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2022-10-15 09:36:04 字數 4974 閱讀 5025

第一章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1.物質與運動的關係?

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運動是標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①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②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離開物質的運動和離開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

2.運動與靜止的關係?

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對立統一的關係。

3.對社會生活實踐的理解?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理解和解釋一切社會現象的鑰匙。第一,實踐是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第二,時間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

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造社會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腳步。

4.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一時的起源、本質和作用上。

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是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畫性。

第二,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識具有指導作用、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正確認識和把握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必須處理好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係。首先,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

5.聯絡的特點:

①聯絡具有客觀性 ②聯絡具有普遍性 ③聯絡具有多樣性 ④聯絡具有條件性

6.新生事物為何不可戰勝?

發展是前進的、上公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第一,就新事物與環境的關係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為有新的要素、結構和功能,它時應已變化了的條件和環境。

第二,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係而言,新事物實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腐朽消極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條件的因素,並新增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7.現象與本質的關係:

①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絡和表面特徵,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構成要素的內部聯絡。②現象是個別的、片面的,本質是一般的、共性的。③現象是多變易逝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

④本質實現想的根據,現象是本質的表現

8.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係?

區別:①必然性是事物聯絡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堅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聯絡和發展過程中並非必定如此的、不確定的趨勢。②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在食物的發咋會呢過程中居於支配地位,體現事物發展的本質聯絡和發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引起的,對事物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統一:①兩者相連線而存在,必然性寓於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後隱藏著必然性。②偶然性為必然性開闢道路,而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9.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鬥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是相互聯接、相輔相成的,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沒有同一性就沒有鬥爭性,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第三,同一性規定者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趨勢。

矛盾的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第一,矛盾雙方的鬥爭性促進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第二,矛盾雙方的鬥爭,是一種矛盾統一體向另一種矛盾統一體過渡的決定力量。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是相互結合、共同發生作用的。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對矛盾普遍性的簡明表述。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11.矛盾發展的不平衡原理?

矛盾群中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貫穿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規定事物的性質。主要矛盾是矛盾體系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處於從屬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對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中興,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13.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第三,量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

一方面,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階段性和區域性性的部分質變;另一方面,在質變過程中也有舊質在量上的收縮和新質在量上的擴張。

14.辯證否定觀的內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第二,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它是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變。第三,否定新舊事物的聯絡的環節,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

第四,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

15.前進性與曲折性的辯證關係?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行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進行體現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質變,都把事物推進到新階段;每乙個週期都是開放的前乙個週期的終點是下乙個週期的起點,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終點。

曲折性體現在回覆性上,其中有暫時的停頓或倒退,但是經過曲折終將為事物的發展開闢道路。這表明事物的發展不是直線式前進而是螺旋式上公升的。

16.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增強戰略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底線思維能力。

第二章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原理?

1 實踐是認識的** 2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4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2.能動反應的基本特點是:創造性和摹寫性

3.反映與摹寫的關係?

在人的認識活動中,摹寫、反映的特性與能動、創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創造和反映不是人類認識的兩種不同的本質,而是同一本質的兩種不同的功能。創造離不開反映,創造過程是在多方面反映相互聯絡的基礎上實現的;反映也離不開創造,反映實在創造過程中實現的。

人對客觀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動反映是摹寫性與創造性的統一。否認反映的摹寫性,使創造性脫離反映論的前提,就會把創造變成主觀隨意的創造,從而滑向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如果把反應完全等同於摹寫,忽視反映的創造性,就會重複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輪的錯誤。只有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堅持反映的摹寫性和創造性的統一,才能揭示認識的本質和規律。

4.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

①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②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

5.認識過程的第二次能動飛躍:從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有思想到存在的過程」。

6.實現了認識到實踐的飛躍,認識運動就算完成了麼?回答是完成了,又沒有完成。為什麼?

①為什麼說是「完成了」呢?因為在由認識到實踐飛躍的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實現預想的目的,那麼,對於這一具體運動過程就算完成了。②為什麼說「又沒有完成」呢?

這是對於認識過程的推移而言的。任何過程,不論是屬於自然界還是屬於社會的,由於內部的矛盾和鬥爭,都是向前推移、向前發展的,人們的認識運動也應跟著推移和發展。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

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迴圈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迴圈的內容,都比較的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7.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是客觀的,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這是真理上的唯物論客觀性是真理的本質屬性。真理的客觀性,指真理的內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於人和人的意識的客觀的內容。真理的客觀性,是唯物主義認識論即反映論的一般原理在真理問題上的貫徹。

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對於特定的認識客體來說,真理只有乙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

8.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關係?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內容表明了主客觀統一的確定性和發展的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一的。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其二,二者相互包含。在二者的辯證關係中,還要明確,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的轉化和發展中,是從真理的相對性走向絕對性、接近絕對性的過程。

9.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

真理與謬誤是互相對立的,這是就認識確定的物件和範圍來說的。真理與謬誤又是相對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真理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轉化成謬誤。

這是因為人們在認識的過程中能偏離真理的具體性和全面性。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轉化為真理。當人們把超出特定物件、條件、範圍的錯誤認識加以糾正,是指重新與其所應用的物件、條件、範圍、內在聯絡相符合時,謬誤就回轉化為真理。

真理與謬誤的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關係表明,真理總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這也是真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10.為什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①首先,從真理的本性來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的本性在於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只有那種能把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聯絡和溝通起來,從而使人們能夠把二者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充當檢驗真理的標準。

具有這種特性的東西,只能是作為主客觀聯絡的橋梁、紐帶或「交錯點」的社會實踐。②其次。從實踐的特點來看。

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時間的直接現實性特點,是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主要根據。使它成為最公正的審判官,具有最高的權威。

11.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還必須正確的理解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準確把握實踐檢驗真理的辯證發展過程。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性的標準的唯一性。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即相對性,是指作為實踐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條件性。

任何具體的實踐活動對於真理的檢驗作用,都會由於歷史的種種限制面表現出某種不確定性即相對性、有限性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感想

二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這一章說了認識與實踐的關係。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而認識是實踐的反映。實踐為認識提供認識的原因,認識的可能,使認識得以發展,並成為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而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一切認識都是又感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認識的。從實踐中得到了認識,又要回到實踐中去。這就要求我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感想

第四 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分析當今世界兩大社會型別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僅發現了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被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化產生的一般規律。所有這些,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感悟

初中讀政治,那時候是為了應對中考,為了考乙個高的分數 高中讀政治,讀哲學,同樣還是為了考試,為了在高考中拿到乙個好的分數,全然不知道政治哲學之於我們生活的意義,或者有,我們平時也很難發現,很好的了解和分析,更別說運用。直到讀大學,直到看了 蘇菲的世界 才了解哲學的作用。很仔細地把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