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22-09-24 07:30:05 字數 3519 閱讀 5251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影響和衝擊,文章從分析研究大學生的心理、思想特點入手,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從人的心理角度入手進行入心入腦的教育,且教育內容、方式方法簡單,教育科學性匱乏。主要存在兩個誤區:

一是教育內容的片面性。較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而嚴重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只重視從理論上教會學生如何認識自然和社會,如何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但真正對學生處理好人際關係,面對挫折,學會正確生活等有指導性的教育卻嚴重缺乏,導致大學生不能較好地調適自己,適應社會。

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時,幾乎沒有心理健康的標準,在學校的課程設定及學生活動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也少得可憐,以至於一旦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是後果較為嚴重了。二是教育方法的經驗性。近年來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幹部,多數是大學剛畢業就踏上這個上崗位,由於缺乏社會閱歷、社會經驗,很多社會問題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自己當學生時就未想通而現在就要面對自己的學生來回答,只能是憑感覺和經驗開展工作,只能簡單地以制度和紀律來管理大學生。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迫在眉睫,它有利於思想教育走向科學性,有利於提公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大學生對自我,對客觀世界認識和把握有正確的心態,體現出較高的自我調控能力,沒有人格缺陷和障礙,具體表現在具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正確的自我觀念與認識評價他人的能力,心理與行為和諧統一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側重於大學生的思想層面,更多注重大學生動機、態度、理想、信念等意識方面的研究,注重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為目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偏重於潛意識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這就彌補了忽視人的心理活動而單獨通過灌輸說教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傳統觀念,有助於從大學生的認識、情感、意志、態度的全過程施加作用,引導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接受正確的思想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學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據大學生的思想活動規律來進行的,而大學生的思想活動規律又是受制於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於未重視對人全面深入研究,忽視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人的心理素質對思想政治品德的影響,難以使大學生產生心理共鳴,效果始終不夠理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人們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生理機制基礎實施教育,能夠增加思想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思想教育的實際效果。

其實,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原則和方法,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表揚與批評相結合的原則及因人施教法,寓教於樂法等。這些原則和方法之所以行之有效,主要是符合思想教育的客觀規律,符合人們的心理活動規律。今天,我們要進一步開拓,創新,在思想教育中突出發揮心理教育功能,引入心理教育原則和方法,要靈活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性、發展性、差異性、主體性、活動性、保密性等原則和心理疏通法、意志激勵法、改變氛圍法等方法,並用這些原則和方法來指導實踐,這樣有益於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性。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

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預見性差,主要表現在兩方面:1、認識偏差。不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是導致預見性差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有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視為「救火」或「求穩」;有的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耍嘴皮,空對空」,不需投入,無須建設;有的雖不否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一但出現問題,關鍵時刻,社會出現不穩定因素時也感需要,但形勢一好,又覺得可以不要。由於認識上的偏差,導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僅停留在口頭、檔案或會議上,難以落到實處,難以做到防患於未然。2、超前性差。

一是教育內容上缺乏連貫性、完整性和系統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二是教育方式上,重形式,輕內容,重裝輸,輕疏導,重言教,輕身教,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工作方法呆板、陳舊、單一,改革創新不多,資訊不靈,手段落後;三是在教育物件上,重視大學生黨員的發展和學生幹部的培養教育,忽視中間層學生的教育,尤其是對後進學生的思想轉化工作缺乏應有的力度,四是「兩課」,重理論性,忽略實踐性,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課堂講授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做到大學生的心坎上,最關鍵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行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人的行為和表情是人對某種客觀事物的特定反應,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調節的,是人心理活動的直接表現。

人的心理活動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又會在人的行為和表情中顯露出來。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深入學生中,避免「空對空」,運用心理學知識及規律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點進行研究,區分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思想狀況,及時抓住其思想和行為的苗頭,採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和方法,善於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或諮詢,給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必要的幫助,防患於未然,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造成針對性不強,主要體現在:忽視特殊群體的研究。缺乏對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的研究,因不同年級的學生將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問題。

如:一年級大學生集中表現為新環境、新生活適應問題,四年級則以擇業問題為主,兼有戀愛問題,未來發展和能力培養等。在同一學齡層次上忽視分類研究不同群體(如高校男女不同性別群體、各類社團組織等)、不同歷史時期中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

忽視特殊心理的把握。大學生是乙個完整的人、豐富的人和全面的人,不同人在氣質、性格、能力上存在個體差異,忽視該差異,不因人施教,思想教育收效甚微。大學生中逆反心理的產生是由於教育者教育中誇大其詞,宣傳、批評某人某事過了頭,使人產生反感,做思想教育工作時簡單粗暴,居高臨下,說理不足,使學生產生厭倦。

與此同時,對「挫折心理」個性化研究嚴重缺乏。因而個別大學生一旦受到挫折,缺乏適時引導,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焦慮不安,甚至發生精神失常、**和自殺事件,嚴重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針對性不強,「一刀切」問題,就是要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大學生個性心理差異,只有了解和掌握每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徵,才能因人而異,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了解人的氣質特徵,進行因人施教,掌握人的性格特徵,進行個別施教,注意人的能力特徵,進行因材施教。只有這樣,針對具體人和具體問題用具體方式進行教育,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個性才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比較充分和全面發展。

要深入大學生中,把握大學生思想、心理特點,了解事情真實面目,客觀公正處理每一事件,講道理,以理服人。要提高教育的藝術水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談話的藝術,增強感召力。要多與大學生進行心理溝通,態度誠懇,感情真摯,講話富有人情味,才被教育者易於接受。

根據不同挫折狀況,從心理健康角度入手,採取不同矯正「挫折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與受挫者進行心理交流,創設一種心理情境,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讓他們毫無顧忌地傾訴自己的煩惱、苦悶憂慮,把不滿的情緒全部發洩出來。可採取談話、徵求意見等方式,為受挫者提供抒發受挫情緒的場所和機會,教育者引導時要有針對性,要從受挫者的心理、思想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說到他們的心坎上,使心靈上受到感染,心悅誠服地接受忠告、勸導和建議。

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作者 文傑 課程教育研究 中 2015年第05期 摘要 高校學生在學識與經驗不足 自我約束力不夠 人生觀和價值觀相對成型的特殊時期,受某些不良因素影響,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數不容樂觀。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思想,已成為乙個突出的問題。本文就此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教學體...

《思想政治教育論》複習

思想政治課教學論 複習題綱要 1 課程性質的當代闡釋p44 我國的思想品德與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塑造和培養現代公民為目標的現代公民素質教育教育課程。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 道德性與思想性的統一。這是思想品德與思想政治課這門課程的根本特性。2 素質教育與知...

高校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 高校學生社團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在充分認識高校學生社團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作用的基礎上,深入 高校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問題,以期實現高校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關鍵詞 高等學校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學生社團是高校青年大學生中最為活躍的組織,對青年大學生具有強大的凝...