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字的五種文學屬性

2022-11-19 00:18:03 字數 2595 閱讀 4795

在當今的文學研究領域,人們已開始頻頻地看到「對話」(dialogue)一詞,這種對話的意識已使得人們可以從一種獨斷論的藝術觀中解脫出來。所謂對話,就是不同觀點的人可以在共同的話語空間中交流各自的意見,並不一定要求對方折服,而是求得一種溝通和相互理解。從對話的立場出發,我們除了可以看到不同藝術觀之問的交流以外,另外就是將此方式擴及到文學文字的方面,從而使得文學文字的特性也得以多方面的展開,以下則試作論述。

一、文學文字的對話性是它的一種屬性

文學文字(the text of literature)在這裡是指作家、詩人寫出的文字產品。關於文學文字的屬性問題,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作出釐定,如可以從它是作家虛構的生活即虛構性上來作出判定,也可以從它是由語言來組構的即語言性來作出說明,另外還可以從它的閱讀效果上的審美性、情感性來加以闡述。文學文字的屬性是多方面的。

問題在於,在己有的多方面屬性的前提下再提出一種對話性又有何意義呢?

它的意義就在於,己有的諸種屬性的說明其實都暗含了一種對比前提,所謂虛構性,是將文學創作與歷史撰述那種推崇記實的寫作區別開來,如亞理斯多德當年所說的,史著與詩作間的差異,「在於一敘述已發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1]當我們說文學創作虛構了什麼的時候,也就有乙個如果不是文學則它應如何來寫實,其寫實的面貌如何等方面的問題。至幹文學的語言性,則體現了文學作為語言藝術與**、美術等諸種藝術間的所用材料的區別,同時也指涉到了文學創作與文學閱讀,共同的文學文字同個別性的個體存在的讀者間的關係等,也就較為直接地體現出一種對話的性質。

因此,說對話性是文學文字的一種屬性,這不僅是在對文學文字的屬性上又提出了一種見解,而且這一見解同其它一些見解是相關聯的,也有助於深化那些見解的認識。

文學文字的對話性,就在於每乙個和每一類的文學文字都是在對話中才確定自己的存在位置和具體內蘊的。由於具體的方面要在後文的五種對話中剖析,所以這裡只是概略地指出對話的緣由。在中國詩歌中,五言體和七言體的詩占有主要的成分,鐘峙曾標舉五言體居文詞之要,該見解贏得諸多人的附議,如肖子顯說五言體詩「獨秀眾品」,[2]王士禎則認為.「佳句多從五字求,解識無聲弦指妙。

」[3]這單獨來看只是乙個推崇五言詩的問題,實際上它是在五言詩與七言詩對比的語境中呈現的。關於這一點.現代學者王力就說:「多數六言詩句都可以縮減為五言,而意義上沒有多大變化.只不過氣更暢,意更足罷了。

」反之,「每乙個五言句式都可以敷衍成為七言。」[4]挪麼從王力先生的這一說明中就可以見出至少到了唐代以後,由於格律詩的興起,五言體與七言體詩之間就構成了一種對話關係,那就是五言詩應在含蓄雋永上著力,七言詩應在酣暢明快上體現特色,其中每一種詩體都向對方提出了「應該如向」的要求。同時也在對方對自已的要求中律範自己的特性。

應該說,文學文字的對話性是存在的.但它又是潛在的,主要地是一種潛對話(hidden-dialogue)。尤其在文學文字內部的對話關係上更是如此,這就更需要我們做一番探幽的工作,以下對五種對話性作出分述。

二、文學文字與作者的對話屬性

文學文字是由作者寫作的,從操作層次上看,文學文字就是作者意向的表達,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作者的言悅,與作者具有同一性,在中國俗語中有「文若其人」的說法.法國學者布封也曾說過一句名言「風格即人」,這都是說明了文字同作者之間的緊密聯絡。如果文字同作者就是性質等同的話,那麼這種對話也就不存在了。問題在於,文字雖是由作者寫的,但這種「寫」並不完全是作者的「想」,對於作者來說,他的更真實的自我是他的「所思」而非「所寫」。

可以說,文學文字的這一意義上的對話性就在於所思與所寫之問存在的微妙罅隙。

法國詩人蘭波曾寫過乙個古怪的句子:「話在說我」,當寫下這句話時,蘭波實際上處在「我在說話」的位置,並且他也確實用筆來記錄了他所說的話.應該說他是說話的主體,他可以決定寫或不寫以及要寫什麼,如何去寫等等。但問題的另一面又在於,蘭波總得用某種語言某種文體來表達他的言說,當他言說時就不能不受到所用表達媒介的限制,他的言說是在限制下的言說,是在語言對他寫作的規定下的言說.當他以言說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時,其所思己被言說規則所摸鑄了,因此換乙個角度來看又確實是「話在說我」。

在這個關係下,詩人所寫的文字那就既是又不是詩人的產品,二者間有著對話的關係。中國南朝文論家劉勰也說過;「方其援翰,氣倍辭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

」[5]這就是說,在構思時自己覺得想得不錯的.到形諸筆端後自己卻又並不滿意,由此可以見出語言表達方式對人思維的影響。

羅蘭·巴特在對寫作活動的思考中指出,寫作是一種可作兩種解釋的現實:一方面:寫作無可辯駁地從作家和他所處社會的對抗中產生;另一方面,從這種社會的定局出發,它通過悲劇性的移情作用,把作家遣回他的創作的手段的本源之中。

歷史不能為作家提供自由使用的語言,而只能向他提出一種對自由創作的語言的迫切需求。」。[6]巴特的思想常常是充滿矛盾的,而且他也有過多次思想上的轉變。

同時他的表達也常顯得隱晦艱深,但從這一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大意,那就是,寫作行為是表達作家的所思的,其中寄寓了寫作者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和批評,他以寫作來完成對世界的反應,這樣,寫作是一種個人的行為;但同時他的寫作是在諸種寫作物的參照中,也包括他過去寫的各種相近或完全不同的文體的參照中來迸行的,所以寫作物就不單是表達他自己,也是在加入並且也多少改變寫作秩序的行為,寫作者並不能完全以文本來表達他的所思,而是通過寫作使他所思的衝動得以釋放。賈島曾煞費苦心地寫下「獨行潭底影,數棲樹邊身」,這樣的詩句,寫過之後細細品味,其感受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裡詩人的感受不只是對詩句的回味,也是對自己寫作中甘苦的回憶!這裡文字同作者問不是一種對話關係難道能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感受麼?

談文學文字文學教學的策略

小學語文主要分為實用為本和文學文字。對於不同的文體,教學方式 教學目的 教學手段皆有很大區別。那麼,如何在文學文字閱讀教學對話中進行有效的情感薰染呢?我試從課堂閱讀教學諸環節的操作實施層面,結合具體案例來剖析,以 其基本原理。一 導言啟情 文字閱讀教學對話的起始階段,教師以情感飽滿的引導性語言,對所...

文字裡的意境 古代文學。隋唐小結

文字裡的意境 相比這個學期我們上的唐詩和宋詞,我認為,我自己從小就比較喜歡唐詩多一點吧。我希望我的這個學期總結就用日記的形式,表達我所理解的唐詩意境吧,恰好,這下的冬雨,貌似秋雨一樣纏綿,淒涼之意漸深,不由得讓我生出些許感慨。漫天的細雨,沒有規則的 雜亂的飄著,我都懷疑是不是雪花了,這麼亂,形同 氣...

文字細讀對中學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意義

作者 原雅傑 亞太教育 2015年第24期 摘要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高耗低效的現象。對於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可以通過對中學現當代文學教學實施文字細讀的方法,從文字細讀出發,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讓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和審美能力有所提高,為後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選擇所需的人教版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