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2022-11-15 17:03:05 字數 3813 閱讀 4971

1、概念及其相互關係:

**制度(**的決策方式):皇帝個人專斷**,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大權,都具有隨意性和獨斷性。 **集權(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

全國各種軍政大權歸屬**,地方完全由**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的政令。

**主義與**集權有密切的關係,不能把它們截然分開。在中國歷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權,**集權就是以皇帝為中心,皇帝可以在**高度地壟斷一切權利。包括秦漢在內,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國家形式就是**主義和**集權緊密聯絡,皇帝個人既體現了**主義,又反映了**集權的貫徹。

2、形成原因和條件:

原因:a、經濟上: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b、政治上:

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新興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維護其政治和經濟利益;同時也是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c、思想上:戰國時法家韓非子關於**集權和法制的思想,為秦建立**集權制奠定了理論基礎;d、實踐上:戰國時商鞅變法,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其中地方上建立縣製的規定,強化了國君在政治上對國家統一的權力。

這為秦建立**主義**集權制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客觀條件:a、春秋戰國的混亂局面和周王室的軟弱無力是歷史的教訓,也是這種制度產生的客觀歷史背景;b、秦的統一和強盛。

3、演變歷程:(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各國的變法運動、法家提出的**集權和依法治國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集權理論);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主義**集權制度);

(3)、西漢:空前加強 (漢承秦制、有因有革);

(4)、東漢:進一步加強(加強監察制度等);

(5)、隋唐: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

(6)、北宋:強化(北宋採取措施,使**主義的**集權得以強化);

(7)、元朝:新發展(**的中書省、宣政院和樞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達到頂峰(明朝時君主**空前強化的措施、清朝時增設軍機處和大興***等);

(9)、反君主**民主思想的產生(李贄、黃宗羲等)。

(10)、結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4、特點、功能和作用:

(1)、特點:皇權至高無上;地方絕對服從**,**絕對聽命於皇帝;

(2)、功能:壓迫、剝削和鎮壓人民的功能;維護國家統一和抵禦外辱的功能;組織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嚴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進步性: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有效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和我國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證了中外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明清時期還為抵禦外敵入侵提供了保證。

b、消極性: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皇權**極易形成**、xx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在資本主義萌芽以後它還束縛和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認識:a、發展趨勢:一是不斷調整、改革**行政機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二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三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b、產生根源:理論上**於法家思想;實踐上是封建國家鞏固統治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 。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變:a、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在確立皇權至上的基礎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設定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漢承秦制,漢朝繼續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職在名稱上有所變化,職權範圍變化不大。

(2)、影響: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確立和完善為**主義**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對以後歷代王朝的政治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變: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繼承魏晉以來**行政制度的基礎上創立的,唐朝延用並完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他們相互牽制和制約,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宋元明清時期在沿用的基礎上稍有變化,但變化了只是侷限於形式。(2)、影響:以三省六部制為核心的**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國古代封建國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趨於成熟。

該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使**主義的**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唐朝以後的**行政機構的格局一直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3、上述兩種制度的主要區別:

(1)、確立和盛行的時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確立於秦朝,盛行於漢;三省六部制確立於隋朝,盛行於唐。 (2)、內部結構不同:

三公九卿制是綜合性的**行政機構,其中行政、軍事和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皇帝的家政與國政混為一談;三省六部制則是集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行政機構。(3)、丞相的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三省六部制中,由於三者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的皇權。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確立,使**主義的**集權制度建立並趨向鞏固;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則使**主義**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1、分封制:①、經濟基礎:井田制;②、受封的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內具有行政、軍事、經濟上的相對獨立性;③、作用:

2、郡縣制:

(1)、起源於春秋初期。秦統一全國後,這種制度在全國推廣,並被後世所沿用,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郡縣制是**主義**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與分封制不同,郡守與縣令不是世襲,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縣在政治、經濟上沒有獨立性,也沒有自己的軍隊。所以郡縣制的實施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強了**集權,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3、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制漢初在地方推行。封國分王國和侯國兩級。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制,實際上與割據無異。

形成了王國問題。侯國相當於縣,受所在郡監督。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決了王國問題。

4、行省制度開始於元朝。行省制度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統治需要,鞏固和發展了**主義的**集權制度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行省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世襲制;軍功受爵;

2、察舉制度兩漢時期,為適應**主義**集權制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漢朝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撥人才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和徵召等內容。選官標準:

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後期卻變成門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舉制度

(1)、隋唐時期:創立和完善:a、隋文帝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b、唐朝時:①、貞觀時,增加了科舉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②、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

③、開元年間,任用**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了定製。c、評價: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起到了抑制門閥、擴大封建統治基礎、加強**集權等作用。

(2)、北宋時:發展:①、北宋初期:

a、考試分鄉試、省試和殿試**;b、嚴格規定了科舉考試的程式,殿試成為定製;c、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考試科目;d、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時又改革科舉考試:廢:…;改:…;設:…。

(3)、明朝時:八股取士:科舉試卷只能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

(4)、清朝時:a、戊戌變法時: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取士;b、2023年,清**廢除了科舉制度。

4、高考:2023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設的「三公」之一,(職能)

2、刺史制度:西漢武帝在全國設十三個州,每州設刺史1名進行監察。刺史級別不高,但代表**,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

東漢刺史權力進一步加強,並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3、通判:北宋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兩者相互牽制。

4、御史台:元朝設立的最高監察機關。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設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監察和司法。

6、廠衛特務x機構錦衣衛負責輯捕、刑獄之事,監視、偵察官民的不法行為。它直接則皇帝指揮,不受**司法部門的管轄。後來,東廠和西廠則宦官統領,皇帝直接控制。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總結 嶽麓版

第一課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著先靜後動,由近及遠的原則,有目的 有計畫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觀察內容。隨機觀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 蚯蚓 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提問,興趣很濃。我提供的觀察物件,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鮮明,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

高一數學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知識點一 表面積和體積 1.為弧長,為半徑 為母線長 為母線長 為上下底面半徑,為母線長 2 知識點二 判定幾何中有關平行的方法 1.判定線線平行 1 利用平行公理 2 線面平行線線平行 3 面面平行線線平行 4 線面垂直線線平行 2.判定線面平行 1 判定定理2 面面平行線面平行 3判定面面平行 ...

高一語文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洞窟 k苦役 y模糊 m錦標 j n 賒賬 sh號角 h o旌旗 j ng花束 sh 稀薄 b縉紳 j n sh n 萃 cu紓禍 sh 覘 ch n翌日 y遽 j羈縻 j m 東西二閫 k n詆 d詬 g u自剄 j ng 邂逅 xi h u毗陵 p愧怍 zu溥 p 閹 y n祠 c湮 y n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