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學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複習思考題

2022-10-10 23:21:16 字數 4934 閱讀 6081

①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於人的意識;

②它能被人的意識反映;

③高度抽象的哲學概括。

(2)意義:

①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②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批判了不可知論。

③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克服形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

④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6、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

7、運動和靜止辯證關係。

(1)運動是標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過程的哲學範疇。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相對靜止指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處於暫時的穩定和平衡狀態。

*(2)運動和靜止的關係:①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

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無條件的絕對的運動和有條件的

相對靜止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

8、實踐的概念、基本特徵及基本形式。

實踐(概念)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

實踐具有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基本特徵

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

9、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及其辯證關係。

(1)規律是事物運動發展中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絡。規律具有客觀性。

① 規律不依賴與人的意識存在。人們不能改變、創造和消滅規律,人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否則會

受到規律的懲罰。

②主觀能動性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

(2)辯證關係: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這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其次,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

1 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通過自覺活動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②人們可以改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使事物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

10、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1)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運動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它由三大規律和一些基本範疇構成,

其共同的特徵就是聯絡和發展。

(2)聯絡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特點: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

(3)發展是前進上公升性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①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係來說,新事物有新的結構和功能,它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和歷史條件。

②從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係來說,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舊事物中消

極腐朽的東西,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增加了新內容,優越於舊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③在社會領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大多數人的要求,受到人民群眾的支援和擁護。

事物的發展是乙個過程。

11、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對立和根本分歧。

(1)辯證法: 用聯絡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

(2)形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2、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麼會發展的問題。

(2)是貫穿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理解這些規律範疇的「鑰匙」

(3)提供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辯證關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辯證統一

矛盾的普遍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沒有離開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沒有離開普遍性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是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的關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關係,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人認識一般規律就是由認識個別上公升到認識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辯證發展過程。

14、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及其辯證關係。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也沒有鬥爭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體現了物質運動的絕對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體現了物質靜止的相對性。 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與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相結合,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發展。

15、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係。

(1)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物質的相對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量變的兩種形式:一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二是構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順序和結構方式上的變化。

(2)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質變的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爆發式飛躍,二是非爆發式飛躍.

(3)辯證關係: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③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

16、馬克思主義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

(1)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

(3)辯證的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絡的環節

(4)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17、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18、認識的本質及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

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認識運動是乙個辯證發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覆和無限發展。

19、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係。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辯證關係。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

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應該也不可能把它們截然分開。

20、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係。

(1)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相互滲透,相互包含

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寓於相對之中;

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無數具有相對性的真理之總和構成具有絕對性的真理。

從真理的兩重性來看,任何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兩者的統一。

(2)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是辯證轉化的

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的轉化和發展中,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

2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1).首先,從真理的本性來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他的本性在於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因此,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就不能到主觀領域內去尋找,不能到理論領域內去尋找,思想、理論自身不能成為檢驗自身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標準.

(2).其次,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實踐具有把思想和客觀實際聯絡起來的特性。

因此,正是實踐,也只有實踐,才能夠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

2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係。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首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其次,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

最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

23、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及其表現。

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

主要表現: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

24、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反作用於生產關係。

25、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26、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及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1)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

a.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b.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c.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當然,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

(2)a.社會歷史發展是無數個人合力作用的結果。

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存在著差別,有的人作用大,有的人作用小些,有的人對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有的人對歷史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b.歷史人物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

但是不管什麼樣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都要受到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而不能決定和改變歷史發展的總方向。

c.從必然與偶然的辨證統一中理解個人的歷史作用。

d.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堅持科學方法。

任何歷史人物的都必然帶有時代的特徵和歷史侷限性,在評價歷史人物時要求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出發,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進行具體的、全面的考察。

27、社會基本矛盾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基本矛盾就是指貫穿社會發展過程始終,規定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並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根本的推動作用的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這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並規定了社會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程序,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一章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1.物質與運動的關係?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運動是標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離開物質的運動和離開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2.運動與靜止的關係?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 相互滲透 相互包含,動中...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感想

二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這一章說了認識與實踐的關係。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而認識是實踐的反映。實踐為認識提供認識的原因,認識的可能,使認識得以發展,並成為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而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一切認識都是又感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認識的。從實踐中得到了認識,又要回到實踐中去。這就要求我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感想

第四 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分析當今世界兩大社會型別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僅發現了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被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化產生的一般規律。所有這些,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