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市規劃師考試《城市規劃原理》講義

2022-05-08 15:15:05 字數 5057 閱讀 8253

第一章:城市與城市發展

本章結構

內容精講

一、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大綱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動因

2、了解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城市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動因(了解)考 p1

1、定義:城市是以非農產業和非農業人口為主要特徵的居民點,在我國是指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和鎮。

『例題』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徵:( )

a. 以商業活動為主要居民點

b. 非農業人口聚集的居民點

c. 非農業生產聚集的居民點

d.公共活動聚集的居民點

答案: bc

分析:這個題考查的知識點就是城市定義。這個題是對定義考查的題目,這是考試中比較偏愛的一種題型,對這類題目我們的策略是記住關鍵詞,這樣可以比較省時省力,還能記憶準確。

2、城市產生的動因:

城市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類勞動大分工的產物。兩次勞動大分工對於城市的產生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第一次人類勞動大分工:即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在原始社會產生了固定居民點。

第二次人類勞動大分工:即商業和手工業從農牧業中分離出來,商業和手工業的聚集地就成為了城市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西元前2023年左右,是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勞動大分工的產物,出現在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

3、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因:人類社會的城市化程序是與工業化程序緊密相關的。

工業化對於城市化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農村推動力

二是城市的吸引力

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是城市形成的和發展的根本動因

(二)城市發展的基本理論(了解)考 p2

主要包括:城市發展的區域理論、城市發展的經濟學理論、城市發展的人文生態學理論、城市發展的交通通訊理論、城市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理論、城市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

(1)城市發展的區域理論

城市是區域環境的乙個核心;城市與區域發展是互相促動:城市的中心作用強,就能帶動周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社會經濟水平高,則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榮;另外我們要知道,這是由世界城鎮化發展的歷史證明了的。

對這一現象,2023年佩魯提出增長極核理論:城市對周圍區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時進行的,城市作為增長極與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機制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在城市成長的最初階段,極化效應會佔主導低位,但當增長極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極化效應會相對或者絕對減弱,擴散效應會相對或絕對增強,最後,擴散效應就替代極化效應而發揮主導作用。

極化效應是指生產要素向增長極集中的過程,表現為增長極的上公升運動。

增長極核理論曾被廣泛應用於區域發展政策。尤其是對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國家而言,有限的資源應該集中在發展條件較好的城市作為增長極核,由此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使區域經濟最終能夠趨於均衡。

中心城市——具備發展條件、通過區域極化發展的城市,成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核。

(2)城市發展的經濟學理論

城市經濟活動是決定城市發展的最為顯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產業分為基礎產業(主要是為滿足城市以外地區的需求)和服務產業(主要滿足本市消費需要)。在城市產業分類中,基礎產業是城市經濟力量的主體。基礎產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關鍵。

只有基礎產業得到了發展,城市經濟的整體才能得到發展。

(3)城市發展的人文生態學理論

互相依賴、互相競爭是人類社群空間關係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也是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相互競爭導致為追求生產效率而促進社會分工,社會分工同時又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依賴。

相互依賴則既強化了社會分工又使社會緊密團結在一起,在這樣的基礎上促使人類在空間上的集中。

(4)城市發展的交通通訊理論

2023年,古登堡發表**揭示了交通設施的可達性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所謂可達性就是:交通設施通達的方便程度。

2023年,梅耶出版了《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提出了城市關於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

城市的發展源於城市為人們提供面對面交往、交易的機會。交通、通訊等物質措施和科學技術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進城市整體全面發展。

(5)城市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理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表現為新一輪的國際勞動分工。

在舊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發展中國家是作為原料產地,發達國家則從事成品製造。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顯著。

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於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製造、裝配功能擴散在大城市中。

城市發展越來越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和跨國資本的外部控制。

(6)城市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城市進化理論

城市進化理論認為,從工業化社會到後工業化社會,城市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絕對集中」時期(工業化社會初始期):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

「相對集中」時期(工業化社會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開始向郊區擴散

二者共同點是城市人口增長佔主導,不同點是後者出現郊區人口增長的態勢。

「相對分散」時期(後工業化社會初期):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開始超過第二產業,郊區人口增長超過了城市人口的增長。

「絕對分散」時期(後工業化社會成熟期):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顯著,從農村向城市的人口遷移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區域內部從城市到郊區的人口遷移,導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區人口的上公升。

共同點是郊區人口增長佔主導,不同點是後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根據城市進化理論,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後工業化的成熟時期,第三世界國家仍處於工業化社會的初級階段。

『例題』後工業化初期城市發展主要體現為( )。

a. 絕對分散 b. 絕對集中 c. 相對分散 d. 相對集中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知識點是城市進化理論中四個階段的對應關係。這種考題也是我們考試中比較偏愛的,主要考的是對應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在記憶的時候要對比來記,這個考點還有個特點就是從「絕對集中」時期-「相對集中」時期-「相對分散」時期-「絕對分散」時期,而時間也是由先後的從工業化社會初始期-工業化社會成熟期-後工業化社會初期-後工業化社會成熟期,對應的人口特點是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區,所謂的「絕對集中」、「相對集中」、「相對分散」、「絕對分散」都是對城市人口特點而言的,也就是「絕對集中」時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對集中」時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區轉移,城市人口增長佔主導,「相對分散」時期郊區人口增長超過了城市人口的增長,「絕對分散」時期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區人口的上公升。

『例題』下列影響城市發規律的主要理論有哪些 ( )。

a. 城市發展的區位理論

b. 城市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c. 城市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理論

d. 城市發展與交通通訊理論

e. 城市發展的人文生態理論

答案:cde

更新:2008-9-10 18:12:13 城市規劃師考試

二、城市的物質、社會和產業構成

大綱要求

1、熟悉城市物質環境的構成要素以及相互關係

2、了解城市社會的基本特徵及與農村社會的主要差別

3、了解城市產業構成及其演化趨勢

(一) 城市的物質構成(熟悉)考 p4

1、城市物質構成可以分為兩種領域

公共領域:社會公眾共享的物質環境,是公共投資和開發的範疇;

非公共領域:社會個體占用的物質環境,是非公共投資和開發範疇。

在城市物質環境中,公共領域的開發起主導作用,為非公共領域的開發提供可能性,也規定了約束性。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物質環境的公共領域和非公共領域的開發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應該保持協調。

2、城市物質環境的優化表現為良好的可達性和外部效應兩個方面

可達性:空間聯絡的便利程度,主要與城市的道路系統和交通網路有關,影響城市的級差地租及空間分布。可達性是城市物質要素空間分布的重要影響因素。

市場經濟條件下,通常城市中可達性比較高的區位(如市中心地區),土地開發的經濟效益比較好,因而土地價值比較高。『判斷』

外部效應:城市作為空間聚集體,物質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產生外部效應,包括積極的與消極的兩類。

良好的可達性會產生積極的外部效應。

『例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土地價值比較高的是( )。

a. 文物埋藏較多的地區 b. 風景良好的地區

c. 可達性較高的地區 d. 土地開發強度較大的地區

答案:c

(二) 城市社會的基本特徵(了解)考 p5

1、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以複雜的勞動分工為特徵。

城市社會的人際關係是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

我國城市社會演化的程序趨勢主要是:人口老齡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閒暇化。

(1)人口老齡化

(2)家庭核心化

(3)生活閒暇化

2、城市社會與農村社會的主要差別

(1)農村社會的認同基礎——地緣關係、鄉土意識——同質性。

(2)城市社會的人際關係以社會分工為基礎——不同經濟、文化背景的社會群體在聚居方式和空間分布上表現出多樣性(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異質性。

(3)本質差別——城市社會的異質性遠遠高於鄉村社會。

(三) 城市的產業構成(了解)考 p6

1、城市產業構成分為三種部類:考 p66

第一產業:產品直接**於自然界的部類

第二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類

第三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服務的部類

2、城市產業演化過程(也要記住一一對應關係)

前工業社會——經濟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導。

工業社會——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導。

後工業社會——經濟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經濟發達國家已進入後工業社會。

3、產業構成的演化趨勢:從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到以第三產業為主導;從以傳統製造業為主導到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從水平空間經濟結構到垂直空間經濟結構。

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化

大綱要求

1、掌握城市化的含義

2、熟悉城市化程序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3、熟悉城市化程序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考 p6

1、城市化含義

城市化是18世紀產業革命以後社會發展的世界性現象,世界各國先後開始從以農業為主的鄉村社會轉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社會,這是乙個必然的歷史過程。

意義:探索城市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其發展前景,對確定適合本國國情的城市發展道路,以及制定相應的城市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城市化是鄉村轉變為城市的一種複雜過程。對城市化過程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理解, 歸納起來有社會學的、人口學的、經濟學的和地理學的不同概念。

2023年 註冊城市規劃師考試「城市規劃實務」真題及答案

2001年全國註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考試城市規劃實務考試試題 試題一 15分 某平原地區城市,2000 2020年總體規劃擬定為以輕型工業和商貿為主的地區中心城市。城市建設用地向南和向東發展。規劃2020年城市人口5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為62平方公里 包括工業開發區在內,不包括城市發展備用地。工業開...

2023年城市規劃師考試城市規劃相關知識模擬試題 1

一 單項選擇 共80題,每題1分。每題的備選項中,只有乙個最符合題意 第 1 題城市財政收入的 不包括 a 稅收收入 b 利潤收入 c 債務收入 d 貸款 您的答案 空 正確答案 d 第 2 題色彩的三要素是 a 冷色 暖色 中間色 b 紅 黃 藍 c 單一色 原色 調和色 d 色相,明度 彩度 您...

2023年城市規劃師考試城市規劃實務試卷

問題 請你依據建設部關於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的要求,指出還有哪些規劃設計條件需要補充?正確答案 需要補充的規劃條件是 應具體給出擬改造地段內需要保留和保護的風貌建築。提出建築限高要求。提出對新建建築物 構築物的控制要求。按規定應提出綠地率 公共綠地面積指標。擬改造地段內道路應與歷史街區的道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