥中用化 首先說中藥西製化 西藥對於中藥最大的優點在於明顯的藥理作用,直觀的的藥用效果。重要採用幾種甚至幾十種草藥或動物藥混合製成湯劑,其內部成分十分複雜,當進行類似西藥的藥理分析時,很難對其進行準確的分析,造成國外不信任...

中西醫結合評審核心標準

附件 中西醫結合醫院分等標準及評審核心標準 一 中西醫結合醫院分等標準 根據 中醫醫院評審暫行辦法 中西醫結合醫院評審結論分為 甲等 乙等和不合格。中西醫結合醫院評審細則 2012年版 共1000分,其中第一部分 中西醫結合服務功能 650分,第二部分 綜合服務功能 部分350分。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

引入歧途的中西醫結合

眾所周知,中西醫是兩種大不相同的醫學認知體系。中醫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即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臟腑經絡學說為基本理論,採用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進行辨證論治,而西醫則以不斷更新的形態學和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知識為基本理論,採用望捫扣聽以及影像學 病理學 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學等各種方法為診斷手段,進行辨病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