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重點大題

2022-11-18 11:54:08 字數 6142 閱讀 6602

問答題。

1.免疫系統組成與功能。

免疫系統是執行免疫功能的組織系統,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樞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臟、淋巴結和黏膜免疫系統)組成;(2)免疫細胞:

主要有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樹突狀細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體、補體、細胞因子和免疫細胞表面的多種膜分子,可發揮三種功能:(1)免疫防禦:

即抗感染免疫,機體針對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護機體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2)免疫自穩:機體可及時清除體內衰老或損傷的體細胞,對自身成分處於耐受,以維繫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3)免疫監視:機體免疫系統可識別和清除畸形和突變細胞的功能。

在某些情況下,免疫過強或低下也能產生對機體有害的結果,如引發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病、腫瘤、病毒持續感染等。

2.簡述內源性抗原的加工、處理、提呈過程。

答:完整的內源性抗原在胞漿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後多肽片段經tap1/tap2選擇,轉運到內質網,在內質網中與 mhc ⅰ類分子雙向選擇結合成最高親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複合物,該複合物由高爾基體轉運到細胞表面,供cd8+ t 細胞識別。

3.抗體的生物學活性。

(1)i**區的功能主要是特異性識別、結合抗原。(2)igc區的功能a.啟用補體;b.

細胞親嗜性:調理作用(igg與細菌等顆粒性抗原結合,通過igfc段與吞噬細胞表面相應iggfc受體結合,促進吞噬細胞對顆粒抗原的吞噬;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igg與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表面結合,通過igfc段與具有胞毒作用的效應細胞表面相應iggfc受體結合,從而觸發效應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作用,稱為adcc);介導i ii iii型超敏反應。(3)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體;是唯一能通過胎盤屏障的抗體,在新生兒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與吞噬細胞和nk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發揮調理作用和adcc效應;(2)igm:為五聚體,分子量最大;啟用補體能力最強;是初次體液免疫應答中最早出現的抗體,可用於感染的早期診斷;(3)iga:

分泌型iga(siga)為二聚體,主要存在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發揮主要作用;(4)igd:是b細胞發育分化成熟的標誌;(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強的親細胞性,與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等具有高度親和力,可介導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

4.簡述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異物性,一般來講,異物性越強,免疫原性越強; 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質,包括化學性質、分子量、結構複雜性、分子構象與易接近性、物理狀態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質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結構越複雜,其免疫原性越強。

第三是宿主的遺傳因素、年齡、性別與健康狀態。 第四是抗原進入機體的劑量、途徑、次數以及佐劑都明顯影響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途徑以皮內最佳,皮下次之。

5.體液免疫應答中再次應答與初次應答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答:再次應答與初次應答不同之處為:

⑴ 潛伏期短,大約為初次應答潛伏期時間的一半;⑵ 抗體濃度增加快;⑶ 到達平台期快,平台高,時間長;⑷ 下降期持久;⑸ 用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誘發二次應答;⑹ 二次應答中產生的抗體主要為igg,而初次應答中主要產生igm;⑺ 抗體的親和力高,且較均一。

抗原與ti抗原特性比較。

(1)t細胞輔助:需要/不需要;(2)抗體型別:igg/igm;(3)免疫應答的型別:

體液,細胞/體液; (4)免疫記憶:有/無;(5)表位性質:t、b細胞表位/b細胞表位;(6)化學性質:

蛋白質/多醣或脂多醣;(7)結構特點:結構複雜,半抗原-載體結構/結構簡單,重複的半抗原結構;

7.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結構:(1)基本結構:ig是由兩條相同的重鏈與輕鏈通過二硫鍵連線而成的四肽鏈分子;ig分子n端、輕鏈1/2和重鏈1/4或1/5處,氨基酸組成和排列次序多變,所以稱為可變區(v區),可特異性結合抗原。

v區中,某些區域性區域的氨基酸組成與排列具有更高變化程度,故稱此部位為高變區,其構建了抗體分子和抗原分子發生特異性結合的關鍵部位;而可變區中其他部分的氨基酸組成變化較小,即為骨架區,他不與抗原分子結合。但對維持高變區的空間構型起重要作用。在ig分子c端,其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比較恆定,稱為恆定區(c區)。

c區雖不直接與抗原表位結合,但可介導ig的多種生物學功能。(2)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可將免疫球蛋白水解為2個完全相同的抗原結合片段(fab)和1個可結晶元段(fc)。

功能:(1)特異性識別結合抗原:可變區(v區)內的超變區可特異性識別、結合病原體或細菌毒素,可阻斷病原體的入侵或中和毒素的毒性作用;(2)啟用補體:

igg或igm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後,可啟用補體經典途徑,形成膜攻擊複合體(mac),溶解破壞靶細胞;③調理作用:igg與細菌等顆粒性抗原結合後,通過其fc段與吞噬細胞(巨噬細胞或中性粒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促進吞噬作用;④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效應):igg(fab段)與腫瘤細胞或病毒感染細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特異性結合後,再通過其fc段與具有細胞毒作用的效應細胞(巨噬細胞、nk細胞或中性粒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增強或觸發對靶細胞的殺傷作用;⑤穿過胎盤屏障和黏膜:

人類igg是唯一能從母體轉運到胎兒體內的免疫球蛋白,對新生兒抗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分泌型iga(siga)可通過分泌片介導穿越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上皮細胞,到達黏膜表面發揮區域性抗感染免疫作用。

8.五類免疫球蛋白的特性與功能。

(1)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體;是唯一能通過胎盤屏障的抗體,在新生兒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與吞噬細胞和nk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發揮調理作用和adcc效應;(2)igm:為五聚體,分子量最大;啟用補體能力最強;是初次體液免疫應答中最早出現的抗體,可用於感染的早期診斷;(3)iga:

分泌型iga(siga)為二聚體,主要存在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發揮主要作用;(4)igd:是b細胞發育分化成熟的標誌;(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強的親細胞性,與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等具有高度親和力,可介導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

9.補體系統的三個啟用途徑。

補體經典途徑的啟用過程:⑴ 識別階段:抗原與抗體(igm、igg)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啟用c1。

c1是由c1q、c1r、c1s組成的多聚體複合物。當兩個以上的c1q頭部被抗體結合固定後,其構象發生改變,依次啟用c1r、c1s,並裂解為大小片段。⑵ 啟用階段: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 複合物,即c3轉化酶,後者進一步酶解c3並形成c ,即c5轉化酶。⑶ 效應階段:c5與c5轉化酶中的c3b結合,並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釋放入液相,後者仍結合於細胞表面,並可依次與c6、c7、c8、c9結合,形成c5b-9,即mac。

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離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過胞膜,但蛋白質之類的大分子卻難以從胞漿中逸出,最終導致胞內滲透壓降低,細胞溶解。

補體旁路途徑的啟用過程:不依賴於抗體,以革蘭陰性菌脂多醣、肽聚醣、酵母多醣等為主要啟用物,在b、d、p因子的參與下,使補體固有成分以c3-c5~c9順序發生級聯酶促反應,最後形成膜攻擊複合物(mac),溶解破壞靶細胞。

mbl途徑:mbl與細菌表面甘露糖殘基結合,再與絲氨酸蛋白酶結合,形成mbl相關的絲氨酸蛋白酶(masp-1、2)。masp與活化的c1q具有同樣的生物學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繼而形成c3轉化酶,其後過程與經典途徑相同。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 複合物,即c3轉化酶,後者進一步酶解c3並形成c ,即c5轉化酶。c5與c5轉化酶中的c3b結合,並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釋放入液相,後者仍結合於細胞表面,並可依次與c6、c7、c8、c9結合,形成c5b-9,即mac。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離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過胞膜,但蛋白質之類的大分子卻難以從胞漿中逸出,最終導致胞內滲透壓降低,細胞溶解。

10.補體的生物學作用。

補體旁路途徑在感染早期發揮作用,經典途徑在感染中、晚期發揮作用。(1)溶解靶細胞:膜攻擊複合物可溶解破壞細菌細胞、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2)調理作用:

c3b、c4b、ic3b與細菌或其他顆粒性抗原結合後,可被具有相應受體的吞噬細胞識別結合,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3)引起炎症反應:c3a、c5a具有趨化作用;能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介導炎症反應的發生;(4)免疫複合物清除作用:免疫複合物可借助c3b與紅細胞表面的補體受體結合,並通過血液運送至肝臟清除;(5)免疫調節作用。

c3b參加捕捉,固定ag到易被apc處理、提呈;c3b的裂解產物與b細胞表面cr2結合,參與b細胞的活化;c3b與b細胞表面cr1結合到b細胞增殖分化為漿細胞。

11.簡述補體參與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細胞、細菌和病毒。通過三條途徑啟用補體,形成攻膜複合體,從而導致靶細胞的溶解。

第二,調理作用,補體啟用過程中產生的c3b 、c4b、 ic3b能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應。補體啟用過程中產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斷,其中,c3a c5a具有過敏毒素作用,c3a c5a c567具有趨化作用

12.細胞因子的共同特點及其主要生物學作用。

理化性質:細胞因子是分泌到細胞外的小分子量蛋白或多肽,約8~80kd。高效性:

pmol水平即可顯示明顯的生物學效應;區域性性: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發揮效應。主要作用於產生細胞本身和鄰近的細胞;短暫性:

半衰期短,合成過程受到嚴密調控;複雜性:多樣性;重疊性;雙向性;網路性;抑制性調節。

主要生物學作用:(1)參與炎症反應:il-1、il-6和tnf-α等為促炎細胞因子,可直接作用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il-8可募集中性粒細胞進入感染部位,參與炎症反應;(2)抗病毒、抗腫瘤作用:

ifn能誘導產生抗病毒蛋白,具有廣譜的抗病毒作用。tnf可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通過凋亡機制產生殺瘤作用。ifn-γ、tnf和il-12等可啟用巨噬細胞,增強抗病毒和抗腫瘤作用;(3)刺激造血功能:

各種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為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4)參與和調節免疫應答:il-2、4、5、6等可促進b細胞活化、增殖、分化為漿細胞並產生抗體;il-2、il-12和ifn-γ可促進t細胞活化、增殖、分化為效應t細胞。

類與ⅱ類分子的基本結構及生物學功能:

(1)hla抗原的分子結構:hla-ⅰ類分子由1條重鏈(α1、α2、α3)和1條輕鏈(β)組成,可與內源性抗原肽(8~12aa)結合。hla-ⅱ類分子由1條重鏈(α1、α2)和1條輕鏈(β1、β2)組成,可與外源性抗原肽(12~17aa)結合;(2)hla分子的生物學功能:

①抗原加工和提呈作用:在抗原提呈細胞(apc)內,hla-ⅰ類和ⅱ類分子分別與內源性和外源性抗原肽結合,形成抗原肽-hla分子複合體,轉運至apc膜表面,分別供cd8+t細胞和cd4+t細胞識別結合,啟動特異性免疫應答;②制約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t細胞的tcr在識別apc提呈的抗原肽的同時,還須識別與抗原肽結合的mhc分子,稱之為mhc限制性。

其中,cd8+t細胞只能識別抗原肽-mhc-ⅰ類分子複合物,cd4+t細胞只能識別抗原肽-mhc-ⅱ類分子複合物;③引發移植排斥反應:在器官移植時,hla-ⅰ類和ⅱ類抗原作為同種異型抗原,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效應t細胞(ctl)和相應抗體,通過細胞毒等殺傷作用使供體組織細胞破壞,引發移植排斥反應。

細胞的重要表面標誌、亞群及其生物學功能:

表面標誌:(1)tcr:不能直接識別結合抗原肽,只能識別結合apc膜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複合物;(2)tcr輔助受體:

cd4、cd8等。cd4是識別結合mhc-ⅱ類分子;cd8是識別結合mhc-ⅰ類分子;(3)共刺激分子:①cd28分子:

可與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b7-1/b7-2(cd80/cd86)互補結合並相互作用,為初始t細胞的活化提供第二訊號;②cd40l:可與b細胞表面cd40分子相互作用,為b細胞的活化提供第二訊號。

亞群:t細胞的分類依據:(1)tcr肽鏈組成:

①αβt細胞:執行特異性免疫應答;②γδt細胞:執行非特異性免疫應答。

(2)是否接受過抗原刺激或接受抗原刺激後的分化情況:①初始t細胞(th0細胞);②效應t細胞(如ctl);③記憶性t細胞:再次與相應抗原相遇後,迅速分化成熟為效應t細胞,產生免疫效應。

(3)表面分子與功能:①cd4+t細胞:不能直接識別結合天然抗原分子,只能識別apc表面的抗原肽-mhcⅱ類分子複合物。

cd4+th1分泌th1參與細胞免疫應答,可介導炎症反應和遲髮型超敏反應,具有抗病毒和胞內菌感染的作用;cd4+th2細胞分泌th2刺激b細胞增殖分化為漿細胞並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應答;②cd8+t細胞:可分化為細胞毒性t細胞(ctl)。ctl只能識別結合apc或靶細胞表面mhc-ⅰ類分子提呈的抗原肽,殺傷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作用機制:

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使靶細胞溶解破壞或發生凋亡;高表達fasl和tnf-α,誘導靶細胞凋亡。

醫學免疫學重點總結

名詞解釋 免疫 immunity 免疫使機體免疫系統識別和區分自己和非己,並清除非己抗原性物質,以維持至體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淋巴細胞歸巢 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細胞離開中樞免疫器官後,經血液迴圈趨向性遷移並定居於外周免疫器官或組織的特定區域。分子基礎是淋巴細胞表面的歸巢...

醫學免疫學重點總結

第一講緒論 1 概念 1 免疫 immunity 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發生。是機體識別 自己 排除 異己 非己 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物學效應的總和,正常情況下是維持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性防禦功能。2 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統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禦 immunological denfense 免...

病理生理學大題重點總結

血流的重分布 外周血管的收縮使得腦,心等重要器官可維持正常的血供。臨床表現 脈搏細速,脈壓降低,臉色發白,四肢濕冷,尿量減少,煩躁 2 微迴圈淤血期 多灌少流,灌少於流 機制 擴血管物質的增加,如no,肥大細胞產生的組胺,使得毛細血管前阻力減小 白細胞因血管粘附分子的增多而粘附在微靜脈的表面,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