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總結 嶽麓版

2022-11-15 17:06:05 字數 4883 閱讀 6455

第一課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著先靜後動,由近及遠的原則,有目的、有計畫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觀察內容。隨機觀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提問,興趣很濃。我提供的觀察物件,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鮮明,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觀察,保證每個幼兒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說得正確。在觀察過程中指導。我注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按順序觀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徵重點觀察,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在觀察中積累詞彙,理解詞彙,如一次我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觀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劇變化,烏雲密布,我問幼兒烏雲是什麼樣子的,有的孩子說:

烏雲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說「烏雲跑得飛快。」我加以肯定說「這是烏雲滾滾。

」當幼兒看到閃電時,我告訴他「這叫電光閃閃。」接著幼兒聽到雷聲驚叫起來,我抓住時機說:「這就是雷聲隆隆。

」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我問:「雨下得怎樣?」幼兒說大極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較觀察,讓幼兒掌握「傾盆大雨」這個詞。

雨後,我又帶幼兒觀察晴朗的天空,朗誦自編的一首兒歌:「藍天高,白雲飄,鳥兒飛,樹兒搖,太陽公公咪咪笑。」這樣抓住特徵見景生情,幼兒不僅印象深刻,對雷雨前後氣象變化的詞語學得快,記得牢,而且會應用。

我還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聯想,讓他們與以往學的詞語、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在發展想象力中發展語言。如啄木鳥的嘴是長長的,尖尖的,硬硬的,像醫生用的手術刀―樣,給大樹開刀治病。通過聯想,幼兒能夠生動形象地描述觀察物件。

一、農業的起源

課本、報刊雜誌中的成語、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學生寫作文運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運用也很難做到恰如其分。為什麼?還是沒有徹底「記死」的緣故。

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簡單,每天花3-5分鐘左右的時間記一條成語、一則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寫在後黑板的「積累專欄」上每日一換,可以在每天課前的3分鐘讓學生輪流講解,也可讓學生個人蒐集,每天往筆記本上抄寫,教師定期檢查等等。這樣,一年就可記300多條成語、300多則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終究會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

這些成語典故「貯藏」在學生腦中,自然會出口成章,寫作時便會隨心所欲地「提取」出來,使文章增色添輝。 1、產生:原是農業經歷了從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的發展。

要練說,得練看。看與說是統一的,看不准就難以說得好。練看,就是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擴大幼兒的認知範圍,讓幼兒在觀察事物、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活動中,積累詞彙、理解詞義、發展語言。

在運用觀察法組織活動時,我著眼觀察於觀察物件的選擇,著力於觀察過程的指導,著重於幼兒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2、特徵:

要練說,先練膽。說話膽小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障礙。不少幼兒當眾說話時顯得膽怯:

有的結巴重複,面紅耳赤;有的聲音極低,自講自聽;有的低頭不語,扯衣服,扭身子。總之,說話時外部表現不自然。我抓住練膽這個關鍵,面向全體,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兒建立和諧的語言交流關係。每當和幼兒講話時,我總是笑臉相迎,聲音親切,動作親暱,消除幼兒畏懼心理,讓他能主動的、無拘無束地和我交談。二是注重培養幼兒敢於當眾說話的習慣。

或在課堂教學中,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取消了先舉手後發言的約束,多採取自由討論和談話的形式,給每個幼兒較多的當眾說話的機會,培養幼兒愛說話敢說話的興趣,對一些說話有困難的幼兒,我總是認真地耐心地聽,熱情地幫助和鼓勵他把話說完、說好,增強其說話的勇氣和把話說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確的說話要求,在說話訓練中不斷提高,我要求每個幼兒在說話時要儀態大方,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學會用眼神。對說得好的幼兒,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揚,並要其他幼兒模仿。

長期堅持,不斷訓練,幼兒說話膽量也在不斷提高1)區域差別:農耕經濟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出現,有地域差別。

「師」之概念,大體是從先秦時期的「師長、師傅、先生」而來。其中「師傅」更早則意指春秋時國君的老師。《說文解字》中有注曰:

「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之含義,現在泛指從事教育工作或是傳授知識技術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長值得學習者。「老師」的原意並非由「老」而形容「師」。

「老」在舊語義中也是一種尊稱,隱喻年長且學識淵博者。「老」「師」連用最初見於《史記》,有「荀卿最為老師」之說法。慢慢「老師」之說也不再有年齡的限制,老少皆可適用。

只是司馬遷筆下的「老師」當然不是今日意義上的「教師」,其只是「老」和「師」的復合構詞,所表達的含義多指對知識淵博者的一種尊稱,雖能從其身上學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識的傳播者。今天看來,「教師」的必要條件不光是擁有知識,更重於傳播知識2)作物結構:北方(黃河流域)以生產粟麥為主,南方(長江流域)以生產水稻為主。

中國是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

(3)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二、農業的發展

1、生產工具:

*曲轅犁可以調節犁耕深淺,適應各種土地的精耕細作,標誌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

2、生產關係的發展:奴隸制集體勞作(與井田制相適應)→ 個體農耕、男耕女織(與封建私有制相結合)。

3、水利工程的完善:(1)春秋時期:楚國的芍陂;(2)戰國時期:秦國的都江堰、鄭國渠;

3)西漢:漕渠;(4)西漢王景治理黃河、新疆地區的坎兒井

三、全面理解小農經濟

1、出現原因: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主要是指鐵犁牛耕)的進步,私有土地的出現。

2、產生時間:春秋時期

3、經營模式: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

4、地位: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5、小農經濟的特點:(1)分散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2)封閉性。

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極少交換;(3)落後性。生產工具相對簡單,生產首席技術官期不變,心理狀態容易滿足。(4)脆弱性。

生產規模小,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差。

6、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a 生產力因素:鐵犁牛耕的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生產技術的進步;b 生產關係因素:

農民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生產自主權,具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c 自身的動力: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和產量,促使農業向精耕細作發展;d **政策因素:

**重農抑商,扶植小農經濟。

(2)不利因素: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自己自足的自然形態阻礙了農業的擴大再生產;封建統治的腐朽、剝削沉重和社會動盪。

7、評價:(1)優點:小農經濟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農民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

(2)弊端: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使它很難擴大再生產,在封建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逐漸成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

(3)地位: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第2課、中國古代土地制度

一、奴隸社會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1、演變:始於商朝,盛於西周,瓦解於春秋,廢除於戰國

2、性質:國家公有名義下的貴族土地所有制。周王將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井田制中的「公田」為貴族占有,由庶民和奴隸集體耕種,「私田」為勞動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3、瓦解:①原因:a 根本原因:

鐵器牛耕的出現和推廣,使生產力得到發展;b 直接原因:各諸侯國的稅制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如:齊國的「相地而衰徵」;魯國的「初稅畝」)。

表現:「公田」被拋荒,「私田」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和「私田」界限被打破,一律按土地好壞納稅。

4、瓦解的標誌: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井田制。

* 井田制 = 公田 + 私田

二、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指宮廷有關部門掌握的土地,其收入用於君主私人開支。

2)自耕農私有土地:土地規模小,只限於一家人自己耕種。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地主土地**:「公田」轉化為「私田」;軍功賞賜;土地兼併。

2、發展:(1)漢代:土地兼併嚴重。

(2)北魏:頒布均田制限制土地兼併。

(3)宋代:田製不立、不抑兼併,兩極分化加劇。

(4)明清:皇帝帶頭兼併土地,土地兼併普遍化,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

3、危害:國家賦稅減少,社會矛盾激化、動盪不安。

* 均田制(屬於土地國有制):(1)時間:北魏、隋朝、唐朝前期;

(2)目的: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

(3)內容:按性別和年齡把國家控制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大部分土地不准許買賣,授田農民必須向國家繳納租稅,併服徭役和兵役。

(4)均田制為什麼沒能解決土地兼併問題: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b 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的存在。

三、租佃關係日益普遍化

1、含義:地主把土地租給別人耕種,收取地租作為收益,地主與佃農之間形成租佃關係。

2、原因:a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b 直接原因,土地兼併嚴重。

3、發展歷程:(1)產生:戰國時代,租佃關係出現。

(2)發展:漢代土地兼併嚴重,租佃關係比較普遍。

(3)普及:宋代不抑兼併,租佃關係日益普遍化。(4)深化:租佃關係進一步發展。

4、影響:(1)積極:佃農對地主和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相對減弱,生產積極性提高,有利於農業的穩步發展;(2)消極:佃農要遭受較重的地租剝削。

* 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的變化:(1)明清以前:有強烈的依附關係,表現為農民義務繁多。

(2)明清以來:依附關係減弱 。a 原因:

商品經濟的發展。 b 表現:契約納租方式確定,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身份更加自由。

c 影響:促使資本主義萌芽。

* 全面認識土地兼併問題:

(1)原因:a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和土地買賣的盛行; b 封建**的政策,如宋代「不抑兼併」; c 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商業資本的介入,如明清大量商人購買土地。

(2)解決方法:a 實行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b 規定官、民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額,即限田;c 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實際數目,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

(3)影響:a 使兩種矛盾突出,一是農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的矛盾;b 措施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以維護統治。

(4)認識:封建國家在不觸動地主利益的條件下去延緩土地兼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歷史必修二嶽麓版知識點歸納總結

歷史必修三 思想文化史 複習提綱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一講百家爭鳴 課標 1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2 了解孔子 孟子 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010考綱 春秋戰國時期的 百家爭鳴 知識歸納 一 歷史背景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根本原因...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1 概念及其相互關係 制度 的決策方式 皇帝個人專斷 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大權,都具有隨意性和獨斷性。集權 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 全國各種軍政大權歸屬 地方完全由 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 的政令。主義與 集權有密切的關係,不能把它們截然分開。在中國歷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權,集權就是以...

高一化學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總結

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 一 原子結構 質子 z個 原子核注意 中子 n個 質量數 a 質子數 z 中子數 n 1.原子 a x原子序數 核電荷數 質子數 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核外電子 z個 熟背前20號元素,熟悉1 20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