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可持續

2022-10-18 09:36:02 字數 5091 閱讀 7587

摘要:現代工業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問題」因而可持續戰略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我們知道,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談不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於嚴格控制人口數目、提高人文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久利用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文中我們將從人類與自然相處中處於怎樣的位置,即所謂人的主體地位著手,逐步剖析人類發展與環境的問題以尋求最好的可持續性發展道路。

關鍵詞現階段、經濟、環境資源問題、西北地區

【一】眾多的環境問題。

2023年日本水俁病事件

熊本縣水俁鎮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廢水中含有汞,這些廢水排入海灣後經過某些生物的轉化,形成甲基汞。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魚類中富集,又經過食物鏈使人中毒。當時,最先發病的是貓。

中毒後的貓發瘋痙攣,紛紛跳海自殺。沒有幾年,水俁地區的貓不見蹤影。2023年,出現了與貓的症狀相似的病人。

由**不清,所以用當地地名命名。2023年,日本環境廳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2023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夏季,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市。由於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及硫、氮氧化物等在太陽紫外光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病。後來人們稱這種汙染為光化學煙霧。

2023年和2023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日本和美國均為經濟發達的國家,而這種經濟的高速發展卻是以汙染環境為代價的,這是真正的發展嗎?從科學的定義上講,日美的發展模式只能稱得上是經濟增長,而非經濟發展,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

【二】真正的經濟增長

(一) 何謂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乙個狹義的概念,僅僅指經濟數量上的增長,即國民收入、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提高;它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認為經濟增長是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的體現,是國民幸福指數提高的象徵。

(二) 何謂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指乙個國家或地區隨著經濟的增長而發生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整體改進,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經濟量的增長,即乙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通過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獲得更多的產出,構成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為生產是、生活提供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優化,即乙個國家或地區投入結構、產出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各種結構的協調和優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環節;

3、經濟質量的提高,即乙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效益水平、社會和個人的福利水平、居民實際生活質量、經濟穩定程度、自然生態環境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是經濟發展的最終標誌。

(三)何謂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它的六條原則分別為公平性原則、可持續原則、和諧性原則、需求性原則、高效性原則、節約性原則。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動因、手段和基礎,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和目的。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文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久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三】現階段世界所面臨的環境資源問題

人類生產、生活的物質需求,經濟的增長使人類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如資源匱乏、生態危機等等。

當今世界的不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

1、水資源匱乏,影響生活;

2、有害物排放,傷害環境;

3、人**炸,危及自然生態環境。

4、濫伐森林資源致使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5、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致使海平面公升高;

6、環境的破壞致使生物加速滅絕,生物資源急劇減少;

7、外來物種的入侵,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物種滅絕。

就拿我國的西北地區來講。

(一)自然環境格局。

此項研究範圍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和內蒙古6省、自治區範圍內的內陸河流域和黃河流域,文中統稱為西北地區。西北地區土地總面積345萬平方公里,根據自然環境的不同,可劃分為三大片:賀蘭山以西的內陸乾旱區、賀蘭山以東的半乾旱草原區、半乾旱和半濕潤區的黃河流域。

(二)社會經濟的現狀和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有相當的發展。當前主要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二是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

(三)水資源概況。

1、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匱乏,只佔全國總量的5.84%。

2、人均水資源量少,西部地區嚴重缺水。

3、用水量和耗水量卻較其他地區要高。

4、水的利用率低。

(四)生態環境危機——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在長期的演變**現種種問題,如乾旱缺水、河湖乾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認為,生態環境危機綜合表現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第二次全國荒漠化監測》公布的資料表明,2023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7.4萬平方公里,其中在西北地區的約218.

3萬平方公里。主要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況所致。

2、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區域用水不合理,致使下游河湖乾涸及土壤次生鹽鹼化。從而造成植被的破壞,原生態系統失衡。

3、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由不合理的放牧及土地沙化引起的沙塵暴使土壤沙化面積仍在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塵暴加重的重要原因。土地沙化導致的自然現象沙塵暴加快了土地的沙化。主要發生在乾旱的地區應該加大力度整治土地荒漠化。而不能寄望於區域性性的應急措施。

(五)城鎮工礦區的生態環境危機——水環境汙染。

據悉,西北地區的水環境有著不同程度的汙染。嚴重、中度汙染地區、人口相加,佔該區總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為全國汙染最嚴重區域之一。

內陸河流域沒有排汙入海的出路,黃河流域的排汙不但危害當地,而且威脅黃河中下游的水環境安全。

【四】人類在與自然的相處中所處的位置

所謂人的主體地位,是指人在與自然界關係中的一種邏輯關係。人與自然的「主—客」關係的確立是有範圍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是從存在論的角度看,人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所以人與其他自然體應該是一種「平等」關係。

二是從價值論的角度看,人類區別於其他自然體而具有自主性、創造性,以自然為己用。但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相當重要的。

概而言之,在人與自然關係中,人的主體地位的內涵主要表現為:

(1)人依據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積極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實現主體客體化;

(2)人通過實踐活動將外在於人的自然「內在化」以充實、完善和發展人自身,實現客體主體化;

(3)人的主體地位的實質在於人是目的。就人與自然關係的本質而言,人具有目的價值,自然界具有手段價值。尊重遵循自然規律,讓自然為我們人類活動服務。

這樣人類的主體地位才能凸顯。因為自然是獨立存在的,不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體。

具體到可持續戰略問題上,人有該如何做。

【五】人的主體地位與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突出人的主體地位、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其可分為認識和實踐兩個層面:

1、在認識的層面上。

第一,正確認識目的與手段的關係。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人的全面發展,自然界則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現今,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人與自然關係,則表現為互為目的和手段的關係。

正是人與自然之間互為目的手段的相互作用,使人類得到發展,也使自然環境得到保護,進而實現自然界演化與社會發展的和諧與可持續。須指出,當保護自然、維持生態平衡作為目的時,「目的」仍然是為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終極目的的「手段」,這是人的主體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

第二,正確認識科學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關係。對在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既要進行科學和技術上的分析與理解,又要進行價值和意義上的判斷和評價,尤其要重視科學技術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蘊和科學技術合理運用的道德價值。因此,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來說,重要的不是「技術選擇」問題,而是「價值判斷」問題。

2、在實踐的層面上。

第一,正確處理改造自然與改造人的關係。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同人與人和諧的統一,對可持續發展而言,先要處理好人與人的利益關係,然後解決人與自然協調性問題。人具備改造和維護自然的能力,而自然界的其他自然體不能。

因此人在自然中居重要地位,社會經濟發展時,人的活動不但有破壞生態環境的負效應,同時有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態平衡的責任。再退一步說,人類今天如此重視環境、關注生態平衡問題,其根本原因和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價值和意義,不也是完全由於人且為了人嗎?

從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角度出發改造人,以實現人與自然界和諧和人與人和諧的一致性。

首先,人類必須正確對待利益問題:一是人類的整體利益與區域性利益關係問題。人類的利益不與自然界的演變、其自身的利益相衝突,處理好區域性與整體的利益。

緩解人與自然的衝突及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二是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利益關係問題。」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而要真正實現人的發展的可持續。

要正確處理人類自身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提醒人類不要為了實現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

其次,人類必須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人類的生存及其發展過程包括生產和生活兩個方面。生產決定著生活,而人類的生產生活的需要,主導著生產。

以人為主體的可持續發展觀,應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生產方式,其基本內容是:平等地對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科學的精神追求,合理的物質需要;恰當地發展和運用科學技術,有限度地從事物質生產與人類自身的生產等。總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建立,標誌著人類自覺科學地處理生產和生活中的質與量、技術與價值、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理智道德地處理「生活好」與「好生活」的關係。

第二,正確處理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的關係[2](p97)。對人的活動而言,所謂物的尺度就是指自然物的客觀存在及其固有的屬性、本質、規律對人的活動的「制約性」;人的尺度主要指人的利益需要對人的活動的「決定性」。在人的活動中這兩種尺度都起作用,但作用的性質不同。

因為物的尺度作用就是物的價值的體現,它是由人的需要規定的,如果某物與人的需要無關,則根本談不上有無價值的問題,也不可能在人的活動中發揮尺度的作用,同時物的尺度作用發揮到什麼程度,物作為尺度運用得是否合理適度也是由人來把握的。人在把握尺度時,不能把人類的利益需要片面化、單一化,而忽視人類對自然界的責任和義務。兩種尺度的關係告誡人類,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進而達到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正視物的尺度的存在及作用,要善待自然界、珍愛生命,用倫理眼光和道德態度去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否則就會受到「大地母親」的懲罰。

這要求人類在衡量評價自身活動時必須堅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雙重標準」。因為,對人的活動來說,可持續發展觀要求人類在堅持人的尺度具有終極意義的前提下,把兩種尺度整合統一於人的活動中,以確保正確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互惠,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服務。

可持續生物燃料 希望與挑戰

1 生物燃料 這個詞包括廣泛的具有不同特點的產品,以及廣泛的挽救溫室氣體擴散的能力 每種生物燃料必須在自身的價值上得到評估。2 每項評估必須討論完整週期 作物種植 運往生物精煉廠 精製過程本身 包括可能的副產品,比如專門的化學製品 產生的廢物 將產出燃料分配給消費者 終端使用和可能的汙染 的環境和經...

呼叫中心可持續

呼叫中心可持續 高效發展的思考 呼叫中心員工的積極心態建設 眾所周知,在當今經濟社會,各企業之間特別是同行業企業之間的競爭,早已不僅僅侷限於產品質量 產品成本 銷售渠道等方面,建立先進的企業文化 樹立先進的企業形象 及時掌握市場局勢 加強與使用者終端的聯結等等,逐漸成為了各企業之間展開競爭的主要戰場...

可持續旅遊發展憲章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八日由 可持續旅遊發展世界會議 通過 我們參加 可持續旅遊發展世界會議 的全體代表,於 年 月 日至 日匯聚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蘭沙羅特島。旅遊是一種世界現象,也是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最高和最深層的願望。旅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旅遊能夠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