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講義

2022-09-26 23:21:05 字數 6918 閱讀 7208

前言第一章:城市與城市發展

本章結構

內容精講

一、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大綱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動因

2、了解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城市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動因(了解)考 p1

1、定義:城市是以非農產業和非農業人口為主要特徵的居民點,在我國是指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和鎮。

『例題』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徵:( )

a. 以商業活動為主要居民點

b. 非農業人口聚集的居民點

c. 非農業生產聚集的居民點

d. 公共活動聚集的居民點

答案: bc

分析:這個題考查的知識點就是城市定義。這個題是對定義考查的題目,這是考試中比較偏愛的一種題型,對這類題目我們的策略是記住關鍵詞,這樣可以比較省時省力,還能記憶準確。

2、城市產生的動因:

城市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類勞動大分工的產物。兩次勞動大分工對於城市的產生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第一次人類勞動大分工:即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在原始社會產生了固定居民點。

第二次人類勞動大分工:即商業和手工業從農牧業中分離出來,商業和手工業的聚集地就成為了城市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西元前2023年左右,是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勞動大分工的產物,出現在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

3、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因:人類社會的城市化程序是與工業化程序緊密相關的。

工業化對於城市化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農村推動力

二是城市的吸引力

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是城市形成的和發展的根本動因

(二)城市發展的基本理論(了解)考 p2

主要包括:城市發展的區域理論、城市發展的經濟學理論、城市發展的人文生態學理論、城市發展的交通通訊理論、城市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理論、城市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

(1)城市發展的區域理論

城市是區域環境的乙個核心;城市與區域發展是互相促動:城市的中心作用強,就能帶動周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社會經濟水平高,則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榮;另外我們要知道,這是由世界城鎮化發展的歷史證明了的。

對這一現象,2023年佩魯提出增長極核理論:城市對周圍區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時進行的,城市作為增長極與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機制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在城市成長的最初階段,極化效應會佔主導低位,但當增長極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極化效應會相對或者絕對減弱,擴散效應會相對或絕對增強,最後,擴散效應就替代極化效應而發揮主導作用。

極化效應是指生產要素向增長極集中的過程,表現為增長極的上公升運動。

增長極核理論曾被廣泛應用於區域發展政策。尤其是對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國家而言,有限的資源應該集中在發展條件較好的城市作為增長極核,由此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使區域經濟最終能夠趨於均衡。

中心城市——具備發展條件、通過區域極化發展的城市,成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核。

(2)城市發展的經濟學理論

城市經濟活動是決定城市發展的最為顯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產業分為基礎產業(主要是為滿足城市以外地區的需求)和服務產業(主要滿足本市消費需要)。在城市產業分類中,基礎產業是城市經濟力量的主體。基礎產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關鍵。

只有基礎產業得到了發展,城市經濟的整體才能得到發展。

(3)城市發展的人文生態學理論

互相依賴、互相競爭是人類社群空間關係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也是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相互競爭導致為追求生產效率而促進社會分工,社會分工同時又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依賴。

相互依賴則既強化了社會分工又使社會緊密團結在一起,在這樣的基礎上促使人類在空間上的集中。

(4)城市發展的交通通訊理論

2023年,古登堡發表**揭示了交通設施的可達性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所謂可達性就是:交通設施通達的方便程度。

2023年,梅耶出版了《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提出了城市關於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

城市的發展源於城市為人們提供面對面交往、交易的機會。交通、通訊等物質措施和科學技術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進城市整體全面發展。

(5)城市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理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表現為新一輪的國際勞動分工。

在舊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發展中國家是作為原料產地,發達國家則從事成品製造。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顯著。

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於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製造、裝配功能擴散在大城市中。

城市發展越來越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和跨國資本的外部控制。

(6)城市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城市進化理論

城市進化理論認為,從工業化社會到後工業化社會,城市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絕對集中」時期(工業化社會初始期):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

「相對集中」時期(工業化社會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開始向郊區擴散

二者共同點是城市人口增長佔主導,不同點是後者出現郊區人口增長的態勢。

「相對分散」時期(後工業化社會初期):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開始超過第二產業,郊區人口增長超過了城市人口的增長。

「絕對分散」時期(後工業化社會成熟期):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顯著,從農村向城市的人口遷移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區域內部從城市到郊區的人口遷移,導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區人口的上公升。

共同點是郊區人口增長佔主導,不同點是後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根據城市進化理論,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後工業化的成熟時期,第三世界國家仍處於工業化社會的初級階段。

『例題』後工業化初期城市發展主要體現為( )。

a. 絕對分散 b. 絕對集中 c. 相對分散 d. 相對集中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知識點是城市進化理論中四個階段的對應關係。這種考題也是我們考試中比較偏愛的,主要考的是對應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在記憶的時候要對比來記,這個考點還有個特點就是從「絕對集中」時期-「相對集中」時期-「相對分散」時期-「絕對分散」時期,而時間也是由先後的從工業化社會初始期-工業化社會成熟期-後工業化社會初期-後工業化社會成熟期,對應的人口特點是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區,所謂的「絕對集中」、「相對集中」、「相對分散」、「絕對分散」都是對城市人口特點而言的,也就是「絕對集中」時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對集中」時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區轉移,城市人口增長佔主導,「相對分散」時期郊區人口增長超過了城市人口的增長,「絕對分散」時期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區人口的上公升。

『例題』下列影響城市發規律的主要理論有哪些 ( )。

a. 城市發展的區位理論

b. 城市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c. 城市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理論

d. 城市發展與交通通訊理論

e. 城市發展的人文生態理論

答案:cde

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第2講講義

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化

大綱要求

1、掌握城市化的含義

2、熟悉城市化程序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3、熟悉城市化程序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考 p6

1、城市化含義

城市化是18世紀產業革命以後社會發展的世界性現象,世界各國先後開始從以農業為主的鄉村社會轉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社會,這是乙個必然的歷史過程。

意義:探索城市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其發展前景,對確定適合本國國情的城市發展道路,以及制定相應的城市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城市化是鄉村轉變為城市的一種複雜過程。對城市化過程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理解, 歸納起來有社會學的、人口學的、經濟學的和地理學的不同概念。

社會學家認為:城市化是乙個城市生活方式的變化過程,它意味著人們不斷被吸收到城市中,並被納入城市的社會組織中去,而且還意味著隨城市發展而出現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斷強化。

人口學家認為:城市化是鄉村人口向城市轉化和集中的過程。兩種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場所(既城市地區)數量的增加;二是每個城市地區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

經濟學家認為:城市化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進步,人們離開農業經濟向非農業經濟轉移並產生空間聚集的過程。

地理學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專業過程,這一過程包括農業甚至未開發區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圍的擴充套件。

定義: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和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二層含義:人口集中過程和景觀轉變過程

城市化既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又是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農業產業轉化為非農業產業,以及社群結構和空間形態轉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農村的擴散過程。城市化還應包括原有市區的結構重組、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更新、環境的改善等。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

普遍接受的:人口統計學指標(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的指標)

計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

u——城鎮人口

p——總人口

不同國家對城鎮人口統計標準的設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

3、城市化程序的三個階段

(1)初期階段(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在30%以下):農村人口佔絕對優勢,工業生產水平較低,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農業剩餘勞動力釋放緩慢。

(2)中期階段(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間):工業基礎已經比較雄厚,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工業吸收大批農業人口。

(3)穩定階段(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間):為了保持社會必須的農業規模,農村人口的轉化趨於停止。

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表明,當城市化水平達到30%、人均gdp達到800美元時,城市化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長到了2023年的37.7%,因而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程序正處在這一加速發展階段。

(二)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熟悉)考 p7

1、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程序

2、城市化程序促進經濟發展

3、經濟發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國際上習慣於把乙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作為衡量該國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標誌之一。

(三)城市化與社會發展(熟悉)考 p7

1、城市化程序本身是社會發展過程

2、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互相作用和影響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也在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環境質量和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意識、觀念、價值取向、人際關係發生積極變化)

在城市化程序中,城市作為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載體,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3、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關於現代化社會指標的研究表明,現代化社會的指標都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實現的

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第3講講義

四、城市與區域發展

大綱要求

1、熟悉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相互關係

2、熟悉區域城鎮體系及城鄉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相互關係(熟悉)考 p8

城市和它所在區域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密切關係。

『例題』城市與區域的關係( )。

a. 相互依存 b. 相互對立 c. 相互促進 d. 相互制約

答案:acd

1、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範圍的中心,城市的某些職能對其所在區域發揮著輻射和吸引的作用。

中心城市與區域的關係:

(1)中心城市的發展必然要開發和利用周圍地區的各類資源(包括:自然資源,社會和經濟資源等),對周圍地區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

(2)中心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受到相關區域的資源及其他發展條件的制約。

(3)中心城市與區域內其他城鎮的關係既有相互促進一面,又有相互制約一面,其中相互促進是發展的主導方面。

城市與經濟區域的聯絡主要是指:物流、**、資訊流。

2、區域條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區域條件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重要方面有:對城市發展方向、城市發展規模、城市布局、城市空間結構等的影響。

(1)城市發展的區域分析——發展戰略(優劣條件、職能、地位、作用)

影響城市發展方向的區域因素有:

① 進行區域資源與經濟發展條件評價。

廣義的資源包括:礦產、土地、水、氣候、生物的自然資源;人口素質、勞動力狀況、產業結構以及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結合的社會、文化資源等。

② 研究區域經濟結構、消費結構、就業結構等對城市產業發展的影響,充分考慮城市與區域的經濟聯絡。

③ 分析區域內各主要城鎮之間的職能分工。

(2)城市發展規模的區域論證

城市的規模包括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由於用地規模隨人口規模而變化,所以通常所說的城市發展規模主要是指人口的發展規模

區域生產力發展與布局:生產力的發展影響區域城市化水平,生產力的布局則直接影響城鎮人口的分布和城市發展的規模。

(3)城市形態與區域空間結構

城市布局形態變化具有客觀發展規律,城市布局有多種空間結構形態,採取何種布局形態,需根據各地區的地理條件,生產力發展水平、各類城鎮的性質與規模等進行具體論證,實事求是地確定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

(二)區域城鎮體系及城鄉發展(熟悉)考 p9

1、城鎮體系及其城鄉發展的概念

(1)城鎮體系是指在乙個國家或相對完整的區域中,有不同職能分工、不同等級規模、空間分布有序的聯絡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鎮群體。

(2)城鄉發展是指區域內城市、鄉村經濟社會的相互聯絡及發展狀況,城鎮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驅動力,城鎮體系的發育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鄉的整體發展水平。

2、城鎮體系的特徵

群體性關聯性層次性開放性動態性整體性『例題』城鎮體系有哪些特點( )。

a. 整體性 b.依賴性 c.開放性 d.層次性

答案:acd

3、城鎮體系與城鄉整體發展

(1)城鎮體系與城鄉整體發展一般規律

① 「城市向心增長」( 集聚)

② 「城市離心增長」(輻射)

(2)手段——為了使城鎮體系得到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有必要通過規劃對其作出科學合理引導和調控。

(3)目的——協調城鎮體系發展中集聚力與輻射力之間的關係,以求得城市與區域的同步發展和區域城鄉發展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第1講講義

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第1講課件講義 環球職業教育 相關資訊 前言一 相關資訊 1 全國城市規劃執業資格考試科目為 城市規劃原理 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 城市規劃相關知識 城市規劃實務 2 註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考試時間安排 城市規劃原理 考試時間兩個半小時。考試題型分布如下 單項選擇題 共70題。多項選擇...

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第23講講義

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第23講課件講義 環球職業教育 居住區規劃 第九章其他主要規劃型別 一 居住區規劃 大綱要求 1 掌握居住區規劃的目的與作用 2 掌握居住區規劃的內容與方法 一 居住區規劃的目的與作用 掌握 p 1 居住區規劃的目的 居住區規劃是為滿足居民在居住 休憩 教育養育 交往 健身甚至工作...

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第23講講義

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第23講講義.txt生活,是用來經營的,而不是用來計較的。感情,是用來維繫的,而不是用來考驗的。愛人,是用來疼愛的,而不是用來傷害的。金錢,是用來享受的,而不是用來衡量的。謊言,是用來擊破的,而不是用來裝飾的。信任,是用來沉澱的,而不是用來挑戰的。城市規劃原理精講班第23講課件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